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暖消逝——心理学博士陪母亲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标准生活 2018-07-25
张其成国学基金
国学改善生活


来源:心理访谈

微信公众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XPeP8q115RkgqgVxn9Gsgaction=home&__biz=MzAwNzAxODA4Mg==&scene=124#wechat_redirect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s8LYMPlMtGHCtoDr-3_NA


“长期以来受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影响,人们羞于谈死、畏于谈死,仿佛只要忽略死亡它就不会发生,不去招惹死神它就永不降临。人类的消极自欺导致对死亡的全然未知;导致平庸者贵生怕死、孤僻者盲目轻生;导致临终关怀成为乏人问津的荒漠,多数人都在忐忑不安中仓皇离世。辉煌的人生大剧在悲凉惶恐中草草落幕,成为败笔、留下遗憾!”这是一本名为《温暖消逝》的书的序言中的一段话,写下这段话的人叫王凤香。

两月前,邀请王老师来台里参加一个策划会,几个小时后收到王老师的回复,“亲爱的,抱歉,近期乃至可能数月都不在北京,但究竟要多久我说不好,因为妈妈病重,滴水不进,要回去陪妈妈走完最后一程了。”

两日前,收到王老师的消息: 亲,妈妈走了。

两个月间,这位心理学博士,这位研究了多年“向死而生”、“临终关怀”课题的专业人士,面对弥留之际的至亲,她做了什么?面对这样一位在父亲离世10年间,为避免痛苦,选择“永远不再记起”的,患上了阿兹海默症的母亲,作为女儿,她“默认”了什么?“揭穿”了什么?她是怎样让“不再记起”的母亲记起了父亲,怎样让临终前闭着眼睛的妈妈看到了光亮......



温暖消逝

陪母亲以最美好的方式

走完她生命的最后旅程



朋友询问:最近忙什么去啦?

没忙什么;只是陪伴母亲,

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母亲走了,我送走了她。我们兄妹送走了她!

感谢命运,让我有一段如此闲暇的时间陪伴母亲。


01


李家有女

我母亲如同天下千万母亲一样勤劳智慧善良


母亲天资聪慧,依我外公的话讲,我们姊妹、包括姨姊妹,没有一个出其右者。

母亲出生在一个偏远乡村,小时候没念过书,外公教她识些字。建国后她有机会参加高中考试,竟然一举中第。后来母亲又考上了外地一所师范学院;但因当时已为人母,她不忍抛家弃子,便改在当地读医专,毕业后做了妇产科医生。

母亲从医几十年。在当年那样简陋的医疗条件、那样繁重的工作任务下,她工作出色,从未出过任何差错。那时候没有B超,产检是靠母亲的一双耳朵和一只竹子小听筒;那时候不流行刨腹产,无论横胎、坐胎、站胎都只靠母亲一双手接出来;那时候没有吸痰器,窒息胎儿口中的羊水是母亲用嘴吸的;那时候没有汽车,母亲出诊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无论路途远近,无论春夏秋冬。

在那个风雨飘摇、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用她的善良、勤劳和智慧为子女们营造了安稳、有尊严的生活。我的出生地是父母被下放的乡镇,身在异乡却未曾有客居的荒凉。记得小时候在街上玩,经常会忽然被某个路人拉住,硬拽着买一包糖果或花生塞进衣兜。因为,母亲曾经帮助过他们,甚至挽救过他们的生命。

母亲在家开了个小诊所,业余时间满足街坊们求医问药的不时之需。那个年代百姓都不富裕,赊账是常见现象。母亲每年的账本都很厚,但她从不催帐。退休后父母要离开乡镇,临行前母亲把账本烧了;

她说:“知道我们要走了还不来还账,说明人家没这个钱。”

多年后母亲故地重游,热情的街坊们嘘寒问暖、左拉右拽;一条街走下来累得险些晕倒。自那以后再不敢让她回去。

退而未休。我读硕士时母亲便义不容辞地帮我带孩子。我本不是上进心强的人,但在朋友的窜拢和母亲的鼓励下,我又考上了博士。今天我所从事的事情,有一半是替母亲完成未竟的心愿;我所取得的任何成绩,也都有母亲的一半功劳。

母亲当年圈了很多“粉”!

如果能晚生几十年,

母亲的人生必定更加精彩。

感谢母亲!

自己在艰难岁月里熬挣;

却把子女们生在了最好的时代,

为子女们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02


生死相依

父亲母亲的爱情亲情


在我记忆里,母亲的生活分为两个时段——

父亲在世的光阴,和父亲离世后的岁月。

母亲说,她和父亲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

她和父亲未见过面就订婚了。父亲的舅舅——我的舅爷爷,是当地有名的中医;父亲自小师从舅爷爷。有一次,父亲陪舅爷爷到母亲村里出诊,母亲远远地偷看了一眼自己的未婚夫。这一眼让母亲哭了三天三夜,水米不进;她不喜欢自己看到的那个黑瘦文弱的年轻人。外公心疼女儿,要退亲;母亲却死活不退。外公是个体面人,母亲不能为自己的婚事让老人丢脸。

嫁给父亲后,母亲离开乡村,走进了学校,步入了医院,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但她始终声称屈尊下嫁,父亲对此从不反驳,他看母亲的眼神永远充满宠爱和讨好。

我读大学时,宿舍的夜谈会上经常谈论父母的爱情和我们未来的爱情;我对舍友们讲,我的母亲很美丽、很优秀,我父亲配不上她。后来父母去学校看我,舍友们惊呼,你爸爸好帅呀!分明是你妈配不上你爸。哈哈,好吧!自那以后我才意识到父亲竟是玉树临风、相貌堂堂呢;以前只认为父亲宽厚谦让、工作出色而已。

叶落归根,父母希望回故乡安度晚年;我在县城为他们置办了一栋小院。二老在那里种点花草、聊个闲天,斗个嘴、磨个牙,其乐融融;当然,任何一次嘴仗都是母亲大获全胜。

父亲去世前卧床十个月。他没什么疾病,只说没力气,不愿意起床了。这十个月里母亲照顾他无微不至、打理得清清爽爽。每当看见父亲躺在那里,安适地如同婴儿一般,就明白“欺负”了他一辈子的这个女人带给了他怎样的幸福和安宁。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日子,父亲走了!像是经历了十月怀胎般转世投生去了。

母亲说:“你们都别伤心,你父亲走得很好,这叫善终;现在我也好了,能歇歇啦。”

父亲过世后,母亲从未说过想念他,

但她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这辈子被惯坏了脾气。

小的时候被我父亲惯;

结婚之后被你们的父亲惯。

这脾气再也改不好了。”


03


画风急转

是什么打扰了母亲暮年的安宁


然而!

母亲的记忆力忽然变得很糟糕。她经常忘记关水龙头或者把饭烧糊;出门忘记锁门或者忘带钥匙;家里一片混乱,因为大部分时间里她都在翻箱倒柜找东西。起初我们以为是父亲刚走了的缘故;直到有一天,一位熟客到家里来玩,临走时母亲送到门口,问:“你是谁呀?”我们才意识到,母亲生病了;她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

后来用过很多方法,中药、西药、吃营养品、做数学题,让她轮流到我们姊妹几个家住,不让她有时间孤独;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

有一次,我带母亲在北京玩。趁她很清醒、很开心的时候,我调侃地问:“妈妈,您糊涂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您向来是明白人,所以在您糊涂的时候看起来像是装的一样哎。”

母亲淡然地回答:“有时候是真的,有时候是装的。”

每当想起这话,我内心五味杂陈。为什么要装糊涂呢?在没有父亲的世界里,没必要真实吗;在没有父亲的世界里,就没必要明白了吗,母亲?!

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是个什么鬼!

母亲还是愿意住在她的小院里。哥哥每天中午过去陪着母亲吃饭,在那里午睡;妹妹下班后过去吃晚饭,陪着聊天、帮着做家务;保姆二十四小时陪伴。一切安排得几近完美;但是,母亲的症状却丝毫不见好转。

母亲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也不打牌;她不会玩。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有不能胜任被哥哥妹妹辞掉的,也有耐不住寂寞的生活自己请辞的。

母亲年轻时不读小说,不看电影,不听戏曲﹍﹍

她眼里、心里只有工作。

她在工作上有很多独到的领悟和实践;

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基层医疗环境下,

她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工作而已,无从谈事业。

退休之后,母亲工作上的一切成果都清零了。


04


死亡恐惧

母亲在生活劫难和职业无奈中累积的创痛


有一次我回家给母亲过生日,她看起来很开心,还在宴会上为我们唱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顺便说一下,母亲上学时音乐老师说她音质很好呢。我牵着母亲的手从酒店走回家,一路相谈甚欢;但是,在一个街角处,我似乎听到母亲自言自语地咕哝了一句话,一句很刺心的话。

“您说什么?”我问。

“没说什么啊。”母亲答。

可能是我的错觉吧!于是不以为意。但在随后几年里,我又多次听到母亲咕哝那句话:“怎么还不死啊!”刚听清楚这句话时我很震惊、很自责——母亲,儿女不孝,不能让您老活得“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后来,忽然在某一天,我似乎顿悟了母亲这句话的深意,顿悟了母亲患遗忘症的深层心理原因。

遗忘是隔断过去与现在的墙;死亡却是打通现在和未来的门。不能参透死亡、超越死亡,母亲便无法消化掉过去的创痛,获得心灵重生。

母亲是长女,在她之后姥姥相继又生了多个孩子,但除一位小母亲十五岁的姨妈外,其他孩子都夭折了。母亲说,她年轻时经常在梦里见到自己那些弟弟妹妹,每次都是相抱着哭醒。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多年以后,那样的梦才不再打扰母亲。

然而,阴差阳错,母亲偏偏又步入了妇产科领域。

那是多么特殊的年代呀!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母亲面对夭折的孩子、被引产流产的胎儿不计其数。

死亡恐惧是母亲心理上积重难返的巨大创伤。

贪生惧死乃人之常情,但母亲的心理顽疾使她对死亡怀有更大的恐惧。

父亲的离世彻底引爆了母亲压抑经年的创痛,她无力面对,只好选择遗忘。

愈是恐惧的,便愈是期待母亲先是让自己变傻,然后怀着无知者无畏的心情,走向她不得不面对的那道生死之门。

为此,我和母亲多次讨论生死话题;但因为她不能始终保持清醒,所以,讨论往往以戏谑告终。不过,在母亲看似糊涂的话语中,我却越来越感受到阔朗和透彻。

近几年母亲只吃流质食物,任何带渣的或需要费力咀嚼的食物她都拒绝。为了保证营养,只能把各种食物搭配好用搅拌器打成粥给母亲喝。今年春天开始母亲连粥也不愿意喝了。医院的各项检查都正常,有医生建议做胃镜看看。我们和母亲商量,母亲断然否决——“不需要”。

母亲的饭量逐渐减少,精力也在减少,多数时间都是安静地坐着。和她说话也回应;拉着手散步,走几步她就累了。

母亲的童年家境殷实,

外公视她为掌上明珠,

她最原始的生活脚本,

是几世同堂、长相厮守的天伦之乐;

母亲成年后的生活风雨飘摇,

但父亲给予了母亲最大的包容与呵护,

他们共同重塑的生活脚本,

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离不弃!

在她的父亲和我们的父亲都不在的世界里,

再也没有人能陪母亲过她想要的生活。


05


高效陪伴

儿女的好心情是对老人最好的心灵滋养


我推掉一切可以推掉的事情,一心一意陪伴母亲。

白天,我坐在母亲身边给她读书;晚上,哥哥、妹妹等人都来,进行家庭读书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就某本书展开讨论,高声欢笑、妙语连珠。母亲闭目坐着,面容祥和,偶尔还会冒出一句很精辟的话参与进我们的讨论;她说话时会睁开眼睛。自从饭量减少后,母亲的思维却越来越清晰了。

母亲的进食量不足以维持生理机能了,只能静脉输入些液体和能量。打完点滴后她依然会起床在椅子上坐着。很少睁眼,也很少说话;但总会不时地抬手抿一抿嘴角——她担心自己有口水流出来。母亲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不堪的老态,坐姿一直挺拔,面容也始终洁净。

“您饿吗”?—— “不饿”。

“您难受吗”?——“不难受”。

母亲一直都这样回答。

母亲年轻时曾对我们戏言:

等我老得不能自理了,

一定要让我穿得干干净净的;

我可接受不了自己又老又脏的样子。


06


催眠导入

用讲故事的方式消除母亲的焦虑情绪


有一天夜里母亲说了很多胡话,似乎说家乡什么的。于是,我白天不再给她读书,改成了自己编故事,编一个叫月儿的小姑娘去遨游的故事。“月儿”是母亲的小名。

我伏在母亲耳边说:可爱的月儿要自己去遨游了,勇敢地出发吧!向光亮的地方去,向美丽的地方去。可以走,可以跑,也可以飞,还可以坐大轮船、大飞机。月儿会看到很多美丽的景色,还会见到很多美好的人,见到她久别的亲人,是不是啊?

母亲有时点点头,或者说“是”;有一次,她竟然回答:有很多花,到处都是鲜花。

美好的故事每天继续,遨游的地方不尽相同。母亲夜里的睡眠逐渐安稳,一生离不开安眠药的她竟然能自然入睡了。

母亲从十几岁起就患上了严重失眠症;

再加上工作、生活重压,

她的睡眠时间非常少。

忙的时候没时间睡;

闲的时候无心安睡。

母亲的失眠症,

应该是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一大诱因;

也是促使我步入心理学领域的根本动力。

在母亲生命最后的阶段,

我终于通过经年所学,

让母亲重新品尝到婴儿般睡眠的香甜。


07


温暖消逝

死亡是上天馈赠的“礼物”


死亡是上天馈赠的神秘“礼物”;母亲用最后十年的时间,一层一层慢慢地打开了它。在结束了最后一次呼吸、完成了最后一次心跳后,母亲安详的神态告诉我们,她疗愈了自己的创痛,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存在。

北京有急事,我必须离开母亲几天。紧锣密鼓地忙完事,匆忙又回到母亲身边。母亲已经两天没起床了,呼呼大睡、滴水不进,完全靠输液维持。

我伏在母亲耳边说:妈妈,我回来了。

母亲没有应答、也没有睁眼,但她喘气的声音忽然平稳了,像是松了口气一样。摸摸她的脉搏,不太有力,但还均匀。

我下午五点多到家的,拉着手和母亲说了会儿话。母亲一直呼吸均匀,面容安详。七点钟吃晚饭时,听见母亲打了几个喷嚏,声音很清脆。我们以为是阳台门窗没关好,进凉风了。检查过门窗后回头看母亲,她的面容和刚才一样安详,但呼吸似乎时断时续不均匀了。摸摸脉搏,是乱的。紧接着,母亲的呼吸声没有了,像是睡着了,像一个健康的婴儿安睡了一样。

我趴到母亲胸口听,但脑袋里一片嗡嗡乱响,辨别不出母亲的心跳。我叫外甥过来:“年轻人耳朵灵,听听姥姥的心脏跳得好不好?”小伙子伏下身听了很久,眼睛里噗噜噜滚下泪来。

我们全家人围坐在母亲周围。妈妈,今天的读书会即将开始,您可不能缺席呀!

我握着的母亲的手慢慢地凉啦。

母亲走了!卧床不起的这最后两天她是在保存体力等我。

母亲走了!就在父亲去世整整十周年的时候。

那几声清脆的喷嚏,是母亲听见了亲人的呼唤吧。

母亲,走好!

父亲母亲,团聚幸福!

王凤香 本文作者

军人,心理医生

中医学学士、心理学硕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文化心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来源:心理访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