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壮罐为例,谈永乐青花瓷鉴定

 打杂儿的 2018-07-24



生产背景


永乐时期(1403-1424年),计22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其中永乐三年至永乐二十年(1405-1422年)的18年间,朝廷派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六下西洋,“浮历数万里,所到之处三几十国”,足迹远至南洋、西亚、地中海、东非一带,不仅创造了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还促进了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的外销与文化艺术交流。首先,青花瓷作为郑和下西洋所带的重要珍贵物品之一,除了馈赠所到地区的上流社会人士,也用来进行对外贸易。其次,郑和下西洋带回了烧造青花瓷所需的上等钴料——“苏麻离青”,极大地提升了永乐青花瓷的呈色效果。


据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无疑,进口的苏麻离青开创了永乐青花瓷烧造艺术的黄金时代。


造型特色


壮罐,因其口径与底径的尺寸相当,腹体粗圆,呈桶状,故而得名。在清宫文献中又写为“撞罐”。下面介绍一件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造型特征。


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壮罐高18.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8厘米。为圆唇口,短直颈,斜折肩,长圆直腹,腹下近底向内折收,圈足。造型规整,端庄浑厚,朴实无华,兼具实用功能与陈设观赏性。


壮罐原来都应配有器盖,只可惜多数佚失,此件亦不例外。那么,壮罐的盖是什么样?2007年7月北京西城区皇城根毛家湾1号院(原皇城西北隅)出土一件永乐青花壮罐的残盖。此残盖口径9.6厘米,高4厘米。笠帽式,圆珠钮,胎体轻薄,工艺细腻,通体绘青花缠枝莲纹,肉眼观察青花纹饰,其是以进口钴料绘就。据耿宝昌先生的研究,应是传世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原装器盖【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毛家湾:明代瓷器坑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此残盖的出土为馆藏传世永乐青花壮罐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发掘资料。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残盖 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永乐青花壮罐,造型与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完全一致,装饰风格也相似,只是图案布局及内容各不相同。以腹部的主题图案为例,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绘传统的缠枝莲纹,而故宫博物院藏品则绘几何锦纹,显然融入了域外文化因素。


明永乐青花几何锦纹壮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据清宫《乾隆记事档》记载,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闰七月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交青花白地有盖撞罐一件(随紫檀木座)传旨,着唐英照样造逪冠架,不必落款。一件随大运进呈。于十四年五月初四日,司库白世秀将烧造得青花白地有盖撞罐一件随大运呈进。”虽然传世实物不多,但却通过文献可知乾隆皇帝对青花壮罐的烧造还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当时均配有器盖。


胎釉特征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器内外通体施白釉,圈足底部的着力面露胎。通过仔细观察足底露胎部位可知:其胎体较为坚质,胎土也十分细白,刮釉工细,制作严谨。釉面在自然光下显得平整光润,釉层莹厚,釉色较为洁白,积釉处微微泛淡青色。特征与2007年7月北京西城区皇城根毛家湾1号院(原皇城西北隅)出土永乐青花壮罐残盖完全一致,二者可互为佐证。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胎釉特征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装饰图案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装饰图案共有七层,自上而下依次绘以弦纹相隔。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的装饰分七层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分别为:颈部如意云头纹、肩部三角几何纹、腹上部海涛纹、腹中部缠枝莲纹、腹下部海涛纹、胫部三角几何纹、圈足外墙卷草纹。缠枝莲纹的叶茎盘转,一侧形成麦穗状,显得极为酣畅而又富于变化,也颇具典型时代特征。辅助边饰图案中的海涛纹画法也颇有特色,浪花留白,与细密的水波疏密相间,对比鲜明。总体而言,题材与技法皆直接取材于传统中国画,但布局规整满密,绘画细腻繁复,散发着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情。


青花呈色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壮罐青花呈色较为翠艳,浓重处显黑色斑点,线条晕散,边缘轮廓混糊不清,经仔细观察,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


以苏麻离青为饰的明永乐青花的特点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苏离麻青属高铁低锰型钴料,而国产钴料为低铁高锰型。二者在发色效果上有着显著不同:进口苏离麻青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浓艳深沉,线条晕散,蓝色中掺杂有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因含铁量较高所致,咬入胎骨,用手触摸有凸凹不平的感觉,视觉上亦有色调深浅变化莫测的效果,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而采用国产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清新淡雅,线条稳定,因青料中减少了钴铁着色而增加了钴锰着色,故形成纯正蓝色,且蓝中略带紫色调。


清代及民国仿品


清雍正仿永乐青花的特点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清代前期出现了大量仿明永乐青花瓷,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制效果最佳。但其是以国产浙料来模仿永乐苏离麻青料的呈色,同时采用重笔点染的方法着力显现永乐青花那种特有的黑褐色结晶斑,青花黑疵没有沉入胎骨的凹陷现象,显得规矩生硬而呆板。另因有的器物上落有清代的帝王年号款,时代特征明确,故给仿永乐青花断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对于那些不带清代帝王年号款的仿永乐青花则需要格外注意,应采用胎、釉、彩、造型、工艺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鉴定方法进行判断与评价。


民国仿永乐青花的特点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民国时期亦因仿古风气兴盛而烧造有仿永乐青花瓷。民国仿永乐青花除了造型、纹饰、工艺上的模仿外,还刻意模写“大明永乐年制”款,显得画蛇添足。


※ 本文根据北京/杨俊艳“古瓷品鉴”专栏《苏麻离青为饰:明永乐青花壮罐》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8年07月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