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盛腾科技韩良君

 zhaxx 2018-07-23

 

一年前,“盛腾科技”四个字在装配式建筑行业内还寂寂无闻,但在短短一年后的今天,这个公司名字已经成为深圳市装配式建筑行业内无所不在的谈资,我们借助于各大网络搜索引擎鲜少能找到关于这个公司的相关信息,甚至没有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却又能从各种渠道听闻该公司正在推动着一场从自身到行业的革命。带着探知盛腾科技神秘面纱的目的,我们走进了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盛腾科技工业园,对盛腾科技总经理韩良君进行了专访。



记者:韩总您好!盛腾科技成立一年了,听闻盛腾科技这一年时间内完成了购置土地、开工建设、PC 工厂七条生产线全线投产这一系列关键步骤,速度惊人,是什么动力或者压力在催化着你们?能够完成如此成绩,您是否具有丰富的经验?


说到盛腾科技,不得不首先谈到我们的上级产权单位——深圳市建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安集团是深圳市最大的国有企业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惟一的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占据着市投资控股公司“一区多园、圈层梯度”战略中重要一环,同时市国资委也要求将建安集团打造成深圳市的建设品牌,不断做大做强。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6〕71 号《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后,建安集团立即着手筹备,先后进行工厂和项目考察120 余人次,土地考察3000 余公里,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相当充分的,集团上下对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参与建筑模式转型升级的决心也是相当坚定的。之所以选择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我们的产业基地,是因为这里是国家第一个特别合作区,地处汕尾但归属于深圳管辖,是深圳东进战略和深汕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的重点区域,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范围,这里机制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正好契合建筑工业化“创新”这一概念,给予了我们创新的土壤。


一年前,我对自己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定义是“幼儿园学生”,到今天我认为自己也才刚刚迈入“小学生”的门槛。从学校毕业进入建安集团,一直从事传统建筑模式的施工工作,对于装配式建筑是只闻其声却不见其形,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宏观政策,建安集团委任我筹备并运营盛腾科技。能够实现今天这种局面,有来自市投资控股公司对建安集团给予厚望的动力,有向深汕特别合作区展示市属国企实力和担当的动力,有与众多舍弃安逸现状加入盛腾科技的创业团队们一同实现梦想的动力,是这些动力给了我动力,带领着我的团队去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能力。今天的局面不属于成绩,这只是我们的开始,也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常态。


记者:盛腾科技工业园的建造模式有别于国内现有PC 工厂的建造模式,采用的是全装配式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而非当前广泛使用的钢结构,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您是如何作出这项决定的?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在决策之初也确实存在着众多的争议,但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我们作了这样的思考:首先,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的PC 厂就是生产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自己都不用自己的产品,我们还如何去开拓市场?其次,如何做到比钢结构更有优势?在沿海地区,季节性台风频繁,混凝土结构抗风能力优于钢结构,同时海风会对钢结构进行侵蚀,钢结构耐久性和结构安全性堪忧,在隔热和保温方面的差距更不必说。第三,也是最关键最受关注的一点,经济性对比。要做到经济可行,我们选择采用预应力构件,同时对盛腾科技PC 厂房按照钢结构和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两种结构形式,进行了同等性能条件下的结构设计,并进行了经济性对比,结论是采用全装配式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比钢结构造价大幅降低。也正是通过这次对比,我们确定了盛腾科技的产品主导方向,那就是在满足住宅领域产品需求的同时,我们要做大做强工业和公共建筑领域的技术探索。


盛腾科技工业园的屋面和外墙,采用的就是我们自主生产的预应力双T板,其中屋面板每块3m×27m,每天吊装15 块, 完成屋面面积达1200m2,在进度上的优势也是相当可观的。生产双T 板的生产线,是我们参与研发的国内首条140 米长线台自持力可组合预应力双T 板生产线,首批产品一次性通过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结构性能检测,也得到了美国专家KIM 和宗德林的认可。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也希望把这种建造模式推广传播。


记者:实现建筑工业化,其中重要环节是构件生产工业化、安装机械化,这种从建筑施工管理到工厂管理的转变,您觉得是否存在挑战?盛腾科技在这方面又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施工现场与工厂在标准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程度存在不同,同时也是因为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程度不够,导致产生差异性和灵活性,无法将工业化的便利性引入。只有通过标准化设计,才能实现工厂化生产,所以盛腾科技成立之初便设计了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前期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接设计院,在大部分设计院没有装配式建筑相关经验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有经验的设计师一方面输出经验,传播设计思路;一方面输出标准,尤其是盛腾科技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制定的双T 板标准图集,从设计端推广我们的产品,填补业内的空缺,也促进行业标准逐步去完善。


对于实现建筑工业化,我曾思考过这个问题:是以建筑施工管理向工业化生产管理转型?还是以工业化管理思维来管理曾经的建筑从业人员?最终我选择了后者,当然这也是对自己施加了压力。目前的现状是在整体工业发展进程中,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程度极低,无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做得多完善、施工管理有多严谨,终究是人工消耗大、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大的行业,要实现建筑工业化,我认为只能从工业化角度倒逼建筑行业。盛腾科技在这方面正在做两件事,第一,引入长期从事工业行业的管理人员,带入工业化管理思维;第二,引入现代化工厂管理办法,逐步稀释传统建筑管理模式的分量。我曾从事过化工工厂施工,化工行业的严谨程度让我很震撼,在这种高危行业里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流程都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目前建筑行业所不能比拟的。盛腾科技目前已经引入了几名曾担任化工工厂管理高级职务的管理人员,也着手QHSE 管理体系建立、6S 管理模式的启动,目的就是让工业化思维先行,从我做起,实现建筑品质的提升。


记者:确实盛腾科技在创新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路,那么在这种思路下,您认为盛腾科技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盛腾科技的成立,是作为建安集团推行EPC 管理模式的重要抓手,在“EPC+ BIM +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的新型建筑模式下,我们扮演着主要角色。目前,深圳市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程度还很低,导致建设成本提升,建设单位非主动性采用装配式,因此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所以“设计先导”的作用必须体现,也就是我们必须具备EPC管理能力。盛腾科技工业园的建造,就是我们自身进行EPC 管理的项目,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生产,我们实现了100% 的装配率,也加速了工期,降低了成本。我们自始至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做好EPC 管理,我们具备甲级设计院的设计能力,具备特级资质的施工能力,具备国内领先的构件生产能力,盛腾科技有能力、有优势、有技术去实施我们的目标。


记者:那么盛腾科技的产品主推和市场拓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盛腾科技工业园是一座建有装配式PC 构件工厂、新型建筑及建材研发基地、绿色建筑展示中心、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产学研展训基地、博士后流动站等全产业链技术密集型建筑工业园区。目前产品方向主要是工业和公共建筑方面的大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住宅建筑和市政工程方面的几乎所有构件,同时也向客户提供装配式建筑设计、结构设计、PC 深化设计、BIM 技术应用管理等全方位设计服务。后期将开办装配式建筑技术学校,联合高校、培训机构进行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实操、安装实操和技术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并与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我们的目标是全力打造深圳地区建筑工业化生产制造、技术研发、教育培训、产业孵化的全功能产业园。


记者: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范围,您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何看法?盛腾科技怎样发挥自身优势,发挥改革、开放、创新的引领作用,助力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深圳,作为国内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正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正全面施行深圳标准,借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日益健全成熟的产业配套优势,深汕特别合作区内的多个预制构件厂也已开工建设。建筑工业化的市场如何做大做强不是一家企业、一个地区的企业就能够形成的,成行成市才能共同推动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助力下,对于我们行业的标准化推广、政策共用、技术共享方面存在极大的便利性。从自身企业发展角度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优势,积极研发应用新技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和精细化,逐步创建市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辐射粤港澳乃至国内外。


记者:在采访您之前我们也从周围了解到一些关于您的故事,您从大学毕业二十多年一直坚守在建安集团,经历了建安集团的兴盛时代,也熬过了集团的低谷,从未离开。在盛腾科技建设最关键的时刻,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生病,您送到上海医院安排好手术就立即返回了工作岗位,没有一天照顾。有人这么评价您:创新先锋,热洒深汕。您对这份事业付出的努力纯粹是因为珍惜这份职业吗?



当年大学毕业公司安排车辆到火车站接站,沿着深南大道往西,过了上海宾馆就是一片黄土,跟今天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一样的景象。建安集团是最早进驻深圳的基建工程兵转业组建的国有建筑企业,参与了深圳各重大项目的建设,我们的老工程兵们被称为深圳的拓荒牛,见证了改革开放,创造了深圳的巨大变革,为深圳能够成为今天的国际化都市奠定了基础。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奋斗之城,我愿意在这里为了我的事业去奋斗,也正是因为经历了改革、开放、创新带来的巨大变化,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也同样能做到。


建安集团曾是深圳基建工程兵企业中最大最强的一支,虽经历低谷,但从2008 年我们杨定远董事长回归建安集团以后,产值从2008 年的几千万逐年上升,去年产值已达30 余亿元,按照市投控公司对建安集团的要求,今年产值要达到100 亿,明年达到200亿。我也经常跟我的员工说,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看得到希望,这也是我在建安集团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今天建安集团的成就正好应证。


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句话:“假如让你回到18岁,你会怎么做?”刚踏入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片土地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又回到了当年大学毕业进入深圳的场景,遍地尘土飞扬,随处可见工地,看到的发展口号是“深圳向东,再造一座新城”。网络上的“假如”在这里成真了,我们可以把深圳的建设奇迹在这里再来一次,我肩负的是集团公司建筑工业化发展战略转型的重任,我也有机会在深圳的这片飞地上再洒热血,我更有一帮与我有共同价值观的创业团队,所以不单是我,所有盛腾科技的创业者们都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更加偏向于后者,在工作中追求人生的价值,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酝酿奇迹,抱着感恩的心工作与生活,与家庭共同分享我们的成绩。


记者:国家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您认为盛腾科技如何以工匠精神打造深圳建设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盛腾科技把工匠精神的树立也列入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工作,通过采取评选“月度先进”、“年度先进”、“企业工匠”的最基本工作起步,设立技术攻关目标、技术革新奖励等措施,打通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的双向晋升通道,简而言之,凡是对公司创新发展有利的工作方法我们都会进行研究采纳,凡是涉及技术提升的工作需求我们都大力支持,给予具备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能力的人才不断突破自我,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一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人才。


盛腾科技的企业文化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为一个创业阶段的企业,我们每一位成员都承担着成熟企业三到五倍甚至更多的工作。今天的局面是一个开始,我们的势头是好的,也将坚持下去,继续发扬拓荒牛精神,不忘初心,以工匠精神营造建筑改革的盛世,铸就盛腾品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