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故事:伟哉,范仲淹!“穷塞王”的寂寞与豪壮!

 渐华 2018-07-25

范仲淹的故事

宋代之前,良医寥寥无几,一般人数得出名字的只有张仲景和孙思邈。那是因为在古代,“医卜星相”并列,是下贱的职业,谁也不屑做。

可是宋代之后,名医迭出:金元四大家、李时珍、喻嘉言、叶天士……这是因为在宋代,有个人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影响了天下的儒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一千年间,无数的读书人在科举失意后,不再是一根筋地苦读求“范进中举”,而是转身,走向了《黄帝内经》,走向了济世活人。

这个人,就是范仲淹,一个北宋士大夫阶层中真正的儒者。

他贵为大宋宰相,可死的时候,一家人已贫困到借住,儿子们也无法全部出现在葬礼上,因为裤子不够。

他是个文人,却被当做中华人格的典范。中国最受尊敬的家族,除了曲阜孔家之外,就是范仲淹的子嗣。

要了解他的文风,就要先了解他作为大儒的一生。

公元989年农历8月29日,一个男婴在河北真定呱呱坠地了。还不到两岁,男婴的父亲便染病而死。孤苦无依的母亲谢氏,无奈之下改嫁给了一个小官朱文翰,从此,这个原名范仲淹的孩子改名叫“朱说”。

朱文翰是个耿介的好人,他和谢氏悉心地抚养这个孩子,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还给予了良好的教育。年幼的朱说,经常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斋中,深思“忠君报国”、“仁爱恕人”的道理。

12岁那一年发生的事,在朱说心里刻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痕:辽军进犯了!辽军如何杀人屠城,如何凶残,宋朝军队如何节节败退不堪一击的传言,飞遍大街小巷和村落农舍。县城的人们拖家带口,多半往深山里逃。朱氏家族的长辈们仓促组织,扶老携幼,也跟随着向西南山区方向逃难。前脚刚走,后脚辽兵就杀过来了。待到辽军撤退,大家回到县城,眼前已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百姓们原本贫困却安定的生活,刹那陷入痛苦的深渊。

少年时代的朱说想不明白,朝廷的军队为什么保护不了民众?辽国的骑兵又怎能深入到大宋疆域的内部来骚扰?

保家,卫国,却寇!他就这样奠定了志向,从此废寝忘食苦读,希望为国家担负起自己的一份力量。几年过去了,他几乎读完了县里所有的书籍,渐渐不能满足求知欲。

一个偶然机会,他获知自己原是范家的孩子,这些年竟是由继父带大。传统中国的宗族思想极为严重,不能回归祠堂是丢人的事。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不顾继父和母亲的劝阻,毅然脱离了朱家,决心求取功名,以后再来赡养母亲。

从这一天开始,朱说变回了范仲淹。

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这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可免费求学,范仲淹借宿在寺院中,开始了苦读生涯。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有同学是南京最高长官之子,同情他苦读,送来一桌大鱼大肉改善生活。结果范仲淹一筷未动,饭菜全部放坏,因为他害怕自己一旦习惯了佳肴,以后再也咽不下硬粥和咸菜。

一箪食,一豆羹,居于陋巷,不改其乐。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在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作盐仓监官时,他主持修筑了延绵数百里的海堤,从此不再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因受灾而流离失所,而往昔被迫迁徙的灾民,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他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在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时,范仲淹搬到学校居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

夜晚、清晨,他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他曾用私人积蓄接济一个远道而来求学的贫困书生,十年之后,这位书生成为了德高望重的“泰山学者”,授徒无数……在他的努力下,应天府学的教学面目焕然一新。

在当上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后,范仲淹便有了操不完的心。江、淮和京师闹蝗灾,他操心,请中央派干部下去检查灾情,皇帝不回应,范仲淹居然跑到皇帝那里说:“要是宫中半天吃不上饭,皇上您感觉会怎样?”既然你这么操心,你就自个去。

他真的去了,一到地方就开仓放粮,免除茶税、盐税。朝廷搞点楼堂馆所,要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伐木,他操心,担忧会“破民产”,上书朝廷说此举不“顺人心”,不“合天意”,希望停止。虽然说了也白说,但仁宗不得不给了他一个“忠”的年终评语。

皇帝宠爱两位年轻的美人,打算废皇后,连这他也操心——他知道“家务事”背后藏着深刻而虬结的政治纠纷!于是率领数名不怕死的官员闯进宫中,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第二天就被贬官外派。

好朋友梅尧臣告诉他,他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拴紧舌头吧,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府。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西夏入侵了!战火,硝烟,民不聊生。

发已半百的范仲淹,陡然想起少年时代经历过的辽兵犯境。一定要阻止这一类事情再次发生!朝廷措手不及,大臣们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而三十余年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沦陷。

这时,范仲淹自告奋勇要去守边关,于是被派入军中当了副帅。五十二岁的范仲淹赶赴延州,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里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大公子范纯佑,奉命冒着箭雨在前线修建堡垒。

渐渐的,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失陷的边城也被他一一夺回。边关人民都感激地称他为“龙图老子”。

领军在外,秋风呼啸,驼马长嘶,不免有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凄凉。边声号角,擂鼓鸣金,喝退了蠢蠢欲动的强敌,也唤醒了一个文人的诗魂。他挥笔写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向宋朝投诚者陆续不断。终于,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转危为安,范仲淹松了一口气。

暮春时节,西北郊野的鲜花才刚刚盛开,而江南已繁花凋零了吧。他写下一首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回到京城中,急于励精图治的宋仁宗招来范仲淹,让他起草改革条例,打算实现“新政”。范仲淹认真地起草了,一共十条: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严密科举制度,厚农桑,均公田,减徭役等等。可是,所有的新政都会触及原有上流阶层的利益,不过两年,宋仁宗便在各种势力要挟下退缩了,“庆历新政”流产。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经近五十八岁了。和他一起起草新政的朋友们都被贬了:富弼已贬至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

好在,他们都是胸怀大志、内心开阔的人。在滁州,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而在岳州,滕宗谅修建了岳阳楼,邀请范仲淹为之作记,于是有了千古闻名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52年五月,操劳一生的范仲淹在任上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当过副宰相,天下知名,众人钦敬,可是谁也没料到他家里会如此贫困。他的积蓄尽数接济了他人:平民百姓、贫穷士子、宗族学堂。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家里穷到四个儿子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谁出门谁穿,竟至于没有一套体面衣服给父亲入殓,“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可是没关系,朝野上下一片哀痛,连政敌也哑然无声。而他击败过的西夏,曾照顾过的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

他以他的生命,告诉了国人,“儒”这个字应该怎么写。

范仲淹词作欣赏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词故事:穷塞王的寂寞

这是公元1040年左右,西夏连番侵宋,宋军一败再败。此时的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深为西夏所惮服。范公一边勤恳戍边,一边不忘填词感慨。尤其偏好填《渔家傲》词,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多讲述卫戍边镇的劳苦。

当时包括好友欧阳修等都不以为然,戏谑称为“穷塞王”之词,认为他作为主帅,不抒发一些雄豪慷慨之情,却老是写什么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以及思归之情,与抵御外辱的主旋律唱反调,实在是太糟糕了,政治上太不成熟了。

然而也有评价称道不已,认为其词“沉雄”、“有气概”。其实,岂不闻“一将功成万骨枯”,范公以《渔家傲》填词,本意就不是写边塞征战,不是表忠心的,而是写出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思乡而不得的忧伤,写出了他对战争的反思——普通大众对安居乐业的渴望远大于将军的赫赫战功。更何况,词中的白发将军虽时有思乡,但仍尽忠职守,以戍边军务为重。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评注

《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谭复堂评此首为“大笔振迅”之作。予谓此及《御街行》、《渔家傲》诸作皆然也。又此首曰:“化作相思泪”,《御街行》曰:“酒未到,先成泪”;《渔家傲》曰:“将军白发征夫泪”,三首皆有“泪”,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继昌《左庵词话》: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古人评注

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历来评词者都认为本词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写景,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杨慎《词品》:范文正公、韩魏公勋德望重,而范有《御街行》词,韩有《点绛唇》词,皆极情致。予友朱良规尝云:“天之风月,地之花柳,人之歌舞,无此不成三才。”虽戏语,亦有理也。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月光如画,泪深于酒,情景两到。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年年今夜”与“夜夜除非”之语,并可见久羁之苦。“长是人千里”一句,说出因景怀人之情。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