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千里前往豫西参观内江县衙,究竟收获了什么?自10中旬从南阳归来后,上述问题屡屡被亲友、同事们提及,趁2018年元旦休假的机会(虽然退休了,仍在“发挥余热”,每逢重大节日便自己给自己放假),凭着记忆写下了这篇文字,然后放在“自媒体”上,算是“统一回复”吧。 天下第一衙的诱惑 经检阅相关资料得知,现存的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元、明、清三朝的修缮及扩建,逐渐形成了一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官衙式建筑群,其占地面积470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8进,房舍260余间。由于该县衙保存相对完整,因而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又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说法。 据陪同参观的南阳朋友阿昌介绍,内江县衙之所以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得益于该处自解放以来一直被县政府作为机关办公场所。迨至1968年,内乡县政府搬迁后,县里的部分单位仍在继续使用这里的房产。1983年河南省文物普查时,内江县衙作为“珍贵历史遗迹”被重新发现,于是被列入了保护的名单。到1985年底,占用原大堂、二堂、三堂及各堂厢房的文化局、教育局、司法局、公安局、供销社等机构终于全部迁出。这时人们发现,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内乡县衙成了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衙门,它被当之无愧地戴上了“天下第一衙门”的桂冠。 行走在高低不一的古旧的房舍之间,我们似乎在历史的隧道中穿越,先是参观照壁、公生明牌坊、大堂、二堂、三堂,接下来又看了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等古代衙门文化中所说的“三班六房”。后来又见到一个“门子房”。经询问得知,所谓的门子房即是门房,守卫门子房的人被称为“门子”,一般由知县亲近的人担当。门子房是官民之间信息沟通的惟一途径。对老百姓来说,不论是告状还是办事,最先接触的就是门子,于是一些奸滑的门子便利用职务之便索取贿赂,时间一长,“门子”逐渐变成了“门路”的意思。现在人们常说的“走了门子没”和“有没有门路”便源自于此。 和大多数游客一样,我们经过一圈走马观花后又重新回到大堂,毕竟这里是县太爷审案的地方,也是古装影视剧中最常见到的场景。大堂前的抱柱楹联是清代诗人魏向恒的名句:“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步入大堂,迎面是一幅“海水潮日图”,图的上方,高悬着“明镜高悬”匾额,俱是我们所熟悉的模式。堂前的三尺公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惊堂木、法令签等审案用物…… 正端详间,大堂右边厢房里跑出一中年女子,频频挥手招呼我说:“先生,请过来一下!” 我随着中年女子来到厢房,只见这里挂满了各色各样的古代服饰,另一位守候在此的女青年热情地说:“先生,您的形象很不错,建议您拍一张县太爷的照片,以作为内乡旅游的纪念。”见我似乎有些动心,青年女子不失时机地补充道,“现在是淡季,价格便宜,您只需付10元钱租一套服装,然后可以随便拍。”“关键是您的形象太好了!”中年女子又结结实实地垫了一句。我这人天生耳根子软,听了几句溢美之词便禁不住飘飘然了,于是在她俩的帮助下迅速开始换装。 几分钟后,内乡县“新一任知县老爷”走马上任了。坐在上首的太师椅上,我将惊堂木作势高高举起,然后狠劲地拍在桌子上。此举虽是为了拍照,却惹得堂下的众多游客齐声喝彩:“好哦,好哦,好一个青天大老爷!”待中年女子帮我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便知趣地开始脱“官服”,毕竟只花了10元钱,免得人家说我贪小便宜。谁知中年女子却是不依:“您急什么嘛,换一顶纱帽再到门口去拍几张!”见我连连摇头,她急了,忙附耳低声说道,“放心,放心,不会多收一分钱的哦!”无奈,我只好按她的吩咐,换了一顶“官帽”,在大堂外面来来回回地又拍了好几张。 拍照结束后,我换好衣服、付罢租金准备离开时,只见有三四位游客过来与青年女子洽谈租衣服拍照的业务。中年女子见状后喜上眉稍,扭过头来冲我嫣然一笑,仿佛在说:“谢谢老帅哥,您刚才给我们做广告啦!” 天下第一联的故事 一般人很难相信,让内乡县衙得以名闻遐迩的并不是它的建筑,而是它一副楹联。其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虽然通俗直白,寓意却十分深刻,让人读罢回味不已。 王家恒组织馆内业务人员查阅资料,没有结果,于是请来几位熟悉县衙情况的耄耋老人座谈,最终确定此联为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高以永,浙江嘉兴人,于清康熙十九年调任内乡知县,当时正值清初战乱之后,内乡百姓因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以致田地荒芜、经济萧条。高以永忧心忡忡,自感责任重大,夜不能寐,于是秉烛研墨,写下了这副楹联。 除了上述楹联外,内乡县衙关于廉政为民的楹联还有许多,如夫子院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县丞衙大门楹联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主簿衙大门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东账房楹联“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西账房楹联“一丝一栗,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等,俱是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佳联。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内乡县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从2016年至今,内乡县衙持续推出“中国楹联文化展”,显然是将它作为一个固定的旅游参观项目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了一件趣事:当天在参观完“中国楹联文化展”后,顺便到展厅后面的小院内如厕,发现公厕的门前居然也悬挂着一副制作精美的楹联,其内容让人忍俊不禁:“男女有别,来此寻方便,需看清方向;大小均可,入内得轻松,请注意卫生。”呵呵,“中国楹联文化县”真是名副其实哦! 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参观内乡古衙门,可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飞跃。一般而言,在走进衙门之前,普通旅客会认为封建衙门时没有一个好东西,“堂堂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封建时代的官僚是一群面目可憎的吸血鬼,他们盘踞在各自的位置上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至于小说和戏曲中出现的所谓清官,只不过是文艺家塑造出来的人物罢了,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中国历史上不仅每个朝代都有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清官,而且还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为了不偏离主题,还是来看看古代内乡县的历任清官吧—— 元好问,字裕之,太原人,金元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金正大三年(1227),元好问调任内乡县令,虽在内乡任上仅仅一年,但其勤于政事、关心农桑、体察民情、乐于助人,故去任时,“吏民皆不舍,攀辕卧辙以挽留”。元好问在内乡留下了大量诗文,著名的有《宿菊潭》、《内乡县斋书事》等,从中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孛罗答失,蒙古人,天历元年(1328)监内乡县事,史载其“明敏聪惠,政平讼理,同内乡王知县(佚名)捐俸修学宫,置学田,建立堂庑,生徒乐育。内乡自徙县以来,学校始备于此。”《内乡通考·论曰》:“崇重学校,为政第一要务,孛罗答失如此,岂寻常俗吏所可及哉!” 史惟一,陕西洋县人,洪武元年(1368)知内乡县。“时天下甫定,邑事废坠者,惟一多所修举(重建县衙,修建学宫),在官勤慎仁恕,吏民悦服,祀名宦。”《内乡通考·论曰》 :“知县者,一县之事皆当知也。知弊,则必除弊;知利,则必兴利。史惟一修废举坠,真无愧知县之职哉!” 胡 恪, 山东高唐州人,永乐元年(1403)知内乡县。其“律己守法,民安事集,擢河南按察司佥事,祀名宦。”《内乡通考·论曰》:“官不守法,由不律己。胡恪律己守法,民所以安,事所以集也,崇祀名宦岂偶然哉!” 邓 恂,字性善,安徽宿松县人,永乐九年(1411)举人,宣德初(1426)知内乡县。“内乡山险地僻,赋役多不能办,恂示以诚信,十偿五六,贫窘者,罚赎以代其输。先知叶县,公勤廉恕,民戴之如父母,祀名宦。”《内乡通考·论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官信民,故民信官,既诚且信,何事不济?邓恂示民以诚信,而赋役皆办,其道得矣!” 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二年(1673)会魁(礼部会试夺冠者),“十九年(1680)知内乡县。时县内陆多荒芜,以永下车广招来贷贫民,令其广开垦,植农桑,流民四处返回,开地四十余顷。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修县署,建琴治堂,崇德化,慈祥之声传闻遐迩……” 《内乡通考·论曰》:“高以永广开垦,植农桑,其有造于内乡县,宜其崇祀名宦也。” …… 粗略统计了一下,内乡县史上有记载的清官多达五十余人,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死后入祀当地的名宦祠。看了这些,您还会认为封建社会没有清官或清官极少吗?虽然,封建社会清官的所作所为主观上大多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历史文明的进步,作为当代人,这些都是不可不察的。 其 他 此次内乡之旅,除了前述所得外,还欣赏到了精彩的文艺表演节目《知县审案》。据管理人员介绍,该景点每天都会为游客安排几台节目,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鼓乐迎宾》、《打春牛》、《知县招婿》、《县试》、《知县审案》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演绎出浓郁的豫西民俗风情。 |
|
来自: 昵称5627986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