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民俗 之“祭灶”的由来

 江山携手 2018-07-24

 在我国,各地民间都流传“祭灶”或“送灶”的习俗。各地“祭灶”的时间大都集中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所祭的“灶王”是“两口子”,即“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祭灶”的风俗,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周代的天子“七祀”中,就有祀灶一项。当时允许平民百姓也立一祀,“或立户(门神),或立灶(灶神)”。可见远在先秦时代,灶神就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汉代以后,灶神由掌管一家饮食的火之主,摇身一变成为掌管一家人寿夭祸福的督察官。《敬灶全书》说:“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灶王成了天上玉帝派到各家的“坐探”,专门监视各家各户的言行举止、大小过错。每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他就回到天上向玉帝作一处汇报,“功多者,三年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后,天必降之灾殃。”

由于灶王的特殊地位,人们便对他怀有敬畏之心。为了让灶王向玉帝多说好话,人们根据现实中的经验,采取收买、贿赂的办法,由此生发出种种颇有喜剧色彩的民俗。

宋朝诗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词》,生动地描写了乡村百姓祭祀灶君的情景: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王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饱醉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祭灶用的都是荤菜,还有米饵、花糖等食品。到了明清时期,祭灶定在腊月二十三,食品中只有素食、糖瓜等。

用糖瓜祭灶是想让灶王爷吃的时候把嘴粘住,这样在玉帝面前就不会说坏话,多说甜言蜜语。民间认为“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老百姓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在那贫穷的年代,有的人家连祭灶的糖瓜也买不起,也要对灶君许愿:“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日子过得苦,来年再请您吃糖。”民间还有祭灶时将酒糟抹挂灶门的做法,叫“醉司令”,意为让灶王爷醉得说不出话,不管好话、坏话都不说,这样一来就更保险了。

《后汉书》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人,平时做了很多坏事、丑事,他怕灶君在玉帝面前告他一状,便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备了一桌酒菜请灶君。灶君好酒好菜下肚,晕晕乎乎跑到玉帝那里把阴子方好生夸赞一番。第二年,玉帝果然降幅给了阴子方,使他成为巨富。这也倒应了那句话: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