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院深深夏席清 · 修修经纬

 太阳之子小屋 2018-07-24



生活多好,我要多留一点时间给生活。






小编最近内外焦患忙到没朋友,前两天魔都台风过境,昨日大暑其实并不算太热,但小编我华丽丽的中暑了,连专栏都耽误。想偷了懒歇夏,但是生活怎能停步?如今的廿四节气团队,工作档期排满。小编一人辜负各位不打紧,整个团队的工作耽误,很是伤不起。



夏天是最适合乡野生活的季节!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七月的风懒懒的,连云都变热热的,不久后天闷闷的,一阵云后雨过的,气温瞬间爬升到无法再忍受,索性闭上了双眼,让想象任意改变……温岚的歌里唱的这般景致,就像巴尔蒂斯评价Giorgio Morandi画作所用的措辞那样:“Morandi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以至于绘画呈现的面貌别有境界。”事实也的确如巴尔蒂斯所言,他是最接近中国绘画旨趣的欧洲画家。当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乡村风格拙朴的杯子、盘子、瓶子、盒子,这些相同的东西被不断地修改结构、柔化色彩,并以一种娴熟的笔触和精妙的色彩组合,内在的关系不自觉即透出一种近乎抽象的、取消具体形象的,貌似摩羯座气质的简约却精致的画风。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被概括为单纯的素描,巧妙妥协在淡淡的形和色之中,平静而不动声色地营造了和谐气氛。



小编尤其钟爱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这种亲近而真诚的画风,仿佛夏日午后的熏风以极温柔的姿势给予精神慰藉。虽然画面格局看似不大,关注的也是些细小的题材,但其实就像宋人求‘理’、元人求‘逸’、明清人‘复古’那般,小小的画面背后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要知道,当我们一旦遵循了传统的农耕方式,那么一粥一饭,厮守着生活中的坛坛罐罐,这即是人生最好的注解。仅凭这一点来观察东西方艺术,其艺理也真的是相爱相杀、殊途同归!



这期织造专辑要谈一谈缂(kè,同:刻)丝,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极致精华。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宋元以来,这门工艺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极为稀少。


缂丝“通经断纬”结构图


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 其实并非指其工艺上真的使用刀来雕刻,而是描写一种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织工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透过经丝,匠人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


明 缂丝 (局部)

《仇英 水阁鸣琴图》

宋 缂丝文石锦鸡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制作已至精良。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


清 缂丝加绣 (局部)

《九阳消寒图》

缂丝群仙祝寿

唐代 缂丝饰件(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互通有无,“丝绸之路”上往返的丝织品中,主要有绢、绸、锦、缎、绫、罗、纱、绮、绒、缂等。二十世纪初,曾在亚洲进行过三次深入探险的英国考古学者Marc Aurel Stein所著《新疆之地下宝库》中,推测缂的工艺最早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不同时期,缂丝技法还是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唐缂织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水路),纹样题材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平涂、没有使用晕色匹配。这种技艺在此时期随着谴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邻邦日本,“本缂丝”的织造体现在和服腰带、僧人袈裟等上,技艺渐趋成熟。


左至右:本缂丝、明缂丝、引箔缂丝、丝绒缂丝


自汉至隋唐达北宋,缂丝承前,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上创造了戗色技法。此时,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书画作品的装裱,如卞永誉所言:“文倚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界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北宋晚期,受宫廷趣味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宣和年间的缂丝艺术品栓水、花鸟、人物等,皆品相上乘。宋徽宗赵佶曾题诗朱克柔的织品《碧桃蝶雀图》:“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可见其在织绣中的地位。



缂丝四臂观音唐卡


元以后,缂丝大量用于宗教用品和官服装饰上,对金色的喜崇使织物内加金的作法成为风尚。《纂组英华》记载释迦牟尼佛唐卡用十色金彩织出,色彩异常华美。与之对比,明代审美尚简,皇室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产量骤减。自清之后,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缂丝从纯装饰发展到绘画,缂、绘结合,在江南地区形成区域性的织造产业,此门技艺再次复苏。时至晚清近代战乱不断,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缂丝技艺慢慢又沉寂没落。



不过苏州匠人的织造手艺,始终在民间流传。几十年前工艺美术创汇时期,成立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和一批青年学徒(当时共有二十多人,二十多台缂机)先后缂织了《玉兰黄鹂》、《牡丹双鸽》、《博古图》和《双鹅梅竹》(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等一批缂丝艺术品。60年代的时候,匠人入京,在故宫用三年多的时间,先后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



历史大致梳理完,小编发现,缂丝技艺如今也是真的难以为继。从缂丝工艺流派来看,苏州以生产明刻丝为主,南通以本缂丝(日本称“本缀”)生产为主。无论是缂丝还是本缀,都是深闺里的华美。宫廷传统毕竟不是日常生活。举个例子,手艺学堂的学员曾复刻艺术家老树的一部分水墨创作,这一类再创作很有趣,看似传统的水墨小品,其实选景与搭配都超出常规。画上的主人公们以一种太不可思议的姿态出现,要么蚂蚱在ipad上叫、蝴蝶在插线板上玩耍,要么穿越前世,以一袭长衫先生的形象出现不同的场景中,思考生活吟诗作评。看似超现实主义,但却是一种追求体制外的心灵自由表达。这种穿越的冲突又保有传统的意蕴。试想,当清澈丰富如明朝文征明的《窗前鸣佩》手卷,这种精细复杂的传统古代山水里加入了潜艇、飞碟、导弹、降落伞……有种说不出来的游戏快感会透过染色技巧,洗涤盛夏里的浮躁气息。


皂皂白白,大暑里,我们先回到简单生活吧!


[大暑]手艺学堂:缂丝

版权©廿四节气手艺学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