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磅礴维也纳

 sccdrchmjly 2018-07-24

      维也纳的马路宽阔大气,当年哈布斯堡王朝的风采犹存。晚上的维也纳灯光并不璀璨,而是暗淡。那些古老的建筑仿佛披上了一层灰色的神秘面纱。这样,你就尽可以展开你不羁的想象,去描绘那个时代的模样。 

        维也纳市政厅为哥特式风格,设计者是施密特,修建于1872年到1883年。塔楼顶部的市政厅铁人Rathausmann,是维也纳的标志之一。面对市政厅是市政厅公园(Rathauspark)。维也纳市政厅内设有古老的'Wiener Rathauskeller'餐厅。传统的餐厅包括好几个巴洛克大厅,提供传统的维也纳美食。2000年完成整修重新开放的新巴洛克 Salon Ziehrer 和重新设计的Lanner-Lehar Hall,壁画和天顶画由德国视觉陷阱艺术家Rainer Maria Latzke创作。外表看上去和慕尼黑市政厅非常的相像。

    外部没有什么特别的史蒂芬大教堂只是一幢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其内部构造却是无与伦比的惊艳,每一根立柱上的花纹和油画都不相同,一下子就把游客们带回到12世纪。

       1137年, 巴奔堡王朝的利奥波德四世与帕绍的主教管区商定,在维也纳城界外面建造一座新的教堂。10年后,这座大教堂Stephansdom的罗马风格的前身竣工了。

        大教堂内有1467至1513年间由凡·莱登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设计建造的国王弗里德里希的红色大理石墓碑。教堂内北侧厅布道坛和管风琴脚,在这两件作品上有作者的自画像。“维也纳新城祭坛”同样值得一看,它是1447年建成的哥特式祭坛,1754年成为萨沃恩王子Eugen von Savoyen的墓碑。祭坛内外柱子上的装饰向我们再次展现了昔日皇宫的豪华与奢侈。

        Belvedere是望景楼观景处的意思,于是这个schloss Belvedere就被翻译成美景宫了。这次的遗憾之一是没有照一下白天的美景宫,看别人的照片感觉它也很美。

            美景宫也是欧根亲王的王宫,欧根亲王死后这栋房子被卖给玛利亚特蕾西娅。现在是奥地利国家美术馆所在地,对于美术一窍不通的我更是搞不清什么分离派,但是也就因为Klimt的那幅《吻》还是决定花6块5买张上美景宫的门票进去看看。

        当然除了油画以外,美景宫本身的建筑和维也纳的其他建筑一样华丽的,尤其是中间那个大厅。大厅的装饰富丽堂皇。

       然后就去了维也纳爱乐乐团(Musikverein Wien)所在地——金色大厅。
 
         这个计划之外的行程应该多半是来源于一时兴起,买票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听到哪几首曲子。因为不懂欣赏只买了站票。买票时冷冷清清的金色大厅在音乐会开场前突然热闹起来,一大群身着正装的绅士夫人们纷至沓来。当然后排的站席也少不了汉语。可怜我走了一整天两腿酸得发颤,也根本没有太大的心思去品味音乐的意境,作为一个外行也听不出和我的高中母校南模交响乐团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听众的气氛明显不一样了,无论是拍手的节奏还是唱歌的氛围,当然我相信指挥和整个乐团的水平也是大不一样的。

        这时候有女高音在清唱。

              百水原名Friedrich Stowasser,在维也纳有好几处他的作品,最著名的当数垃圾场和百水屋了。这一次我倒是感觉所谓的艺术挺幼稚,给房子抹点多彩的颜色,再开几个莫名其妙的窗户,然后再把墙搞得不正常一点,就是一幅艺术建筑作品了。

        他的作品太浅显易懂。1948年,他短暂地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的绘画作品、环保主义理想、哲学观、建筑外墙造型、邮票设计、旗标、服装等等艺术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那股难以压抑的、有时甚至令人讶异的艺术见解

        他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是对直线、鲜亮的颜色、有机结构、人类和自然的调和和强烈的个人主义的不啻。更奇怪的是他支持君主立宪。

        可惜百水屋内部不能参观,那么就去看看它对面的艺术市场吧,也同样很有特色的。

        我没有花6角钱去那家举世闻名的艺术厕所。

        在这里倒是可以拍到那幅《吻》的复制品。

            维也纳的城市公园简直就是音乐家公园了,因为这片不大的绿地得以出名的就是贝多芬和约翰施特劳斯两位大师的雕像。

        后者的尺寸略小一些。

        西门子的火车头发车的时候会发出“do re mi fa so”的音符,渐行渐轻,维也纳果然是一座用音符堆砌起来的城市。

          多瑙河中央有一个岛,但是它的名字并不叫多瑙岛,它的名字叫皇帝磨坊(Kaisermuelen),联合国城就在那里。

        联合国城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两幢大楼的大多数地方是不允许参观的,买了门票经过繁琐的安检程序之后能看到的只有几块展板。因此即便是4欧的学生票我也觉得不值,可以留在相机里的也只有这200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了。

        金币还是不错的。

        走的时候再看一眼大厅。

        奥地利国会始建于19世纪,门口是希腊的智慧女神雕像。

    国会的建造取材与萨尔茨堡的原木,用很长的大车靠几十个人一路推着运送到维也纳。奥匈帝国是大国,所以它的国会也比比利时国会大,限制也严格得多,不仅要收2欧门票,而且还不让走到议院大厅的中央拍照。

         但是整个建筑也确实比比利时国会豪华。下图的大殿二战时期曾经被一颗炸弹毁了一角。

        可惜我没听懂哪个是参议院,哪个是众议院。

        典雅的气势还在昭示着过去几个世纪的辉煌。

        另一个角度。

        原帝国下议院气势恢弘,简直就像一部艺术作品。

        这些应该都是先贤吧。

        走出国会大门的时候是12月30日下午5点。很幸运的是我成为了2009年最后一批参观游客之一。

      无论是贝多芬小道还是贝多芬小屋,维也纳森林的景色只能说一般,比起国内的名山大川来委实差得很远,冬天太阳在南面,所以这个角度拍出来的照片光照很差。

        冬天的多瑙河森林实在是枯草一片。

        多瑙河公园也只是一片大草坪,因为多瑙塔才有了一点拍照的价值。

  离维也纳市区最近的一段叫做多瑙河运河,弯弯曲曲的河道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从这里看起来,也只是一条一般的城市河流。

  走到多瑙河畔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浮现出《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因为我感觉这么大的城市或多或少会有些污染。

        直到弯腰俯身注视和水的那一刻,我才被彻底震撼了——这水清澈见底,看得见河床的每一块石头。那会给人一种幻觉,仿佛是一个远离尘嚣的湖泊,然而它确确实实在维也纳,在维也纳的市中心。

        维也纳中央咖啡馆以其建筑师费尔斯特命名为费尔斯特宫Palais Ferstel。

       内部装饰极其古朴典雅,即使不喝咖啡也愿意在里面久坐。一百年前,佛洛依德在这里宣扬的他的理论,建立第四国际的托洛斯基也经常来这里。

        即使在这样的冬天,河上还有三三两两的野鸭游过。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想掬一捧多瑙河水零距离接触一下,一阵寒风把我的这个念头打消了。想起因为季节放弃的多瑙河游船计划,我不禁感叹:多瑙河,我欠你一个吻,下次夏天再来的时候,我一定会补上的。

 
  多瑙河的夜色是暗淡的,两岸的灯光有如天上的繁星一点一点,比白天更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看一眼平静的江水,夏天来这散步一定很惬意。

        在灯光映衬下像古堡一样的教堂,于是就这样和多瑙河告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