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文化,屡造“神作”的服务者

 alayavijnana 2018-07-25

截至目前,《我不是药神》票房即将突破30亿,这部由坏猴子影业、真乐道文化、欢喜传媒、北京文化、乾坤星宇、唐德电影出品的现象级作品,甚至在上映首周超越同期登陆包括北美在内各大市场的漫威超级英雄大片《蚁人2》,成功问鼎全球票房冠军。


仅凭中国单一市场便击败全球市场上映的好莱坞大片,这样的事情在华语片身上虽并非首次发生,但依然是令人兴奋地。


 

更重要的是,《我不是药神》赢得的并非只有商业成功,它很好的填补了近些年国产商业片在现实题材领域的空白,获得了极高口碑和观众赞誉,赢得了各方面的多重成功。


这就是为何《我不是药神》不能仅仅被称之为“爆款”,而是“现象级”电影的原因所在。



去年暑期档,同样也有一部一度称霸全球票房冠军的国产片登陆大银幕,它同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并成为了同类型影片的范本,这便是如今仍名列中国影史票房榜首的《战狼2》


在《我不是药神》与《战狼2》背后,有着同一个相同的名字,那便是北京文化。


 

一次成功可能是巧合,一次又一次的缔造出现象级作品,那其背后一定有着值得探寻的原因。


究竟北京文化拥有怎样的“魔力”,能不断为中国电影贡献《我不是药神》、《战狼2》这样的作品呢?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在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看来,绝非偶然,而是精心耕耘后的收获。

 

早在2014年,北京文化刚刚由一家旅游为主的企业转向影视领域之时,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便极为有魄力以5亿保底发行宁浩导演,黄渤、徐峥主演的公路喜剧《心花路放》



最终,《心花路放》获得11.69亿票房,成为了中国业内首例完整票房保底的经典成功案例,同时成就了北京文化在影视领域的华丽亮相。


正是这次成功而愉快的合作,促成了北京文化与宁浩的坏猴子、徐峥的真乐道在《我不是药神》上的再度携手。


“宋歌总作为北京文化的战略家,为很多重大决策打下了基础,包括很早就跟坏猴子确立了战略联盟,也决定了今天大家看到的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张苗谈到与宁浩二度合作时这样说道。


2016年便进入《我不是药神》项目的张苗坦言,影片剧本并非一开始就是现在商业类型片的路数。


影片最初被命名为《生命之路》,内容也是和名字一样偏向文艺的,“当提到‘药神’这个名字的时候(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生命之路》到《我不是药神》,剧本在经历了两年的打磨后才正式成型。



然而,在影片真正上映之前,大家对《我不是药神》的市场表现会是怎样并没有可以参考的“前辈”。


张苗在提到影片宣发时说,“《我不是药神》受限于类型的稀缺和题材的少见,难度其实比一般电影要大很多。好在我们和麦特文化、阿里淘票票、影联传媒、五洲发行等合作伙伴共同决定的宣发策略,在面对市场后,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即便《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充满着不确定性,但张苗对于影片质量的信心,是在看到成片之后便形成的,他认为《药神》之所以能收获如此好的观众反馈,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

 

“强刺激、强共鸣、强共情,这是三个越来越高的状态。强刺激,即娱乐性,电影里的幽默大家也能感受到;强共鸣,即观众看完电影会觉得这是跟我有关系的;强共情,即共鸣之后的互动,真正的有了一个深层次的刺激。”


说起这次和宁浩、徐峥合作的感受,张苗对他们对年轻创作者的重视与扶持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他们对这帮年轻导演表现出来的责任心,愿意付出这么多去培养下一代核心创作力量,这其实是一个很累的过程。他们不光是在做自己,还在做中国电影。”



北京文化一直以来也十分重视对于行业新生力量的培养与扶持,就在去年,北京文化还与阿里影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未来将在新导演扶持等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对于电影类型,北京文化似乎抱着一种开放式的态度为中国电影在不断努力着,比如由北京文化营销、发行的文艺片《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导演梅峰的处女作,曾一举夺得金马奖影帝和最佳改编剧本。


文艺片类型的电影票房并不会被看好,但北京文化通过一系列精确、有效的营销动作,使影片的品质感不局限于业内共鸣,还多角度、多方位的传递给更多观众,为电影市场增加新的审美类型,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影选择。


 

自从《战狼2》收获了极大成功,北京文化便与推动中国“重工业”大片发展有了相当紧密的联系,此后北京文化与《画皮2》、《寻龙诀》导演乌尔善合作,计划用8年时间打造的《封神》三部曲,再次加深了人们对于北京文化身上“重工业”标签的印象。


然而对此张苗却是另一番态度,他认为这是对北京文化的一种误解。

 

“北京文化可能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趋向于去做技术和工业层级上的产品,但是说到底我们还是缺什么补什么,努力去完善项目中匮乏的东西。包括重工业在内的一切,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

 

“倾其所有为项目服务,让创作者的制片理想落地。”这样的理念一直贯彻于张苗对于北京文化与合作者关系的理解之中。


比起技术与工业,北京文化更看重的是为项目提供最完善、最优质的服务,无论是“重工业”或是“轻工业”。这才有了《心花路放》、《不成问题的问题》、《芳华》、《我不是药神》等一系列电影的诞生。


“北京文化要为电影人找到天下最合适的‘兵器’。”张苗对于北京文化定位的这一比喻可谓是相当精准。



“在电影业务上,我们是一个集开发、制作、投资、营销、发行为一体的服务型平台。”在这样理念的趋势之下,张苗担任了《战狼2》的制片人与总发行人,参与到了电影制作、营销、发行的各个环节,为推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准尽了自己一份力量。


不过张苗对于国产影片走向世界,还是持谨慎态度,“北京文化比较务实,走出去是最后要谈的,我们首先要服务好本土的观众和市场,这一点我们还不能说做的很好。我们也仍在不断的努力。”


相信北京文化能抱着这样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发展,今后一定能继续为观众贡献出更多的现象级“神作”,总有一天,能够打造出在全球市场都有市场的华语电影。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