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段关系中堆积太多失望,应该分手吗?

 茂林之家 2018-07-25

别错过我们,每天早晨,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壹心理主笔团丨JK

配图 | 电影《分手再说我爱你》



在很多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对伴侣有不同的期望:


  • 期望他对自己好;

  • 期望他能记住自己说过的东西;

  • 期望他会为自己而努力改变.......


然而最近有一位朋友跟我说,她已经厌倦“期望”的感觉了。


这两年来,她和男朋友总是因为同一个问题吵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吵架到最后,男友都说会改。一开始她相信了,可是后来又吵了好几次,精疲力尽之余,她感到心灰意冷



她实在架不住一次次的期望之后又一次次失望的沮丧,最后她对男友说,算了,我不再期望你去改了。


她确实也这样做了,为了避免自己失望,她故意把自己的期望值调到最低,并且提前在脑海里一遍遍地预演最坏的结果。


而当男友再次犯了一模一样的错后,她心里一边庆幸:“果然跟我想的一样,他就是改不了的”,另一边却依然摆脱不了那种失落的心情。


都说“不去期望就不会失望”,然而你却发现,即使放下了期望,也很难摆脱内心的失望感觉,这也让很多情侣在关系中陷入了两难:当一段关系中堆积了太多的失望,是否应该抽身离开?


如果不该,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真正地不失望呢?



 01 

当女朋友说“算了吧”,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避免失望而选择不去期望,是为了让自己感到不那么被动和无助。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她男友是那种很没有过节意识的人。


比如到了情人节,一般情侣都会送礼物,可是她男友却觉得,两人在一起做些什么事情才是真实的、难忘的经历。而她则是一个很喜欢收礼物的人,觉得这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有一次她快要过生日时,男友问她:“想要什么礼物?”


她不希望去逼男友给自己买礼物,于是便把期望值调到最低;她说:“什么都不用。”


我问她,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期望说出来?她的解释是,在她对男友宣布“我不再期待你给我送礼物了”的那瞬间,她忽然感觉到自己可以不再依赖对方的表现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化被动为主动,并且对整个局面感到有一种“掌控感”。


她说,如果把期待说出来,好像就要被那件事困住了,没有期望的话,心里会比较轻松吧。


结果生日那天,她男友果然什么都没准备,即使已经想到缺乏恋爱细胞的男友可能会这样做,她还是感到非常难过,回到寝室后,哭了一宿。


“我都已经尽量降低自己的期望了,为什么还是会失望难过?”,她哭道,满脸写着不甘心。


其实,用切断自己的期望来获得的那种“掌控感”,只是一个虚幻的错觉罢了。



打一个比喻:“期望”就像你抛出去的一个水晶球,它在高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你的心也随着它一样悬在半空,只要对方一天还没接住,你就觉得焦急难耐,非常被动,因为水晶球的下场如何,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动作。


悬在半空的这几秒,对你来说可谓度秒如年。于是你开始想象,对方接不住,水晶球啪的一声摔碎一地。


当我们害怕一件事情时,往往会提前在脑海里不断排练它,这是为了让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自己的情绪能够不崩溃,是一个正常的防御机制。


然而“不去期望”的错误逻辑就在于,因为你太过害怕水晶球被摔碎,所以你决定不管它了,或者你决定想象它已经碎了。


这很可笑,不是吗?就像鸵鸟因为太害怕敌人,而放弃了逃跑(把头插在沙里),结果反而更容易被敌人抓住。


换过来说,如果你因为害怕失望而放弃了期望,那么结局一定还是失望。因为很多事情不是说算了就能算了的,这只是一个让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自欺欺人的手法罢了。


她说她为了避免失望而不去期待,我看到的却是因为害怕失望而让自己陷入到更多的失望当中。


当我们一下子将自己的期望抹杀掉时,我们是在用一种很简单粗暴、不人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需求。然而需求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被压抑下去了,所以一旦最后的结果不如愿,我们便会感到更加愤怒和失落。


更糟糕的是,倘若长期压抑和堆积负面情绪,再好的亲密关系都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



 02 

再合适的人,也经不起这个考验


对自己的期望一刀切,除了会压抑自我需求以外,还可能使我们永远无法对一段亲密关系满意,因为“不去期望就不会失望”的背后,埋藏着一个心理防御机制 —— 理想化与贬低(Idealization and Devaluation)。


在恋爱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对恋人和爱情本身,产生很多「理想化」的想象。然而一旦现实和这些期望产生巨大落差时,我们的理想化就破灭了;我们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愤怒、失望,并转而「贬低」对方或这段关系。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案例,案主是一位商界女强人,她在外出应酬的时候,总希望能带上她的先生,可是她先生不太愿意去出席这类活动。


有一次,先生又拒绝了她的要求,于是她摔门而出,说:“你只会顾着自己的事情,我下次再也不会叫你了,反正说了也没用!”


也许在一开始,她对先生抱有“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期望,但当发现对方其实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时,她心中的理想化想象便破灭了。


期望的落空使她无法接受,因此她便转而去贬低先生,把对方想象成一个自私不顾他人的人,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无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贬低能够让我们快速摆脱痛苦、重建自尊、找回自我完整性。但是当贬低到极致时,我们可能便会离开这段亲密关系,去寻找下一段关系。


我们或许可以离开自己的伴侣,继续寻找下一个“理想”的伴侣,但如果我们依然逃避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就永远无法摆脱「理想化破灭 - 贬低」这个模式的病态循环。


而且如果一直保持这个惯性,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对一段关系满意。


再合适的恋人,也可能曾经让你失望过;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又应该如何面对爱情中的失落感呢?



 03 

内心成熟的人,是如何面对爱情中的失落感的?


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无法避免,而冲突所带来的失望也在所难免。


美国婚姻专家温格·朱利在她的书《幸福婚姻法则》中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与避免冲突相比,更重要的是去容忍冲突所带给我们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等情绪;并在有了冲突后,及时和对方沟通,化解冲突。以下是3个应对的建议和方法:


1. 调整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期待是什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己的期望都是明确的。

 

第二步,便是评估期待的合理性;有哪些期待是合理的,有哪些期待是不合理的。


比如上面文章开头的那位朋友,她其实知道男友改正自身问题的难度很大,而她依然抱有对方能一下子改正的期望,确实是太过勉强她男友了。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可以制定出循序渐进的期望,比如这次是做到第一步,下次做到第二步,如此类推。


如果期望本身是合理,那就把过高的期望细分成在合理的步骤,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



2.“失望并没有那么可怕”


请相信,失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心理学家在研究母婴关系的时候发现,即便是最好的母亲,也会平均每19秒对婴儿做出一件错事,但是这并不导致母婴关系的损害。因为好的妈妈,会在关系破裂的时候,主动地进行情感沟通,化解冲突。

 

而修复了关系的母子,依然能够保证很好的亲子连接,孩子依然会对母亲产生信心。

 

亲密关系也是如此。只要是一段能被修复的关系,那就是好的关系;而沟通是修复亲密关系中的一剂良药。


3. 沟通你的期望背后的愿望


我们知道,人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其实都有心理上的动机和需求。因此,与其告诉对方你的期望,倒不如直接跟对方沟通你期望背后的情绪和需要。比如:


  • 我想你陪我外出应酬,只是希望在我喝醉时会有你的肩膀和照顾;

  • 我想生日时收到你的礼物,只是希望异地时有你为我挑选的东西陪伴我;

  • 我想你这样做,只是希望可以感觉到你更在意我;

  • ……



当对方真正明白了你的想法和心意,才能理解你心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期待,并尽努力为你一一实现。


如果你是“期望”的那一方,请尝试放下无效的自我保护;


如果你是“被期望”的那一方,请尝试去了解你爱的人心里的念头和想法。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恋人,能够时时了解我们的需要,无时无刻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通过有效的亲密沟通,我们可以无限接近那个地方。


以上。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