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筑中的千年匾额文化

 轻风无意 2018-07-25

我们在宫殿、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商号以及名人府邸中,经常会见到一些题字的牌匾,这些牌匾就是人们常说的匾额。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常见的装饰物,匾额常悬于门楣、窗楣或厅堂显眼处,与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言表,以显示建筑物主人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处世哲学和精神寄托。

中国建筑中的千年匾额文化

匾额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有人说源于周文王时期,但更多的人认为匾额起源于汉代,据清《说文解字注》记载:“汉高六年(公元前200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匾额,是西汉丞相萧何为长安未央宫苍龙、白虎二殿所题,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匾额诞生以后,很快便成为朝廷和官府嘉奖官员和百姓的奖励物,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与今天的奖状和锦旗有些类似。我们从《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唐宋时期,中国书法发展至一个新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名家,这种鼎盛局面也推动了匾额的发展,一些寺庙、楼阁的匾额往往由当时的书法大家执笔。唐代书家颜真卿最擅楷书,其字丰腴雄浑,骨力遒劲,被称为“颜体”,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曾为广西逍遥楼、江西吉安净居寺、湖南岳阳楼题写过匾额。

在今岳阳楼景区内,还有五座风格迥异的微缩型岳阳楼,再现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不同的风格,匾额都由当时的著名书家所题,其中,唐代是颜真卿所书,宋代为米芾所书,元代由赵孟頫题写,明代为董其昌所书,清代则是康熙皇帝御笔——这种五楼并存的局面,可谓是蔚为大观,让人大饱眼福。

宋代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都极为发达,匾额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开始进入民间,大量应用于商铺,成为商家的招牌。

商匾大多悬于商铺大门,一般是黑底金字,即人们常说的“金字招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挂着“赵太丞家”横匾的药铺,铺内还挂着四块竖匾,写着药铺所卖药品,可见此时匾额已在民间商铺广泛应用,功能也逐渐走向多样化。

到了明清时期,匾额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制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建筑物或商铺名称外,更多的则是对建筑物的评价之词,或者是表达主人追求、喜好和祝福的词语。譬如,紫禁城乾清宫内由顺治皇帝题写的“正大光明”匾、交泰殿的“无为”匾、颐和园的“万寿无疆”匾和悬于许多民居的“难得糊涂”匾等等,不一而足。

与此同时,朝廷、官府对官员和读书人的褒扬,老百姓之间的祝福,也都通过赠匾的方式来表达。

清代从雍正皇帝开始,每逢新帝即位,即下诏让地方官举荐“孝廉方正”,由朝廷赐六品章服,备召用,并颁发“孝廉方正”匾额;清代科举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第七名以后称“文魁”,刻有这些名称的匾额由官府颁发,悬于中举者住宅大门之上,以为荣耀。

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藏有一块晚清状元洪钧题写的“冰心鹤算”匾,其中,“冰心”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意为心地清白、善良,而“鹤算”在民间则是用于祝贺70寿诞,很明显这是一块寿匾。

民国以来特别是今天,随着建筑物的西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匾额在民间已逐渐消失,只有部分老字号、风景园林和一些传统的亭台楼阁还保留着这个文化痕迹,比如同仁堂、全聚德、黄鹤楼、滕王阁、瘦西湖和故宫、孔府、孔庙等。

中国建筑中的千年匾额文化

匾额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泛,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类别。

根据形状可分为横匾和竖匾。中国古代建筑中,房檐下有一个重要结构斗拱,起着支撑、烘托房檐的作用。早期和一些比较高贵的建筑斗拱结构宏大,屋檐与门楣的间距较宽,所以匾额多用竖匾,今天常见的曲阜孔府正门的“圣府”匾、孔庙“大成殿”匾,颐和园“排云门”匾和“德辉殿”匾,还有紫禁城里大部分宫殿的名称匾,都是竖匾。

后来,建筑斗拱的比例逐渐缩小,屋檐与门楣之间的距离也相对缩短,加上明清时期有的匾额字数较多,所以只能悬挂横匾。像云南昆明大观楼,扬州个园,颐和园景福阁、玉澜堂、山色湖光共一楼,河南嵩山少林寺,挂的都是横匾。

另外,随着建筑、地势、景物及人们审美的变化,匾额的形状也愈来愈丰富多彩,衍生出手卷匾、荷叶匾、蝙蝠匾、秋叶匾、虚白额匾和册页匾等多种形式,这些匾额造型优美,书卷气浓,多用于园林、亭榭和书斋,很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根据悬挂空间可分为室外匾和室内匾。室外匾一般悬挂于建筑物门前,内容多为建筑物的名称,比如我们常见的“瑞蚨祥”“颐和园”“黄鹤楼”等皆属此列。室内匾则悬于建筑物内部正上方,若有两块及两块以上,也可悬于旁边墙上。

根据质地材料可分为木质匾额、石质匾额和金属匾额。传统匾额大都是木质材料,这与我国古代建筑一般是木质结构有关;石质匾额由于比较重,不宜悬挂,所以多镶嵌在建筑物墙体或墩台上;金属匾额是冶金技术比较成熟后出现的新生事物,题字多为机器刻制,经久耐用,但缺少了传统文化的韵味。

按匾文的雕刻工艺可分为阴刻匾和阳刻匾。阴刻是将笔画显示于匾面之下的雕刻手法,而阳刻则是将笔画显示于匾面之上的雕刻方法,另外还有阴刻和阳刻结合使用的匾额。

按匾额功能可分为建筑园林匾、商家字号匾和旌表贺颂匾。建筑园林匾主要用来标注建筑物和景物的名称,通常悬于建筑物正门或厅堂内,这类匾额最为常见,如“拙政园”“坤宁宫”等。文人、官绅家的堂号匾也属此类。

作为匾额世俗化的标志,商家字号匾是人们最常见的匾额,一些百年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等,为普通百姓耳熟能详,这些别有深意的字号匾额,负载着厚重的民族商业思想,折射出传统文化的色彩;旌表贺颂匾多用于歌颂、称赞,有祝寿匾、功名匾、德行匾等,在古代非常流行,目前存世也比较多。

中国建筑中的千年匾额文化

一块完整的匾额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款识;二是匾文。

所谓款识,就是匾额的上款、下款和印章,上下款主要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和时间;而匾文则是匾额的最核心部分,根据匾的用途,匾文内容也各有不同。

匾额一般都悬挂在建筑物最显眼的位置,如此重要的饰品,对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不同质地的匾额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以木质匾额为例,其制作工序大致分为选材、刻印和抛光上漆三步。

由于匾额需要长期悬挂,所以对木材要求极为严格,首先要选用干燥不易变形的木料;其次木材要易于雕刻。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才是制作匾额的最佳材料,中国古代一般以楠木和樟木为主。

刻印文字是制作匾额最重要的步骤,文人和工匠本是两个群体,但制匾却将这两类人结合到一起。

刻印匾额首先需题字,对题字者要求一般有两条:一是书法好;二是地位高。所以匾额上的题字大都出自帝王、高官和名流之手,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文字写好后,要把字样拓印下来,然后描绘到匾额之上,这个过程叫放样。放样时文字要排列有序,间距适中,两端留空要大于字距。文字排列好后,方能将其轮廓线描复在匾额上,最后按轮廓线进行雕刻。

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上漆。刻字完成后,要对匾额进行抛光和装饰,这是一件精细活,绝对不许用刨子之类的工具操作,匠人只能用小型刀具,一点一点铲平匾额上的坑坑洼洼,然后磨平;最后是上色,匾额一般是黑底金字、蓝底金字,间或也有绿底金字和朱红底金字,这个只要按照主人或建筑物的需求操作即可。

一块匾额的制作到此就基本结束了,但也有一些精美的匾额需要在边框雕刻纹样作为装饰,这对工匠的技艺又是一个新的考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