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怎么喜欢电子阅读,习惯的方式是躺着,身体舒服了,脑子才舒服。我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捧一本书细细地看。我看书不快,是一句一句默念。读完之后就琢磨琢磨好在哪。尤其是经典的文章多了,好文章在脑子里就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有些年代久远的文章,一时读不懂。读不懂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义明白,但这些字组织在一起形成句子,就不明白了,有些句子是因为存在着典故,把典故弄明白了,这句话也就明白了;还有一层是,每个句子都明白,整合在一起,就不明白了。像鲁迅的《野草》,尼采的《查拉图如是说》等。这种文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慰心。有时读一阵,尽管意思不懂,但感到心里喜悦,通体舒泰,智慧满怀。 人活在世上,懂的东西很少,遇上不懂的说不懂就够了,若把不懂的当成懂,一遇上真懂的人,装懂的人就露怯了,所以很早的时候,古人就警告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好社会不看它富人有多富,而是看它穷人有多穷。贫富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有些富人看起来很有钱,实际上他真穷,因为你从他那里看不到智慧的光芒,人活在世上要有光。 而阅读则是接受光的一种形式。这种光,是从真诚善良智慧的心灵里发出来的,它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读者。我把阅读上的这种照亮,叫接受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