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濛|石涛题画诗中的山水意境

 言微理举 2018-07-25

摘要:

题画诗,顾名思义,是诗与画结合的艺术。自魏晋南北朝开始,“诗画一律”的思想初见端倪。此后诗与画的结合更加密切,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格局。石涛作为清初著名的画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对山水题画诗的创作与实践尤为值得称道。而且石涛既喜山水,又擅禅意,将题画诗的山水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结合画论,以诗论画,从山水意境的角度发掘石涛题画诗中的审美意趣,展现诗歌如何通过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文字解构,形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美感。

本文将从题画诗历史演变脉络、石涛题画诗中的山水意境创作、石涛题画诗的创作价值等方面阐释山水意境在题画诗中的重要地位及深远影响。

杨濛|石涛题画诗中的山水意境

一、 石涛题画诗的演变脉络

(一)题画诗的历史发展脉络

1、题画诗的定义

题画诗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定义是指根据画的内容、意境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不一定题于画作之上。现代学者孔寿山认为,“我们认为所谓的题画诗者,是诗人或画家根据绘画的内容而起兴创作的诗歌。简而言之,即根据绘画所题的诗”,也就是说,诗人的诗依附于画作而产生,不拘泥于提款的形式。而狭义的定义则认为,题画诗必须是题于画作之上,与画作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如赵忠山认为:“题画诗顾名思义,是题在画面上的诗歌。” 目前学术界多支持广义定义的观点,本文依此将题画诗定义为:画家或鉴赏者,通过对画作的理解和感知,有感而发,创作表现画作内容和审美意境的诗歌作品。

2、题画诗历朝历代的演变

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孔寿山先生认为:“中国的题画诗之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萌芽于西汉,过渡于南北朝,形成于唐代,而成熟于北宋。” 明、清两代,题画诗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题材选择的多样性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从六朝时期开始,题画诗已渐渐兴起,虽作品不多,但也可算得上是为后朝的题画诗繁荣做了铺垫。例如南朝齐山巨源的《咏七宝扇》中写有“画作景山树,图为河洛神”的句子,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了题款写诗的风气。自唐朝以来,中国画不论从形式还是技法上来说都日趋完善,题画诗逐渐兴起,再加上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诗歌发展一度达到了历史顶峰。在众多题画诗人中,杜甫是写题画诗数量最多的,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此外,像李白、张九龄、陈子昂、皎然等都曾写下题画诗。

到了宋代,题画诗数量大大增加,开始出现了由文人学子专门编撰的题画诗集。北宋刘树赣编写了《题画集》一卷,是最早有人进行题画别集的专门编撰。南宋孙绍远编写了《声画集》,这是我国第一部题画诗总集。

元代,文人画的繁荣使得题画诗与绘画作品结合得更加恰到好处。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等。而明清时期,题画诗仍十分盛行。像唐寅、沈周、徐渭、郑板桥、石涛、八大等都是诗书画印兼修的文人,他们大多自画自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题画诗。如石涛的《大涤子题画诗跋》等诗集,也广为流传。

杨濛|石涛题画诗中的山水意境

3、石涛题画诗的发展概况

石涛四岁出家为僧,一生作品最大特点是多富禅意。像他的《题山水人物图》中写道:“古木枝堪折,苍烟望若迷”,表现的是深山之中山岚飘过,怪柏丛生的幽境,禅意顿生。而由于他是明皇室后裔,生平际遇凄凉,也多写感慨世事之作。石涛15岁时,曾在画作上题诗一首云:“落木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艇读《离骚》。夜深还向山中去,孤鹤辽天松响涛。”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孤独无群、弃世寻远的意境,深切地表达了怀念故国的游子之情。此后石涛随着年纪日长,开始游历山水,留下许多颇具韵味的山水画作和山水题诗,诗风多清丽奇峻,意味悠长,感慨身世的诗已然不多。此外,也有挥毫泼墨之作,如《松林策杖》后两句:“老夫意兴浓如酒,那晓前人墨惜金。”表现的是石涛惬意畅快的心境。

石涛晚年定居扬州,题画诗的风格较为恬淡,也更具韵味,如《陆浑山庄图》所写:“台榭凌空初过雨,陆浑山庄向江浒。小窗风渡带松涛,似和临溪白鹭语。”刚刚下过小雨,窗边微风习习,松涛之声阵阵,表现的是一幅安详静谧的画面。

(二)清代文人参禅、悟道经历及其山水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受禅宗影响深远,尤其在诗画方面,更是“多富禅意为上”。在清代文人群体中,尤其是清初文人墨客,多以明朝皇室后裔和明朝遗民为主,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生活艺术的追求,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参禅礼佛,远离世俗纷争,最有名的便是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弘仁,后世称其为“清初四僧”。再就是清朝为满人统治,汉人不受重视,汉文人在仕途上遭受排挤,故而寄情于山水,选择归隐,出家。

清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不仅仅来自于现实政治生活背景的影响,也来自于对于冲破艺术桎梏的向往,达到寄托人生理想的境界。与大自然的心灵对接,是文人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不管是绘画还是诗作,意境美的追求都是文人所向往的。而从诗画一律的角度来说,文人同样追求诗画的“静气”。庄子云:“水静则明烛须眉,……水静犹明,何况精神?” 清代文人追求的山水间的艺术感悟,来源自山川之间的禅定与静气,即禅者心境之澄静和安详。只有将诗画真正融于山水,体悟到自然的博大精深,才能创作出沁人心脾的作品。

二、石涛题画诗的山水意境

(一)题画诗中山、水意象解读

“意象”是中国文论中重要的一个美学范畴。“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诗词中的意象性体现于作者将具体的事物融汇了自我的情感抒发和审美情趣,进而产生了新的物象,即客观的事物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体。

在石涛的题画诗中,意象多为自然意象,即借自然事物抒发个人情感。石涛善画山水,故以山、水意象表达情感尤为明显。石涛曾说:“山川使予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以山水客观景物抒发作者主观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表现作者所感所思所想,这是题画诗意境构造的重要条件。

中国画贵有“静气”,禅意。石涛颇知佛意,将山川归为神遇后的实化,形神相通,使他的诗画自有形而上的灵动与禅意。在石涛的题画诗中,同样能看到这两点。山水灵动之美不仅体现于画作之上,也体现于诗中山水意象。例如石涛《题墨笔山水》:

白云迷冷眼,光怪出层巅。凿石空中断,穿藤洞口悬。

峰奇飞不起,泉好练还牵。策杖行吟者,黄公笑我传。

此诗写出了画中山峰之奇峻,以白云之动来衬托山之静,可以说是动中有静,巍峨峻峭的山水画面立即浮现于脑海之中。再如石涛的《运河行舟图》:

万里艚艘至,连天下故宫。半城拟荡外,高雉碾波中。

人辨江湖粟,潮飞日月虹。年年着眼去,渔稼不曾空。

“万里艚艘” 、“高雉碾波”等意象写出了运河行舟的气势磅礴,浩瀚之景。工整而不呆板,可谓有机匠心而无匠气。以动的画面凸显自然之景即江河的“静”。则可以说是动静结合。山中之静,水中之动,山水意象中的动静结合,最终表现的还是一个“静气”。所谓“旋风偃月本来常静,江河喷注源自不流”,这个“动”中所寓的“静”才是真静。禅者认为,万事万物瞬息万变是动,但那个左右动的本来却未尝动。

山水自有生命,而生命与精神的阐释在于灵动之中的静气。我们说一幅画形神兼备,山水之中有真山真水,这是有生命的创作,是有禅意。同样,在题画诗中,诗中山水的意象表达如果缺少了灵气和静气,就如同画了一幅死画,禅是假禅。例如石涛的《题匡山小憩图》:

庐山山上水,鄱湖湖上山。相看两不厌,人在一亭间。

前两句诗将山水的关系写得入木三分,后两句则写出了诗中的意境之美。山、水、人、亭,毫无雕饰,而画入眼帘,所谓禅意,便是如此毫不矫情,直入人心。山水意象间透出高雅静逸,脱尽凡胎,习习然如有仙气。

杨濛|石涛题画诗中的山水意境

(二)诗中的意境构造

1、意境的含义

潘天寿说:“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是“意境”。在山水画中,意境是十分重要的。而在题画诗中,意境的表达是一幅画的点睛之笔。何谓意境?陈玉圃在《樗斋画谭》中说:“意者心音,是画家的情绪和精神气质的反应。” 意境则是作者主观意念的境界化,即作者通过一种审美意象表达出山川的精神气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曰:“境界非特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不论是山水画还是题画诗,意境并不是真正的实景,而是作者通过自身感悟转化之后的化境。

“意”贵含蓄,“境”贵曲折。“意”是感情的含蓄表达,不流于表面,含于“境”内,有多于境之情绪变化。“境”或奇险,或悠远悠长,或缠绵曲折,用于表达灵魂深处之思想、气质。正如《文心雕龙》所说的“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而“天然,不劳装点,荣华格定,无待裁熔”。意境并非对山水景物的真实描绘,而是精神世界的改造和感悟,以夸张、渲染的形式,表现出的含蓄意境之美。

“意”贵真,“境”贵静。“真则无雕凿卖弄之弊,静可以窥天地之玄微”。“真”就是要在山水之中求得本真,在乱世之中返本归真。而意境之真,也来自于作者性情之真,人格之纯。“静”则如风不扬尘,水不泛波。在自然的秩序间动中有静,动势最终衬托的也是“静气”,而并非死寂之气。

2、以诗境写人“情”

题画诗的意境来自于山水画面。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笔墨”、“神韵”,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因而在绘画中,无论是形象还是情感,都追求一个“真”,唯有真,方能有神,有意。而在其题画诗中,形象的描绘更是不可或缺的。在石涛的题画诗中,对山川景色的描绘居多,以此来表现“诗中有画”的“真”境界。例如《赭墨山水》中的“半空半壑远山村,拟似风烟势又吞”,《题补八大山人山水》中的“秋涧石头泉韵细,晓峰烟树乍生寒”, 《题练江归钓图》中的“入云清嶂削秋莲,香散氤氲落钓船”。 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空旷高远的意境,都是通过描绘画面内容,表现画境意象,从而在诗情画意中突出了画面的意境之美。这是通过诗人真实感受所表现出来的。

作者表达的山水意境,其实是为了抒发胸中之“意”,即个人情感境界的抒发。山水画作的抒发是直观的,观者通过欣赏就可以理解体会到画中所要表达的意境。而题画诗的表达则藏于语言之中,或山水描写,或直抒胸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表达某种审美意趣。例如《题山水册两首》其一中写到:“无边山色界清波,插入湖中点点么。最是远帆明灭处,令人入悟十分多。”这首诗除了描写山川景色,最后一句抒发感慨,写出了画中人们意想不到的禅味,远帆明灭之处,似有似无,正是令人参悟道理的情景。

3、诗画融通

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石涛题画诗中的“气韵”来自于画作中的传神。例如《山水有清音》:

山水有清音,得者寸心是。寒泉漱石根,泠泠豁人耳。

何日我携家,耕钓深云裡。念念心弥悲,春风吹月起。

这首诗是写作者在山水之间的一种情思,最后一句禅意十足。“寒泉漱石根,泠泠豁人耳”一句写得十分灵动,表现的是松柏之间寒泉泠泠,脑海之中立刻浮现出一幅“月下清泉图”,叫人心驰神往。

画家的气韵表现于画作之上,题画诗中的气韵则与画作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画崇尚写意,写意即写心。元代黄公望说:“画不过意思而已。”画家借助绘画发声,题画诗便是通过文字对这种心声加以阐释。例如《题山水画》:

问天春不老,尽腊未归时。心泰回青发,衣单觅旧诗。

梅非今日瘦,雪是去年痴。且看池边水,东风知不知?

这首题于扇面的诗作表现的是冬日对景物所思所想,语风清新脱俗,又饱含深情,面对雪和梅花,引起了对人生的思索。而这首诗的写意性在于,它并没有具体描写某种景物,而是一笔带过,多写“心中之景”。

杨濛|石涛题画诗中的山水意境

三、石涛题画诗创作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创作价值

石涛题画诗的创作价值在于他摒弃了清朝大多遗民诗的特点,即用语晦涩,较为含混,家亡之忧,哀恻愁恨。上文也提到,他的诗有感怀身世的一面,而更多的是通过游历山水来借景抒情,多是禅的领悟少有感时伤怀。例如他的“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写的是爱黄山,其实却是以观黄山而看尽天下山水。

其次,正如石涛画作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题画诗在诗坛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题画诗促进了诗论画论的发展,继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也突破了传统山水审美思想的桎梏,体现出现代山水审美意境的特点。

第三,不论是石涛诗作还是画作,其中体现出的文人修养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诗画都讲求人格精神的构建,一个画家,一位诗人的文化修养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这要求文人不但要专于一方面的“术”,也要精通于传统文化的“道”;不仅仅是通晓,而是能转化为内在的精神需求,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最后,就如一幅画能够带给观者美的享受一样,诗作能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是人们从中欣赏到美的境界。如石涛的《竹石梅兰图》:“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妙趣盎然,去形而求意,写的是花,而见到的是人生,一如佛家芥子须弥,讲的是更为高妙的精神世界。“诗尚炼字,约略概括,言简而意远;画当炼境,以简为贵,乃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总之,诗画带给人们的,是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

(二)后世影响

李驎曾评价石涛的诗说:“其诗奇峭惊人,有不可一世之概。”这是指石涛的语言风格平淡之中有惊奇之处。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他独特的艺术追求,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境界。这种置身世外,与世无争,参禅悟道的心态影响了此后许多诗人画家。

石涛的诗作与画论,都是在其人生感悟和扎实的功底基础之上流传于世的。他所提倡的美的哲学,是基于传统美学,也是基于自身参悟的。对于后世的画家诗人来说,石涛留给他们的不仅是山水意境的审美享受,更多的是这种感悟经历和人生哲学的范式。山水的精妙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于对生命的思考,对宇宙的探索,对艺术的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