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2018年初中学业考试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卷帙(zhì)取缔(dì) 聒(guā)噪剑拔弩(nǔ)张B.撷(xié)取发窘(jiǒng)羁绊(bàn)脍(kuài)炙人口C.剽(piā o)悍蓑(suō)衣沉缅(miǎn)合辙(zhé)押韵D.嗔(chēn)视蓬篙(hāo)凛冽(liè)引颈受戮(l 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A.聒(guā)噪-(guō);B.正确;C.沉缅-沉湎;D.蓬篙-蓬 蒿。据此,答案为B。2.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② 荷笠带斜阳,______________。(刘长卿《送灵澈上人》)③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 锡《秋词》)④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⑤不应有恨,_______ 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⑥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孟子《生于忧悲,死于安乐》)⑦树树皆秋色,_ ___________。(王绩《野望》)⑧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答案】(1 ).①半亩方塘一鉴开(2).②青山独归远(3).③我言秋日胜春朝(4).④草色遥看近却无(5).⑤何事长向别时圆 (6).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⑦山山唯落晖(8).⑧星垂平野阔【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 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 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塘、鉴、遥、何事、长、唯落、晖”等字词容易 写错。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 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3.名著阅读。“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 便送还你。”“直甚么,要哥哥还!”遂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句中的“洒家”指的是___________,“你”指的是__ __________。【答案】(1).鲁智深(鲁达、鲁提辖、花和尚)(2).史进(九纹龙)【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名著阅读。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 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题目中的文本来自《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故事情节——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 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怎么样?”……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 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据此可作答。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 的一项是()。A.在他们的感觉里,时间似乎已经过去了数千亿光年。B.他在北京大学上了10年学,从本科利到博士,期间,获得过 9次奖学金。C.这件小事把他的虚伪暴露得淋漓尽致。D.他这次一下子拿出100多万元帮助乡亲们修路,真是大方之家。【答案】C【解 析】试题分析:考查词语(成语)的正确作用。A光年:天文学中计量距离的一种单位。即光线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大约等于94600亿公里 。词语误用。B期间:某个时期里面。错误使用,“获得过9次奖学金”应该是人。C淋漓尽致:详尽透彻;充分,彻底。使用正确。D大方之家: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据此,答案为C。点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 境及词语的意思做出判断。解答时要辨析词语(成语)本身的意义、使用范围、语意轻重、情感色彩等方面的差别,重点从是否望文生义、褒贬误用 、张冠李戴、不合语境、重复累赘等几个方面去分析。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伴随看“寻找最美声音读书读报”大型公益活动的 开展,书香漂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包括滨海公因在内的55个漂流书籍点参与活动,覆盖中小学校、企业车问、社区活动中心和部队基地等城区多 地,充分将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空间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书页和文字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书香漂流活动还推出了“全 民阅读·志愿风采”微信图书借阅平台,利用“互联网+阅读”进一步浓厚阅读气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书香漂流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氛 围。(书香漂流活动借助漂流书籍点和微信图书借阅平台,营造全民阅读氛围)6.学校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为《简·爱》 写一段推荐语,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参考示例:简·爱经过动荡的生活,准备与罗彻斯特结婚,但幸福刚 一露头就消失了,逼得简·爱再一次寻找人生的道路。当罗彻斯特破产了,他们却举行了婚礼。波澜起伏的情节,一定会吸引你,让你体会到阅读《 简·爱》的乐趣。【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写推荐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值得推荐的内容作答。一般来说,首先应交代 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介绍作品值得推荐的地方,即文章的主要特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可从主题理解、 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阐述时可适当引用、概括相关语句加以具体说明。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 ,完成下列小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 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渔人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C.①此中人语云②卒中往往语D.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9.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 出的理想社会?【答案】7.A8.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9.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 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 现。【解析】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年代:东晋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 以……为异”;B项中的“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中的“语”分别是“告诉”和“谈论”;D项中的“向”分别是“从前的 ,旧的”和“假如”的意思。故选A。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 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阡陌、交通、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评价。作答时要从时代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 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末年能提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有其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空想。据此理解作答。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 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 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 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 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 其乐。(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 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 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 ,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 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 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 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 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注】①[茵褥]被褥。②[脑 ]书脑,即书的订处。③[揉熟]揉坏。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①忘路之远近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①既出,得其船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C.①乃不知有汉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①藉以茵 褥②今于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12.选文是司马光训诚儿子的一段话 ,能体现出司马光对书有着怎样的态度呢?【答案】10.D11.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 12.一是担心书籍受到污损,体现出司马光对书的爱惜;二是司马光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他对书的敬重。【解析】10.试题分析:考查对 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的”和“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中的“既”的意思分别为“已经”和“既然”;C项 中的“乃”分别是“竟然”和“于是,就”;D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故选D。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句中的“惟、及、虑、脑”几个词是赋分 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概括司马光对书的态度。“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 ,藉以茵褥”——对书的爱惜;“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 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 乎?汝当谨志之”——对书的爱惜和敬重。参考译文: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 (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 的线。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 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 们呢?应该要记住我的话。”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桌面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囹的横截扳,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 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看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 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 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就断,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 成,最后便嚢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 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冬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主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 ,于是也就兴趣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看,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 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 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 的生长,心须靠看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⑥我为它们做看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饭?哪一年是早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 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的,一边走着, 一边蓄积看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⑦我离开了面,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是刚刚雨后天睛,天上是一片云 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看,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 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 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⑧重折走近桌面,对着那木的年轮,开始顺着一条边圈往里追溯,这似乎是一种高级数学,常常陷入莫测,犹如一 个儿童在做进迷宫的游戏,整整一个下午,才好容易回到了那桌中的,也是那圈中之圈的那个黑点。啊,那是树的童年。哪是我的童年?树是从那一 点出发,走完了三百年的路程,我也是三十年了,三十年来,这路线也是这么一圈圈走过来的吗?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年。⑨这些简直是惊人的发现! ⑩从那以后,每每当我为胜利得意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每当我挫败愁闷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激动了。我自我感觉, 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 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有删改)13.作者围绕__________(线索)有很多的思考,并有了惊人的发现。第⑨段中“惊人的发现 ”指什么?14.第⑤段“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它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15.根据文章第⑦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带年轮的桌面是一幅画,画出了树的生命线 路;___________是一幅画,画出了天空的生命线路;_________是一幅画,画出了地的生命线路。16.细读第⑥段,说说 作者对老树有着怎样的感情。17.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1 8.第?段写道:“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答案】13.桌面。树有着自 己的生命线路;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我”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树、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和“我”都有着自 己的生命线路)14.(1).原因是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2).生命的线15. (1).带痕纹的云彩(2).带涟漪的积水16.对老树在生长过程中遇着恶劣岁月的同情(怜惜);对老树面对困境,依然蓄积力 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敬佩)。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轮(桌面)比作泉,写出了桌面的沉静;把缠绕的黑线比作涟漪,写出了 黑线不规则、时断时连,缠绕且布满整个桌面的形态。18.桌面陪伴了“我”十年:启示“我”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路:使“我 ”变得豁达、成熟、坚强(使“我”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工作。【解析】13.试题分析:(1)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 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仔细阅读文章,这篇文章的材料是用“桌面”联系在一起的,故本文的线索“桌面”。(2)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 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信息概括作答即可。14.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答时,可结合文章中的“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 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心须靠看 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这一语句进行概括。(2)此题考查对句子中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在解答代词指代内容的题目时,要 遵循“词不例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有的代词在句中还作了复指成分,或者处在 一些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中,一般都要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辨明代词在文中的位置,进而推断其指代内容。为了做到表述准确无误,在拟写 答案后,还应放到原文中进行“验算”,在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确保答案的表述既无赘余,也无遗漏。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和概括。认真阅读文章第⑦段,这段文字主要叙写“带年轮的桌面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而引发了作者对天空的云彩和地面的积水的联想。结合语段 内容仿照题目中给出的示例进行概括作答即可。16.试题分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 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③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 度,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写作手法、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④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中的语句“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理解分 析作答。17.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 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 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本题从运用比喻修辞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作答即可。点睛:从修辞手法 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 性格等。18.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研读文章的最后两段内容即可解答本题。作答时,从“桌 面”对我产生的影响,从重点语段中选择符合题意的词句概括作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 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 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 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 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 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 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 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 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 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 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 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 限广阔的海洋。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 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 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 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 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有删改)19.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20.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2 1.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22.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 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2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答案】19.照片描述了三名 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2 0.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21.(1).)举例论证; (2).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22.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 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有外在的改变)23 .曾有一段时问,学业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 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解析】19.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 作用。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 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20.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 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出 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作答时要注意答题内容的全面。点睛:筛选信息有三 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 全文,验证答案。21.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 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 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其作 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 读者下读。本题列举“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的事例,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分论点分析作答。22.试题分析:考查 对题目的理解。本文的题目是运用了比喻的说法。“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这里用来喻指阅读给人带来的各种各样改变。本题要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即可作答。23.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根据文章所阐述的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选择通过读书 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从中悟出生活的道理或哲理的事例即可。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四、写作24.题目:高中,我来了要求:①自选 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答案】高中,我来了怀着对初中的留恋、未来的憧憬,走进 这座新盖起的教学楼,开始新一阶段的求学生活——高中。心情忐忑的走进教室,既期待新的开始,又害怕这陌生的一切,不熟悉的上课铃声,需要 刻意才能记住的班级牌号,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环境,无一不在告诉我:这不再是牛奶般香淳的过去,而是像橘子一样酸甜参半,有喜有忧的高中时代!是啊!从迈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应该意识到压力的存在,我应该撑起那份属于我自己的小小天地。生活的苦涩、社会的压力都要开始品尝.随着书包的慢慢变胖,让我感到学业的不轻松,这不同于初中时的课业量,让我恍然醒悟:我需要一个全新的自我去面对这陌生的一切。于是我收拾好对“曾经”的怀念,背起那份来自家人、朋友的希望,真正的走进了高中。不同于传闻中的地狱式学习,原来高中的生活依旧多姿多彩。窗外正在工作的电钻仿佛也正向我发出热烈的欢迎。紧张而热烈的课堂,丰富多彩的课程,灰谐幽默、和蔼可亲的老师,都让我那颗焦躁不安的心平复下来.这时,我才发现:不曾听过的上课铃声一样动听,不习惯的班级牌号渐渐的也一样顺口,误以为已走过的花季摆脱了春的羞涩,进入了热情如火的夏,更加富有有激-情。我的校园虽然因正在建设而略显杂乱,但它就像我们的未来一样,明天一定会更好!人生如棋局,落子无悔。既然我选择了这里,便要抛弃一起的负面情绪。坚定的迈出步子,印下自己的脚樱望着漂亮的教学楼,心中不禁暗暗感叹:这将是我求学之路中的最重要的一段,不论如何困难,自己都要咬牙挺下去,新的开始已经到来,忘却曾经的遗憾背起对未来的渴望,走进我的高中。花更美,树更绿,明天在地平线招手,用知识丰满年轻的羽翼,在辽阔的天空自由翱翔!初中已是过去,高中正在到来,满载青春的心,走进高中。【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高中,我来了”。从题目看,没有过多的限制,作为初中生,结束初中的学习生活,即将走进梦寐以求的高中校园。在这里,全新的生活,让自己憧憬;美好的梦想,让自己为之奋斗。题目“高中,我来了”,表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为实现梦想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文章要写的核心人物是“我”,所以作文时要用第一人称来写。要文章较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