分享

戒台归来不看松

 平安一生volmmb 2018-07-23

  走进西郊戒台寺,印象最深的是松树。我曾情不自禁地套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戒台归来不看松。

  提到松树,东方人就会想起“松鹤遐龄”、“松龄鹤寿”这些祝寿的吉利话。黄山、泰山的松千姿百态,迎客松、望人松已分别高寿千年和1500多年。戒台寺的松树,与它们相比,独具风韵。

  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当时叫慧聚寺。因寺中有全国最大的戒坛“天下第一坛”而负盛名,辽以后通称戒坛寺。又因清乾隆帝曾题《戒台六韵》诗,便又称此戒坛寺为戒台寺。戒台是佛教寺院向信徒传授戒律举行受戒仪式的场所。受戒后发给“度牒”,这是僧人的身份证,持此证才可到各地寺庙游历留住。

  戒台寺营建之初,就十分注重修炼环境的美化,且代代皆然,使得戒台寺风光如画。而辽、金时代所植古松,尤为寺院增色。如今寺里统计在册的古树有88株。树龄100~300年的油松26株,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油松12株。有记载的最古的松树,当属千佛阁前的唐代油松,可惜本世纪30年代枯死,算来已活了1000多年。这里的松树,不仅以多以古取胜,且一树一态,奇特秀美得令人叫绝,加上轶闻趣事点缀其间,欣赏它们时,宛如在读一部活的史书,妙趣横生。其中最享盛名的是“戒台五松”,也有说是“戒台十松”的。

  大雄金殿西北的卧龙松,树干横卧向东伸延达10米,胸径0.79米,高3米,树冠幅15平方米。干上鳞片斑驳,酷似一条藏于深山的苍龙,随时都可腾空而起。清震钧(汉名唐晏)在《游戒台》诗中说:“一松名卧龙,奇肆难强名。横穿石栏出,乘云欲上升。”此树的躯干在生长过程中,曾用“掐尖”“折枝”等工艺使主干盘曲发展,形成奇观。树下有一形状似剑的石碑,有人说,石碑对这条巨龙颇有威慑作用,不然,它可能真的飞走了。碑上“卧龙松”三字,是清恭亲王奕訢的亲笔。奕訢是咸丰帝奕詝的同父异母弟,清末洋务派首领。1860年咸丰帝与慈禧逃离英法联军占驻的北京,到热河(今承德)避难,第二年咸丰帝病死在那里,慈禧便勾结奕訢发动“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杀了肃顺等辅政大臣,回北京垂帘听政。奕訢被封为议政王,成为权倾朝野的宠臣。可是多疑的慈禧不久就免了他的职。1884年又解除了他的一切职务。聪明识趣的恭亲王为躲避可能发生的进一步打击,离开什刹海畔那座豪华的恭王府,来到戒台寺,每天读书吟诗,度过了10年的“隐居”生活。在众多的戒台名松中,他单单为“卧龙松”题名,或许正反映了他不甘寂寞,以屈求伸的心态。果然,1894年,他又任军机大臣,东山再起。恭亲王的为树题名的故事,增加了这棵千年古树的知名度和沉重的历史感。

  戒台松树中真正的老寿星,应是处于抱塔松之南的九龙松。这株白皮松,高达18米,主干胸径2.07米,冠幅25米×24米,有九条分枝。“恰是神龙生子数”(田树藩《咏九龙松》诗),故名九龙松。九龙松支干形似虬龙,色如白雪,枝叶繁茂,气势非凡。著名园林专家陈俊愉和王其超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中,说戒台寺这棵白皮松和陕西省长安县温国寺的白皮松,树龄都已1300多年,应并列为世界白皮松之冠。白皮松的小枝灰绿色,树干的表皮脱落,露出白色的内皮。经整形,白皮松可从树基部生出许多大小相近的枝干,如北海团城的“白袍将军”,而像戒台寺这样有9条粗大枝干的白皮松,实为稀有,真可誉为历史留给后世的珍奇馈赠啊!

  然而,戒台寺里的古松中,最为奇特神秘的,莫过于活动松和抱塔松。活动松位于自在松之南、南宫院东。戒台寺原来在千佛阁前方有一古松,十分有趣,人们站在树下,只要牵动一个枝条,全树都随着活动。乾隆皇帝53岁时来寺里游玩,对这株树发生了兴趣,作诗《戏题活动松》。15年后即1779年,他又来到这里,游兴不减当年,又题诗为戏。僧人们便把皇帝的“御封”名号和诗都刻石立于树下。惜乎约莫100多年后,一场火灾,将活动松烧毁。僧人们便选择了现在的这棵树作替身。这树高已达12米,胸径0.74米,树冠幅11米×16米,是棵名符其实的活动松。与曾经辉煌,而如今空留其名的莲花松相比,还不如有这样一个好替身哩。

  那么活动松为何牵动一枝,而全松枝条皆动,“借问神通孰所为?”(乾隆诗)原来这棵油松的树冠向东南方向倾斜,倾斜部分的树枝和主干的长度相等,整个树冠重心倾向东南,加以松枝相互盘绕,只需加一点外力,就会出现千枝万叶摇动的效果。知道这一奥秘,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寺院北部,戒坛山门左侧,有一胸径0.87米、冠幅7米×6米的怪松。它巨大的躯干向南横卧着,像一条爬越围墙的神龙,将前爪把围墙外的一座古塔抱住,这便是抱塔松。

  辽道宗咸雍年间(1065~1074)高僧法均发宏愿要整修唐慧聚寺,这寺即戒台寺的前身。当时已倾废。法均带领众弟子,历经艰难,终于在1070年建成戒坛,寺院遂初具规模。从此法均便在这里开坛演戒,一时远近轰动,来寺求戒和进香礼佛的人,不绝于途,其中还包括不少来自北宋统治区和外国的信徒。坛主法均则被僧人和百姓呼作“普贤大师”,道宗皇帝给他以最高礼遇,赐以饰物,赞美他的德行“行高峰顶松千尺”。既然朝野都认为法均不是凡人,天上的玉皇大帝顺应民意,特地派遣了神龙的后代下凡,托生为一株青松(龙孙)当护卫。它日夜肃立于戒坛山门前,履行守护职责,还专心听法,对法均无比限敬重。法均死后,遗体葬在戒坛山门外的塔中,与这株青松仅一墙之隔。天长日久,人们发现,这棵青松的枝干日益向墓塔倾斜。一天夜里,狂风怒吼,闪电雷鸣,霎时暴雨如倾。突然一个霹雳,向墓塔袭来,青松情急之中,猛然伸出双臂,扑向墓塔,紧紧抱住了塔身,才使墓塔躲过一劫。抱塔松原有左右两臂,1981年修复灵塔时,因施工需要,锯去一枝,形成单臂抱塔,不免令人遗憾。

  流连塔下,仰望这座建于辽代,重建于明,上面刻着普贤大师佛门尊号的古塔;低吟古人“伸爪倒攫日月光”、“护塔龙孙啼月黑”等充满神秘色彩的诗句;欣赏“古松抱塔”的奇观,不免对忠实守候灵塔的古松产生几分敬畏。

  抱塔松还发生过一桩怪事。一年夏天,抱塔松上忽然飘出缕缕白烟。有的说是法均和尚显灵,有的说是游人乱扔烟头引起的火焰,一时间众说纷纭。后来请古树保护专家诊断,是甲虫惹的祸:原来在它的一个树洞里,积聚着许多死甲虫。虫壳上的白磷,在日光的强烈照射下自动燃烧,冒出白烟,谜团终于揭开,使人们受到一次科普教育。

  戒台寺还有一棵立于大雄宝殿与千佛阁间的自在松。这松高10米,胸径0.8米,冠幅14米×16米,虽已五六百岁高龄,却枝叶葱笼,端庄秀美,舒展的树冠有如华盖,荫庇着殿宇和游人,微风过处,枝叶婆娑。虽无卧龙松的奋发,九龙松的张扬,抱塔松的激情,活动松的戏谑,却于平淡无奇中透着大自然的灵秀,何等自在安详!近人田树藩的《咏自在松》颇堪玩味:“松名自在任欹斜,随意生来最足夸。世态炎凉浑不管,逍遥自在乐天涯。”诗人在这里赞美的是树,实际是赞美洒脱自在的人生,或者隐含着对出家人的向往。

  戒台寺的松树,自古与潭柘寺的泉齐名,有“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的说法。还有的说:“潭柘银杏戒台松”。总之,戒台寺的松树,的确使人另眼相看,僧人以它的奇特曾向人炫耀,“山僧持以示人奇”,连乾隆也在诗中这样说。春夜,静赏松枝下的月色;夏日,分享它拂殿的浓荫;冬日,游人一过门头沟,来到山麓,便可“遥看积翠影”;入得门来则如逢旧识,“俯仰如相迎”。“一树具一态,巧与造化争。”清人赵怀玉的这些诗句是对

  戒台寺松树最概括性的评价。细细琢磨,它们身上还留着掐尖、折枝、盘曲压迫等等定向培植的痕迹。人工培育的松树,可与造物者争高低,真是不同凡响的松树呵!

  戒台寺能保存如此出色的古松群,在于这是一所佛门圣地,居住在古都北京的多数统治者信奉佛教,客观上保护了环境,如明宪宗朱见深、清圣祖玄烨都明令不许在该寺所辖范围采煤,保证了树木生长必需的地下水源。特别是近20余年来,北京市园林部门对这一古寺,屡作修缮,不仅对松树精心护理,对这里多株百年以上的丁香、名贵的锦带(四季海棠)和牡丹,也倍加爱护,使得这座千年古刹,更加幽美宜人。

  【作者】胡洪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