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高血壓、治療精神病

 陈氏藏书阁 2018-07-24

穴道代碼
HdNw46
穴道名稱
癲狂高血壓點
經絡名稱
現代新手針
穴道注音拼音
ㄉㄧㄢ ㄎㄨㄤˊ ㄍㄠ ㄒㄧㄝˇ ㄧㄚ ㄉㄧㄢˇ
穴道漢語拼音
diān kuáng gāo xiě yā diǎn
穴道英文名稱
mad and hypertension point
穴道別名
後合谷
降壓點
穴名釋義
穴道出處
【《人體藥庫學》‧癲狂高血壓點】:中國大陸周爾晉‧《人體藥庫學》:
癲狂高血壓點,穴相當位於合谷穴位置,相當位於大腸經的循行路線上。
癲狂高血壓點為周爾晉先生所新增的手針穴道。
【《手針新療法》‧後合谷】:中國大陸朱振華‧《手針新療法》,後合谷:
穴道位置:拇指、與食指掌骨基底部。
主治: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症、三叉神經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壓、偏癱、截癱、小兒麻痺後遺症。
『後合谷』對應『後太衝』,稱為『後四關』,又可治療月經病。
針法:直針,深0.5~1寸。
【《手針新療法》‧降壓點】:中國大陸朱振華‧《手針新療法》,降壓點:
穴道位置:手背,大拇指、與食指掌骨貼近歧骨緣,也就是在『後合谷』的後方2分許附近。
主治:降低血壓。
針法:直針,深1寸。
【手針源流】:手針療法是指針刺『手指、手掌、手背、手腕』的手部穴道來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它是中醫經絡學說指導下,綜合歷代所載的手部原有經穴、經外奇穴和按摩用穴,經現代醫家反復驗證和創新,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手針的正式成為體系開始於五十、六十年代,而作為手針療法提出則見於七十年代初期。
1960年代大陸無錫的朱振華先生就根據手部電阻高低的研究,在手部發現能夠治病的穴道點共有159個。
近年來,手針穴位一方面在不斷推廣運用,一方面又有新的增加,而最常用的新手針穴道已經由原來18個穴道增加到50餘個,例如:中國大陸安慶的周爾晉先生也在手針新療法提出了他個人的經驗與發現,這使得主治範圍也得到了相應擴大。手針療法目前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完善成熟的微針系統。
【手針種類】:手針穴道的種類,有以下幾種:
(1).傳統十四經手部穴道:共有39個。
(2).歷代所發現的手部經外奇穴:整理歷代的文獻,有關於手部的經外奇穴,共有23個。
(3).現代新發現的手針穴道:這個部分也是目前手針療法的主要穴道,共有54個穴道,我們將之稱為『現代新手針』。
(4).董氏針灸手部穴道:董氏針灸是這一百年來所發展出的一套自成體系與深具臨床療效的針灸系統,其中有很多的穴道是分佈在手部。
(5).韓國手指針體系:手指針療法是由韓國學者所提出的一種微針療法,它是通過針刺『中指與手掌』的特定部位穴道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共有34個穴道。
(6).手部反射區按摩體系:嚴格來說,手部反射區並非穴道,但因民間使用甚多,故將之列入並論。反射區按摩(Reflexology)是盛行於民間的療法,反射區是一個區域,並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中醫學的穴位。由於反射區按摩法理論上的局限性,以及與中醫學體係的衝突,並未得到正統中醫推拿界的重視,相反在民間卻得到了比較快的發展。目前被廣泛應用於保健按摩。早期非常盛行的足部按摩,後來又發展成向手部反射區按摩按摩。
【本系統所典藏手針範圍】:本次典藏手針穴道的範圍,包括以下幾種:
(1).傳統十四經手部穴道:共有39個。
(2).歷代所發現的手部經外奇穴:整理歷代的文獻,有關於手部的經外奇穴,共有23個。
(3).現代新發現的手針穴道:這個部分也是目前手針療法的主要重點穴道,共有54個穴道,我們將之稱為『現代新手針』。
穴道類別與特色
【特色】:癲狂高血壓點是治療『可用於降高血壓、治療精神病』的特效穴道。
【對應十四經經絡】:相當位於大腸經的循行路線上。
【手針體系類別歸屬】:手針穴道的種類,有以下六種體系:
(1).傳統十四經手部穴道。
(2).歷代所發現的手部經外奇穴。
(3).現代新發現的手針穴道:又稱為『現代新手針』。
(4).董氏針灸手部穴道
(5).韓國手指針體系
(6).手部反射區按摩體系

腰痛點是屬於其中的『現代新發現的手針穴道』之一。
【手針特色】:手針有以下的特色:
(1).手針療法對某些病症,療效非常迅速明顯,常可收立竿見影之效。
(2).手針穴道鍼法簡單,取穴精少,易於推廣。
(3).但手針針感強烈,針刺時有痛感。
(4).手針較為突出的地方乃是能控制疼痛,使創傷、損傷、肝腫消退和修復的速度快。
(5).操作簡便、易學易用。
(6).手指末端的穴位大都可治療急症,熱病,有救急醒神的作用。
(7).手穴治病,患者採取自主體位,不需寬衣解帶,還可解除一些女性患者害羞忌醫的心理。
(8).醫者應用方便,節省時間。
(9).因操作省事,設備簡便,所以也很經濟,花小錢可治病,不花錢也能治病。
(10).手穴應用安全,一般治療不會出現醫療事故,無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11).治病廣泛,見效迅速,便於推廣。手穴可治療內、外、婦、兒、神經、五官、皮膚等多種疾病。
(12).有些穴位療效非常顯著,例如:
牙痛,可取手穴牙痛點,合谷。左邊牙痛取右手穴位,右邊牙痛取左邊穴位。邊針刺邊令患者做吸氣(俗語抽牙花)動作,效果更佳。

小兒百日咳,吃藥打針均無效,用三稜針點刺“四縫”穴,擠出少許澄明色液體或血液,一二次痙咳痊癒。

支氣管哮喘發作令患者非常痛苦,一些支氣管解痙藥可控制發作,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且療效短暫,有的採取針刺魚際穴,或割治埋線療法,長期隨訪,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且顯效率在90%以上。

對於一些急性扭傷,按壓腰腿點、後溪、威靈、精靈穴,可有明顯的止痛作用。
穴道部位古代文獻
穴道局部解剖
【手部組織種類】:手是由手骨、手肌、手的深淺筋膜、韌帶以及手的血管、淋巴、神經和皮膚等組成。即皮、脈、肉、筋、骨。手的營養靠動、靜脈的血液迴圈。手有意識的活動是受大腦皮層和神經系統的支配。
【手部的骨骼構造】:手骨體形小,數量多,連接複雜,由腕骨、掌骨、指骨所組成,計有大小不同的骨27塊。腕骨于手腕部排列成近側和遠側兩列,每列4塊,計8塊。根據不同形狀,分別稱之為舟、月、三角、豌豆、大多角、小多角、頭狀骨及勾骨。8塊腕骨互相連接成為一體,前側隆突,而掌側面凹陷;
掌骨為小型長骨,共5塊,掌骨上端為底,下端為小頭,中間部是體,第一掌骨最粗短,它的底有鞍狀關節面,與大多角骨的對應關節面構成拇指腕掌關節。其它四個掌骨的底與腕骨相關節,組成掌腕關節,掌骨之間也彼此相互連接,組成掌骨間關節;
指骨也是小形長骨,除拇指2節外,其它4指都是3節,共14塊。第一節指骨的底以卵圓形凹的關節面與掌骨組成掌指關節。第二節指骨底有兩側凹,中間凸的關節面接第一節指骨下端的滑車,形成近側指間關節。第三指骨下端無關節面,掌側有粗糙隆起之甲粗隆。
【手部的關節構造】:手的關節包括橈腕關節、腕橫關節、腕掌關節、掌指關節及指關節。這些關節有的能作屈、伸、收、展以及環轉運動。中醫認為,關節多為氣血流注處,經脈氣血運行的一些停頓點,且腧穴多在此處。
【手部的肌肉構造】:手的固有肌肉全部位於手的掌面,分外、內,中間肌群。
外側群形成手掌拇指側的隆起,稱之為魚際;
內側群形成小指側的隆起,稱為小魚際;
中間群位於手掌的中間部,包括蚓狀肌和骨間肌。
【手部的筋膜和腱鞘構造】:手的筋膜分深、淺筋膜,手的掌淺筋膜的結構特點是有許多纖維形成的小隔,連接皮膚和深筋膜。手掌深筋膜的表層分三部分,兩側較薄弱,分別覆蓋魚際和小魚際肌,中間部分堅韌,稱為掌腱膜,與掌長肌腱相連。手掌深筋膜在深部蓋掌骨和骨間肌。手背淺筋膜蓋手背各肌腱淺面,深層蓋骨間背側肌和掌骨背面。
手的腱鞘主要分為手指屈肌的腱滑液鞘和手背伸肌的腱滑液鞘。它們起著約束肌腱、便於肌腱在鞘內滑動減少摩擦。
【手部的血管構造】:手的動脈分佈非常豐富,它們且構成互相交通的兩個動脈弓:掌淺弓和掌深弓。
掌淺弓是由尺動脈的未端和橈動脈的掌淺支吻合而成,位置較淺;
掌深弓是由橈動脈的末端和尺動脈的掌深支組成,位置較深。

此二弓有保證血液均分佈至手指的作用,以適應作為勞動器官,手的機能需要。例如手在勞動時,在手掌或手指掌側遭到壓迫的情況下,由於掌深弓和掌淺弓借掌心動脈相互交通,並借穿支連接掌背動脈,仍可保證手指的血液迴圈不受影響。
手的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每條動脈均有兩條並行靜脈,兩條並行靜脈之間均有許多吻合支,因此,結紮一支靜脈,血液迴圈不受影響。
【手部的神經構造】:支配手的神經主要有尺神經、橈神經和正中神經。

尺神經穿行於尺側腕屈肌兩頭之間,複轉至前臂前面,在尺動脈的內側降達腕部。在腕部,尺神經在豌豆骨的外側,經腕橫韌帶的淺表和掌腱膜的深面進入手掌。尺神經是手肌和前臂尺側半屈肌的主要運動神經,也是手尺側半皮膚的感覺神經。

橈神經分為橈神經深支和橈神經淺支,橈神經是上肢後群肌的運動神經,也是上肢後面皮膚的主要感覺神經。橈神經穿行外側肌間隔時,被其固定於肱骨骨表,活動性小。因此,當肱骨於中、下1/3交界處骨折時,易傷及橈神經。表現為:(A)不能伸腕和伸指,(B)前壁背面及手背面橈側尤其是虎口皮膚感覺異常。

正中神經在腕上方位於橈側腕屈肌和掌長肌腱之深方,位置淺表,正中神經穿過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達手掌,在手掌的近側部發出正中神經返支,進入魚際並分支支配除拇狀肌以外的三塊魚際肌和第一、二蚓狀肌。正中神經關係手的主要運動功能,也是手掌面的主要感覺神經。正中神經主幹損傷後,主要表現屈腕及外展弱、拇、食指不能曲屈,拇指不能對掌。由於魚際萎縮手掌平坦,稱“猿手”。手部皮膚神經的分佈。這種情況在掌面正中神經分佈於橈側1/2指,尺側尺神經為主;手背以橈神經和尺神經為主,個體之間有變異。
手針穴道二維圖形










穴道臨床取穴
【《人體藥庫學》‧癲狂高血壓點】:中國大陸周爾晉‧《人體藥庫學》:
癲狂高血壓點,穴相當位於合谷穴位置,相當位於大腸經的循行路線上。
癲狂高血壓點為周爾晉先生所新增的手針穴道。
【周爾晉經驗取穴法】:相當位於合谷穴位置。
【合谷穴取法】: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緣的中點處。
【朱振華的類似手針穴道:後合谷】:
穴道位置:拇指與食指掌骨基底部。
主治: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症、三叉神經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壓、偏癱、截癱、小兒麻痺後遺症。
『後合谷』對應『後太衝』,稱為『後四關』,又可治療月經病。
針法:直針,深0.5~1寸。
【朱振華的類似手針穴道:降壓點】:
穴道位置:手背,大拇指與食指掌骨貼近歧骨緣,也就是在『後合谷』的後方2分許附近。
主治:降低血壓。
針法:直針,深1寸。
【鑒別: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這三個穴道名稱在不同醫者的著作中出現,
其主治都相似,都可以治療『精神分裂症、高血壓』。

雖然位置有稍微差異,但位置都是在合谷穴的附近:
癲狂高血壓點:位在合谷穴部位。
後合谷:拇指與食指交接的掌骨基底部(歧骨緣)。
降壓點:在『後合谷』的後方2分許附近。
【鑒別:董氏針灸的靈骨穴,與手針的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發現董氏針灸的靈骨穴,與手針的『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位置非常接近,主治也有部分類似,都可以治療『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症、三叉神經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壓、偏癱、截癱、小兒麻痺後遺症、月經病』。
【鑒別:董氏針灸靈骨穴】:
穴位: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
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痺、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狹心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孟炎、大小腸炎、面疔、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
刺針法:直刺1~2寸。
治療方法
【朱振華經驗】:針法:直針,深0.5~1寸。
【操作法】:指壓法:在此穴附近指壓,哪裡最痛就指壓該處,以強烈痠脹感為最有效,可以用手來指壓,或是以硬棒指壓,但壓住後不要再揉動,以保護表皮,避免損傷皮膚,指壓每次半小時以上。
【注意莫刺傷骨膜】:針刺手穴,特別是沿骨膜斜刺時易損傷骨膜,故毫針宜刺入肌腱與骨膜之間,以防造成損傷。
【注意手下神經多,針刺較痛】:手部皮膚較厚且鬆弛,皺折多,皮下肌肉脂肪少,骨質多,皮下神經末梢分佈廣泛。因此,手部穴位進針較難,且患者痛覺明顯。故要求醫生熟悉手部穴位的解剖,針下明瞭。
【注意暈針、彎針、滯針】:(1).手針的感應和刺激強度要適當,術前做好思想工作,讓病人有精神準備,以免暈針。如出現暈針,立即停止針刺,迅速出針,讓病人在床上平躺。如昏迷用拇指尖捏掐人中、合谷等穴。
(2).又因手部皮下脂肪少、骨質多,用力要適當,不宜猛插、猛搗,以防彎針、折針。出現彎針按著彎針的角度緩緩將針拔出,折針時要採用外科手術取出,防止損傷大的血管、神經,防止局部感染。
(3).撚轉時,不宜用力過猛,須防纖維組織纏繞,以免引起疼痛或滯針。滯針時,按著撚轉的逆行方向緩緩退針、出針。
【手針針具的選用】:針具:用28~30號0.5~1寸不銹鋼毫針。
【手針進針法:一般進針法】:手針療法在針刺時,因不同的穴位而有所區別。『一般進針法』:令患者手取自然彎曲位,術者手持毫針,針尖緊靠骨膜外面而垂直於掌面,直刺入穴位,以不刺入骨膜為准,深度2~5分。此法適用於多數手穴。
【手針進針法:特殊進針法】:此法據穴位不同而有所差別。腰腿點針刺時,針身應與皮膚表面成45度角針尖略向掌心,從伸指肌腱與掌骨之間刺入,深約3~5分。針刺時,要求患者略握拳,腕關節呈背屈位。另如針坐骨神經點,先直刺,深約2分,以刺至骨為度,獲得氣針感後,稍留針,再提針斜刺向手少陽經線上,亦以刺至骨為度。
【手針行針法】:一般採用小幅度撚轉之法。如治療疼痛性病症時,則須用較大幅度撚轉結合提插的強刺激手法,持續運針2~3分鐘。並囑患者儘量活動病痛處或做局部按摩,痛止後,尚須繼續行針1~3分鐘。
【手針留針法】:手針療法的留針時間為5~15分鐘,疼痛性疾患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有些疾病則可採取間斷留針法,如以睡眠點治失眠時,可先直刺0.5寸~1寸,撚轉2分鐘,留針2分鐘,再撚轉2分鐘後留針,直至有睡意出現。
【手針療程】:手針療法治療急性病可每日1~2次,不計療程;慢性病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手針進針方向、角度和深度】: 手穴進行的方向為直刺,斜刺,橫刺和透刺。
(1).直刺:針身與皮膚呈90°角,一般針刺較深、皮下肌肉、脂肪較多,或關節縫之間。直刺手穴一般用0.5~2寸的毫針即可。
(2).斜刺:針身與皮膚呈30~60°角刺入,斜刺多適用在掌指關節,指節頭、指尖等部位,可用毫針。
(3).橫刺:針身與皮膚呈15°角,也叫沿皮下刺入。術者左手拇、食指捏起皮膚,直刺或斜刺迅速進入皮下,然後再沿要求的角度進針。
(4).透刺:透刺是手針常用針法,具有療效高、用穴少的特點。透刺要注意進針穴位的解剖部位,把握進針深度,針刺時要詢問病人的感覺和注意病人的表情。如合谷透後溪、合谷透勞宮,中渚透液門等。
(5).點刺:用三棱針在指尖或手的其它部位迅速點刺放血,為淺刺法。方法是用左手拇指、食指捏起穴位皮膚、右手拇、食指持針,速刺速去。然後用拇、食二指輕輕擠出幾滴血。刺後注意用消毒幹棉球擦拭。此法適用於熱病,急症。
【手針點刺放血療法】:十指末梢的穴位如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沖、十宣等穴位,臨床上多用點刺放血療法治療實證、熱證、閉證。有急救、開竅醒神、退熱解痙等功能。常用於中風昏迷、驚厥、抽搐、中暑、咽喉痛等病證。
(1).方法:用三稜針或26~28號短毫針,常規消毒後對準所刺穴的部位,快速刺入一分左右,將針身輕輕擺,隨即出針。或用小斜口刀在穴位上點刺,刺破皮膚,用拇、食指輕輕擠壓,放出血液數滴,然後用幹棉球壓迫止血。

(2).注意:
(A)要防止感染,針具要嚴格消毒,皮膚用75%酒精常規消毒,操作時針具要用無菌紗布擦試。
(B).深度、刀口大小要適當,施術時動作要輕捷,不可用力過猛,避免傷及大的血管、神經。
(C).刺破皮膚後,要輕輕擠壓,不可用力過猛,如出血過多,要注意止血。
(D).施術前要使患者用溫水洗手,以促使血液迴圈加快,便於放血。昏迷患者可用熱毛巾擦試後點刺。
針感
【針感】:針感麻、酸。
【針感】:手針一般不會出現大的異常情況,但手部皮下末梢神經分佈細密,故進針時一般較痛,進針後的感應多為痛、酸、脹、麻、沉等幾種。
穴道功效
【穴性】:周爾晉先生認為此穴為『涼』性。
主治
【《人體藥庫學》‧癲狂高血壓點】:中國大陸周爾晉‧《人體藥庫學》:
癲狂高血壓點,穴相當位於合谷穴位置,相當位於大腸經的循行路線上。
癲狂高血壓點為周爾晉先生所新增的手針穴道。
【周爾晉經驗】:可治療『可用於降高血壓、治療精神病』。
【特色】:癲狂高血壓點是治療『可用於降高血壓、治療精神病』的特效穴道。
【對應十四經經絡】:相當位於大腸經的循行路線上。
【朱振華的類似手針穴道:後合谷】:
穴道位置:拇指與食指掌骨基底部。
主治: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症、三叉神經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壓、偏癱、截癱、小兒麻痺後遺症。
『後合谷』對應『後太衝』,稱為『後四關』,又可治療月經病。
針法:直針,深0.5~1寸。
【朱振華的類似手針穴道:降壓點】:
穴道位置:手背,大拇指與食指掌骨貼近歧骨緣,也就是在『後合谷』的後方2分許附近。
主治:降低血壓。
針法:直針,深1寸。
【鑒別: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這三個穴道名稱在不同醫者的著作中出現,
其主治都相似,都可以治療『精神分裂症、高血壓』。

雖然位置有稍微差異,但位置都是在合谷穴的附近:
癲狂高血壓點:位在合谷穴部位。
後合谷:拇指與食指交接的掌骨基底部(歧骨緣)。
降壓點:在『後合谷』的後方2分許附近。
【鑒別:董氏針灸的靈骨穴,與手針的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發現董氏針灸的靈骨穴,與手針的『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位置非常接近,主治也有部分類似,都可以治療『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症、三叉神經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壓、偏癱、截癱、小兒麻痺後遺症、月經病』。
【鑒別:董氏針灸靈骨穴】:
穴位: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
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痺、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狹心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孟炎、大小腸炎、面疔、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
刺針法:直刺1~2寸。
臨床應用與配伍
【手針療法取穴(1):按部取穴法】:按部取穴法:即按疾病所在部位或臟器取相應的手穴。如眼病取眼點,肩痛取肩點,腰扭傷取腰腿點等。
【手針療法取穴(2):對應取穴法】:對應取穴法:針對某些症狀選取相應的手穴,如咳嗽、哮喘選咳喘點,小兒夜尿選夜尿點等。
【手針療法取穴(3):中醫理論取穴法】:據中醫理論取穴:即依據傳統的臟腑經絡學說選穴,如失眠取心點,因心主神明;目疾取肝點,因肝開竅於目等。
【手針配穴處方法(1):單一配方法】:單一配方法:即按上述任一種取穴法選穴組方,如急性腰扭傷,往往僅取一側腰腿點即可取效。
【手針配穴處方法(2):組合配方法】:組合配方法:即將多種取穴法所選之穴,結合運用。如皮膚瘙癢症,可按症狀取止癢點;按中醫理論“肺主皮毛”取肺點,組合成方。
【手針取穴配方原則】:一般而言,手針療法取穴配方宜精,選用1~3穴為宜。另外,本療法還強調左病右取的選配穴原則,即左側有病,取右側穴位;右側有病,取左側穴位;兩側有病或內臟病可取兩側穴位。
【手針臨床第一適應症】:手針療法目前已應用于50餘種病症治療。其中最有效的適應症包括:對各類急性痛症療效最為明顯,諸如急性腰扭傷、頭痛、胃痙攣性疼痛、痛經、坐骨神經痛、膽道蛔蟲等。
【手針臨床第二適應症】:其次,手針療法對產後缺乳、小兒遺尿、支氣管炎、哮喘、心律失常、腹痛、腹瀉、失眠、皮膚瘙癢症等,亦有較好的效果。
臨床實用度
臨床常用穴。
與其他針灸系統匯通
【特色】:嘔脹點是治療『嘔吐、胃脹、消化不良』的特效穴道。
【對應十四經經絡】:相當位於三焦經的循行路線上。
【朱振華的類似手針穴道:後合谷】:
穴道位置:拇指與食指掌骨基底部。
主治: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症、三叉神經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壓、偏癱、截癱、小兒麻痺後遺症。
『後合谷』對應『後太衝』,稱為『後四關』,又可治療月經病。
針法:直針,深0.5~1寸。
【朱振華的類似手針穴道:降壓點】:
穴道位置:手背,大拇指與食指掌骨貼近歧骨緣,也就是在『後合谷』的後方2分許附近。
主治:降低血壓。
針法:直針,深1寸。
【鑒別: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這三個穴道名稱在不同醫者的著作中出現,
其主治都相似,都可以治療『精神分裂症、高血壓』。

雖然位置有稍微差異,但位置都是在合谷穴的附近:
癲狂高血壓點:位在合谷穴部位。
後合谷:拇指與食指交接的掌骨基底部(歧骨緣)。
降壓點:在『後合谷』的後方2分許附近。
【鑒別:董氏針灸的靈骨穴,與手針的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發現董氏針灸的靈骨穴,與手針的『癲狂高血壓點、後合谷、降壓點』位置非常接近,主治也有部分類似,都可以治療『神經性頭痛、神經官能症、三叉神經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壓、偏癱、截癱、小兒麻痺後遺症、月經病』。
【鑒別:董氏針灸靈骨穴】:
穴位:在手背虎口、拇指與食指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
主治:肺氣不足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痺、半身不遂、頭痛、偏頭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心症、心律不整、狹心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腎孟炎、大小腸炎、面疔、眼疾、耳鳴、耳聾、及一切久病、怪病、鼻病。
刺針法:直刺1~2寸。
古典針灸理論依據
【手針與古典中醫文獻的關係】:手針具有調節臟腑功能、通絡止痛的作用。乃是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手與周身的陰陽、氣血、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繫。手為手三陰、三陽經脈陰陽氣血交會聯繫之處,對經氣的接通具有重要作用。《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陰氣……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靈樞-動輸》云:“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靈樞-衛氣失常》又云:“皮之部,輸於四末。”可見手部與全身經脈密切聯繫。按照十二經脈的標本、根結學說,手亦是經脈之氣生髮、布散之處。五臟六腑、組織器官各部位通過十二經脈之氣的散佈,在手部有其相應的反應點,所以針刺手部特定穴位,易於激發經氣,具有調節臟腑功能、調和氣血、通經止痛的功效,從而用於治療多種病證。
【手部穴道與『心』的關係密切】:從治療的角度看,手的經絡和『心』主的神志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
(1).手少陽經的關沖、治頭痛、心煩、舌強;中諸治頭痛、眩暈;手厥陰心包經的中沖治中風昏迷、舌強不語,昏厥;
(2).手太陽小腸經的前谷、後溪治驚風、抽搐;少澤治頭痛、昏迷;
(3).手少陰心經的少沖治癲狂;少府治悲恐善驚;神門治精神恍惚、癡呆、健忘;
(4).手陽明大腸經的商陽主治中風昏迷、不能言;
(5).手太陽肺經的少商治療昏厥、精神分裂症;魚際主治咳嗽、喘息、咯血、肺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等等。
【手針與耳針相似的全息對應關係】:身體的每一個局部都包涵著整體的全部資訊,手,作為一個局部器官,有諸多的反射區和反應點來傳佈全身的資訊。這些,可從手的皮膚色澤和手紋的氣、色、形態上反應出來。人體反應在手上的區域與耳穴的分佈有相似之處,靠近手指,指掌關節的大都是人體的上部,心肺居於手掌的中間部分,腎、膀胱、生殖器官居於手掌的下部,肝膽靠於手掌的尺側,基本上是以上應上,以下應下。因而,亦可通過手穴的壓痛點來推測身體其它部位的疾病。
【通過手部的經絡】:經絡在人手有六條經脈循行貫穿。即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當手臂下垂,手心向內的方位時,它們依次分佈在手背的前、中、後。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它們也依次分佈在手掌部的前、中、後。至於奇經八脈、十五別絡的組成與走向與手的關聯不在其內。
【手與經絡的關係】:經絡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的總稱,它是人體溝通上下內外,聯絡臟腑、肢節,運行氣血,抗禦外邪,調節體內功能的一個密閉的功能系統。手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全身通過經絡相聯。手為四末,是氣血輸注、交匯的地方,陰陽的交匯,表裡的溝通,經脈的聚集,五腧的分佈,大都在四末,手作為人的一個重部位,靠經脈的流暢,氣血的充盈,才能強勁有力。腧穴是腑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聚集點,是轉輸、運送氣血的孔隙。手部六條經脈的腧穴有39個,經外奇穴23個,以及現代新穴54個。經脈腧穴分佈在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上,它與經絡同屬於一個系統。經外奇穴與經絡也同樣密切相聯繫,新針穴位和感應點也是人們通過臨床實踐和經絡的感傳現象發現並確定的,它們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繫。因而經絡與腧穴的作用密切相聯。
【手與心的關係】:中醫把大腦皮層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歸屬於心。《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是人的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靈樞·本神篇》亦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俗語說:“心靈手巧”,手巧首先要心靈,手要受“心”的支配。另外,心主血脈,心血充足,經脈流暢,手也和面部一樣紅潤,光澤。
【手與肺的關係】:肺主一身之氣,這裡的氣(營氣、衛氣、宗氣)是指人體內的精微物質,這些營養物質靠肺的輸布布散周身,使手得以維持正常的活動。正如張景嶽所說:“經脈流動,必由於氣,氣主於肺,故為百脈之朝會。”足之所以能步,手之所以能攝,除靠肝血的濡養,心氣的推動,還要靠肺的輸布才能完成。
【手與脾胃的關係】:《內經》說:“脾生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稟氣於胃”。脾有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脾氣健旺,化源充足,則肌肉豐滿,四肢強勁,手靈活有力。反之,若脾失健運,化源不足,肌肉四末夫養,以致肌肉消瘦,四肢倦怠無力,手軟下垂不能握。又有人以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論為指導,對週期性麻痹,發病時四肢完全不能自主隨意活動的患者,採用健脾、和胃、補氣、利濕、化痰的方法,獲得滿意療效。
【手與肝的關係】:肝主筋,其華在爪。筋,包括肌腱、韌帶等纖維結締組織,它的主要功能聯絡骨節,主司運動。《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素問·痿論》也說:“肝主身之筋膜。”爪的營養來源與筋相同,故稱“爪為筋之餘。”爪是手的異稱,肝之盛衰可影響到爪甲榮枯的變化。如肝血充盈則爪甲就堅韌、光澤、紅潤。肝血不足,則爪甲多薄而軟,甚則蒼白、乾枯、變形而易脆裂。小兒高熱可見指甲發青,多為驚厥動風的先兆。肝血不足,筋失濡養,筋脈拘攣,手足曲伸無力,熱病耗傷肝血,血不養筋,出現手足震顫、抽搐。故望手、診手對判斷“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代醫學診斷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把反映在手掌部的“肝掌”作為一個條件,對“肝”與手的關係也是一個佐證。
【手與腎的關係】: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主骨、生髓,通於腦。《素問·六節髒象論》:“腎者,……其充在骨。”腎氣充足,骨質堅硬,手足強勁。反之,腎氣不充,骨質不堅,腰脊酸軟,手攝無力。脊髓上通於腦,腦為髓海,腎精充足;髓海滿盈,“腦”的功能就健旺,思考敏捷,反應靈敏,故被稱為“元神之府”的腦,又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維活動的一面,(與現代醫學相一致)。所以人的思維活動,除了心主神明外,也受腎精是否充足所支配。故又有“腎出伎巧”之說。反之,髓海空虛,精神萎糜,反應遲鈍,智力低下。另外,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腎氣不納,喘息疲憊,手握無力,久之可見手指腫大如鼓捶,手不能握。(肺心病,風心病心衰出現中醫腎陽虛衰的症候)。
穴道古文歌訣文獻摘要
現代臨床醫案研究文獻摘要
現代基礎實驗研究
臨床經驗與統計
特效配穴
有效案例
註明資料所在網站
本針灸資料來自於『台灣國科會課題,當代中醫針灸的數位典藏計畫』,計畫主持人為陳擎文老師,原始資料網址:http://tung./acupuncture,任何商業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版或發行本網站內容,或進行其它的商業行為。
注意與禁忌
【注意可能發生暈針】:手針療法針感較體針為強,治療前宜向患者充分解釋,以避免發生暈針。
【注意莫刺傷骨膜】:針刺手穴,特別是沿骨膜斜刺時易損傷骨膜,故毫針宜刺入肌腱與骨膜之間,以防造成損傷。
【注意嚴格消毒】:應注意嚴格消毒,防止發生感染。
【注意暈針、彎針、滯針】:(1).手針的感應和刺激強度要適當,術前做好思想工作,讓病人有精神準備,以免暈針。如出現暈針,立即停止針刺,迅速出針,讓病人在床上平躺。如昏迷用拇指尖捏掐人中、合谷等穴。
(2).又因手部皮下脂肪少、骨質多,用力要適當,不宜猛插、猛搗,以防彎針、折針。出現彎針按著彎針的角度緩緩將針拔出,折針時要採用外科手術取出,防止損傷大的血管、神經,防止局部感染。
(3).撚轉時,不宜用力過猛,須防纖維組織纏繞,以免引起疼痛或滯針。滯針時,按著撚轉的逆行方向緩緩退針、出針。
備註
【由手掌氣色可以辨病症】::正常健康人手掌呈淡紅色,色澤光潤,掌肉富有彈性。
如手掌呈白色,提示肺部出現疾病;
手掌晦暗無華,提示腎臟有病變;
手掌呈黃色,提示肝臟有病;
手掌呈絳紅色,提示心火過盛;
手掌呈綠色,提示患有脾胃病或貧血;
手掌大小魚際出現片狀紅赤,為肝掌,多提示患有慢性肝炎、肝硬化;
手掌呈土黃色,雙側掌指黧黑,提示可能患有癌症;
掌心冒汗,提示可能為神經衰弱;
掌心出現瘀血狀紫色,掌心肉軟,缺乏彈性,手壓後遲遲不平復,為危急信號,提示心腎功能衰竭。
【觀手診病中的位、相學說】:觀手診病屬於中醫的望診範疇。其核心內容就是位元、相、氣色形態。位是指人體各臟腑器官在手掌和手背上的對應位置,並須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則。相就是反應疾病在手的皮膚、手紋上的色澤、形態。精、氣、神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中醫稱之“三寶”。反應在手掌、手背上,榮潤光澤為有氣,晦暗枯槁為無氣。
白色為肺色,白而枯槁主肺病;
肝為青色,青而紫暗主肝病;
黃為脾虛,黃而黯滯為脾病;
紅為心色,紅而紫暗為心病;
黑為腎色,黑而不榮主腎病。
【觀察手掌氣色形態的8種型態】:觀察手掌氣色形態的8種型態:
(1).浮:氣色斑點顯現的位置在皮膚很表線處,說明病在表,病情輕、易治。
(2).沉:氣色斑點顯現的位置在皮膚較深處,說明病在裡,一般表示病較重,慢性病。
(3).淡:氣色淺淡,為正氣虛弱。
(4).濃:氣色深濃,是邪氣盛的徵象。
(5).疏:氣色斑點,在反應區稀疏,表示病情趨於康復。
(6).密:氣色斑點在反應區密集存在,表示病情發展。
(7).凸:在手某一區域內,有較周圍皮膚凸起的點狀形態,一般表現病程長久,若凸起有帶尖的,淡黃色的斑點,中間色重,點狀周圍邊緣不清,則要考慮腫瘤。
(8).凹:手的某一區域有較周圍凹陷的點狀形態,一般表示臟器的潰瘍、萎縮或術後疤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