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视不是小问题,科学防治是良策

 昵称56024950 2018-07-24


  当你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或是浏览手机上旖旎风光时,你是否想过上帝为什么会赐予人类一双明亮的眼晴?

  充分的实事表明,眼睛不是上帝的创造,而是自然世界进化的结果。眼晴的进化经历了若干跨越式的步骤:

       眼虫的鞭毛上生长出一团胡萝卜素样的物质,借助这种物质,鞭毛能选择移动的方向,以使生命体本身取得更多的营养,这就是眼睛进化的第一步,生存与选择性使生命体的感光性被保留了下来(如图1) 

 
 
图1  眼虫

      平面结构的感光组织,虽然能感光,但是它的感光范围是半个球面,感受面过大,使其采取行动时对目标的盲动成份仍较大。三角窝虫(如图2)出现了杯状的感光面,它可以显著减少感光的范围,使感光的方向性更强,在运动目标上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于是这种优越性被保留下来,这种是进化的第二步——杯状眼。

 
 

图2 三角窝虫

  慢慢的,一些杯状眼的眼杯越来越深,杯口越来越小,最后眼部变成了一个眼腔,于是针孔成像眼出现了,代表动物如鹦鹉螺(图3)

 
 

 图3 鹦鹉螺

       蜗牛类的眼睛(图4)的窝腔内出现了透明的胶状物质,眼孔封闭起来以保护感光组织不受到伤害,它的生存竞争优势更大。

 

 图4 蜗牛

  随后的演化中出现了玻璃体,晶状体,角膜组织,眼睛进化为一清晰成象结构(图5)。

 
 图5 眼睛的进化

  人们不禁要问,眼睛这样精巧的结构是否是多次独立起源的?九十年代分子进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眼睛都是单次起源的产物,主导所有动物眼睛的基因都是Pax6基因家族的同源基因(Gehring,1999)。它具有高度保守性,把老鼠的Pax6转移到果蝇的基因里,仍然能介导眼睛的形成(Halder et al.1995)。

  眼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斑澜的色彩,人们对“上帝”的鬼斧神工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眼睛在漫长演化的历史行程中并不完美。

  影响人的视觉的眼睛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人类眼睛的视觉行为可以比作一部照相机。其晶状体相当于镜头、瞳孔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感光胶片。所不同的是相机的聚焦靠像距调节,而人眼的聚焦靠睫状肌舒缩调节晶状体的屈光度来调节(图6)。

 

 图6 人眼与相机

  影响人眼视觉清晰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眼轴,它约相当于相机的像距。小孩刚出生时,眼轴较短,处于远视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增长,约6岁左右进入正视,6――14岁增长减缓,但却是近视发生的高危时期,14岁以后增长更加缓慢,视力变化减小。所以6—14岁是儿童预防近视的最佳时机(图7)。

 

图7 儿童眼轴增长速度(单位:mm)

  眼轴的长短不仅受到发育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当我们在看近时,睫状肌收缩,同时由于双眼集合调节,眼外肌收缩压力使眼轴变长,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眼睛就近视起来了。现在的儿童电子产品多,学习任务重,近视发生率大辐上升(图8、图9)。 

 
 
 
图8 学习压力大图9 背景光线太暗

  人们通过控制儿童的学习行为来预防近视的发展,如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做眼保健操、使眼睛与书本保持30cm以上的距离等等,但近视的发展并未能止步。新近的研究表明:每周看几小时书、用多少时间的电脑(对近视)都没有影响,唯一相关的环境因素是户外时间。澳大利亚一项对悉尼4000名孩子的跟踪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结论(英国《自然》杂志),因此增加课间户外活动被认为是减少近视发生率的最有效方法。

 
 图10 户外活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对于已发生近视的青少年,配戴眼镜被认为是必须的,它可以延缓近视的进展。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部分近视患者开始采用激光近视手术以取代眼镜。

  受到电子束激发的惰性气体能与卤素气体结合形成气态分子(准分子),这种分子不稳定,瞬间向其基态跃迁并发射出光,称为准分子激光,它属于冷激光,无热效应,是方向性强、波长纯度高、输出功率大的脉冲激光,光子能量波长范围为157-353纳米,寿命为几十纳秒,又属于紫外光。激光脉冲聚焦到角膜组织中,产生光爆破,每一个脉冲的光爆破,产生一个微离子,每一个微离子,蒸发大约1微米的角膜组织,蒸发的角膜组织若不能逃盾则产生微泡,微泡排列紧密则形成微腔,角膜组织因此被分离,它好比用手术刀切开了角膜组织。

 
 

图11 激光聚焦

  迄今为止这项技术经历了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简称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简称I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简称EK)、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Torsion Lasik,简称TK),飞秒,全飞秒激光六个发展阶段。

  最主流的准分子激光术式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这种术式需要先用显微角膜板层刀切一个角膜瓣,掀开这个瓣之后,露出角膜基质,然后用准分子激光切削成一副镜片,切完之后再把角膜瓣盖回去,它好比一块未完全削脱的苹果皮将陪伴眼睛终生。

 
 图12 LASIK手术步骤

  这些手术显示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风险,如干眼症、角膜炎、圆锥角膜等,对于视力尚未稳定的18岁以下的青少年是不适宜的。

  科学工作者们试图用托吡卡胺、低浓度阿托品预防近视的发展,但仍未取得理想的结果,药物预防方面尚有许多路程要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砭石治病,砭石就是早期的针灸用具,形如石块,现在已经被不锈钢针取代。《黄帝内经》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针灸学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它的理论基础为经络和穴位。

 

 图13扁鹊施针的画象石


   经络学说的起源很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即有《阴阳脉十一灸经》及《足臂十一脉灸经》,描述身体上各条”脉”所走行的部位;穴位的概念则出现于《黄帝内经》,有气穴、气府、节等名称。后来的发展将穴位归属于经络上并更进一步规定其位置,这使我们用起来更加方便,然而这并不一定是祖先们创立它的本意。

 
 图14  头部经络穴位

 

  眼睛的周围有经络也有穴位,剌激其中的某些穴位可使近视得到显著改善。如据文献报道:浙江绍兴市中医院总有效率94.95%、武汉市第一医院总有效率97.6%、辽宁中医药大学总有效率96.4%、云南昆明市中医院总有效率93.4%。

  针刺疗法是怎样治疗眼睛近视的呢?《黄帝内帝》有言:“所言节(指穴位)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这个神气就是穴位与效应部位的感应。而这种感应我们完全可得到现代医学的解释。人体是多细胞生命体,多细胞生命体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细胞,极具意义的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使生命体中出现了神经细胞,而这种细胞的最大特点是能传递信息。当针扎在眼周穴位上,感受到它的是三叉神经纤维,信号沿着三叉神经节进入了大脑。大脑就象一座办公大楼,针刺信号在那里与各个相关部门做好交接工作,有的将信号保存,有的将信号进行处理,然后下达指令,其中有一道指令下到了动眼神经副核中的副交感神经,然后通过神经纤维传到了睫状神经节,并继续到达睫状肌,使紧张工作的睫状肌得到休息,于是眼轴、晶状体屈光度得以向健康状态回归。当然,这些神奇的功能的完成就有赖于高水平的针灸医师了。

  上世纪70年代,偶尔可以看到几个戴眼睛的青年学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形象而羡煞旁人,如今只有偶尔才能看到不戴眼镜的青年学生了,高中生近视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大学生则比例更高。当此背景之下,我们要为青少年防治近视而做的工作是不是很多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彭连生 深圳南山金草中医馆   原文来自公众号老中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