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在畏惧超过500页的砖头书?你只差这份啃厚书指南

 lubycool 2018-07-25

读过最厚的一本书叫什么?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华大典》、《巨人的陨落三步曲》还是《千年高考万年模拟》、《寻找女朋友生气的原因》……



工作要忙、朋友圈要逛、新剧要追、对象要陪……我们总能找到理由不去碰那些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啃完的大部头书籍。毕竟我们看一套《冰与火之歌》的功夫,对象都换了一轮,好不容易追到第三部,已经记不清第一部是什么剧情了。


当别人还在眼巴巴等《进击的巨人》第三季更新的时候,你已经在第六卷回忆杀的感觉实在太有优越感了,而且很多砖头书真的很好看。在读完一系列够厚、够有趣、够难读的书后,库管针对不同类型的大部头,总结了不同的「阅读策略」。你和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砖头书之间只差这份啃厚书指南了:


一、故事类书籍(文学小说、非虚构故事等)


万事开头难,读故事类砖块书的开头是难上加难。因为开篇要介绍人物、背景,情节的戏剧冲突不会很大。


然而这个难熬的过程,就好比把一张弓拉满的过程,尽管很吃力,但一旦拉至临界点,你就会像那支箭一样,由弓射出。到这一步,哪怕是再厚的小说,你也无须用意志力驱动自己阅读。


这里的「临界点」,就是使人物暴露在很大压力下的事件。


在《教父》一书中,开篇在小女儿婚礼上,教父帮助殡仪店老板以及懦弱次子弗雷德的情节,便架构起故事的主要人物、背景,以及一个「不许空头支票、弱者庇护神」的教父形象。


👆《教父三部曲》也算是一个大部头吧


但直到毒品交易失败,教父被仇家暗算,全身中枪无数,差点挂掉的时候才到故事的「临界点」。此时库管的阅读状态则是满满的好奇心,恨不得加速看到结局,谁不让我看这本书我跟谁急!


而在后续冲突持续飙升的情节中,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才会不断浮现。


所以这对我们阅读大部头小说有什么帮助?


1、设置「先苦后甜」的阅读顺序:大部头小说不像网络小说,从头爽到尾。它需要你耐心地「熬过」开篇,然后在真正的冲突中,「享受」故事,思考作者的隐喻、象征和表现方式。


2、如果实在阅读时间有限,或许你可以选择适当的「作弊」:比如在网上简要了解这本书的主要的人物、背景,或者通读故事开篇,初步建构起一个故事框架。然后从冲突的情节中直接切入阅读。



二、方法论类书籍(经济、管理、成长等)


库管有一个朋友,他一年完整读完的书大概不超过20本,但是却会购买400本书,其中不乏有各种大部头。本以为碰到了一个不太彻底的囤书癖,但直到我看了他观点新颖、旁征博引的文章和演讲,才发现那400本书并没有积灰。


在一次闲聊中库管了解到,在他眼中,那些砖头似的大部头,就如同一桌丰富的满汉全席,一顿饭的功夫自然是吃不下的,那怎么办?



答案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胃口,挑想吃的先吃。实在吃不下了怎么办?剩着下顿吃呗!


同理,读大部头也不应强求「读完」,只需关注自己需要、感兴趣、认为有价值的部分就可以了。其余的,对于我们都是冗余信息。


具体操作起来就是「带着问题阅读」


库管最近在读《失控》这本大部头,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我对书中「系统」的概念很感兴趣。在读之前,我就会给自己提问:什么是「系统」?书中的「系统」跟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怎么联系起来?为什么说所有「系统」都可以自发进化?


通过这些问题,我会「锚定」书中内容的位置,以最高的效率阅读我需要的内容。


而关于如何提问,库管总结了二个原则:


  1. 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出发问问题,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贴近越好;

  2. 问题越具体越能指导操作。



当然很多人会说,在读一本大部头之前,我并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信息;或者我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目的性,只想看这本书,所以怎么提问呢?


方法是把这本书通读一遍,然后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出发,对书中感兴趣的点进行对比、归纳、提炼,把大部头厚书当作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不懂的时候随时去问他。



如果你还想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并想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库管还有2个实用的读书技巧:


1.运用RIA便签读书法


将「RIA」的含义依次解释如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