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从地域诗歌写作谈“瓯江诗派”形成之可能性(流泉)

 江山携手 2018-07-25
【探讨】从地域诗歌写作谈“瓯江诗派”形成之可能性(流泉)



             从地域诗歌写作谈“瓯江诗派”形成之可能性

                                                   流泉


    瓯江,浙江第二大江,历史上曾名永宁江、永嘉江、温江、慎江,发源于龙泉市与庆元县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锅帽尖,自西向东流,贯穿整个浙南山区,流经丽水、温州等市,全长800里,流域面积18028平方公里,从温州市注入东海。多少年来,瓯江这条处州大地的母亲河,不仅养育了这里的山水,而且催生、滋润了这里繁复而多元的文化。
    处州大地,山水清秀,人杰地灵。而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更让这一方水土充满了诗情画意。
    
    中国山水诗的出现,处州(丽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谢灵运(385—433)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出身江南大族,祖父谢玄为东晋名将。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又由于他的小名叫客儿,因此他又叫谢客。谢灵运仕途几经沉浮,曾被下放到永嘉任太守。因此他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这种诗歌的风格给当时的诗坛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代的诗人影响也很大,晚于谢灵运260多年出生的李白就是深受其诗歌的影响。当年,谢灵运多次来处州,曾经写下了《夜宿石门》《登石门最高顶》等系列作品,可以说,为丽水山水诗的书写开启了最初的文脉。
    处州开府1400多年,历来是诗人创作源泉,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先后在这里驻足、歌吟,奉献了众多星耀河汉的有关瓯江流域的山水诗篇。谢灵运、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范成大、秦观、汤显祖、刘基、叶绍翁、张玉娘等等,既有外来名士,又有本土先贤,林林总总,不一而举。是他们,令若干年后的我们说起瓯江地域诗歌写作时,再一次找到了源头。
    无疑,丽水的诗歌创作,从总体上看,仍属于山水诗写作范畴,具有鲜明的江南创作品性和特色。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及其由山水外延的诗。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现在,我们坐下来检视当下丽水地域诗歌创作并探讨“瓯江诗派”形成之可能性,我认为是合适的,也是有必要的。文脉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都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而目前丽水当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日臻完善的创作文本,也赋予了我们“重塑辉煌”的契机和承担。从历史到现代,从地理到文明,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创成“瓯江诗派”之话题,是完全可付诸桌面加以正视了,尽管,我们为此要去做的事情还很多,要付出的努力还很多。
   
    基于此,窃以为,要真正打造有说服力的“瓯江诗派”,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积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并从中寻求一些内在的规律。厚积薄发,从长计议。只要东风具备,何愁水到渠成。虽然创成“瓯江诗派”已初现“可能性”,但任重道远,需要加倍努力。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我们的基础性工作:

    一·文脉的延续和地域的包容
   (1)文脉的延续:要有历史眼光,以历史学的角度去挖掘和整理历代文人有关吟咏处州大地诗词文献和文人雅士的活动状况,其中包括:在处州任职、经商或隐居的诗人生平和作品以及域外行吟诗人在处州留下的篇章;本土古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注重年代和书写传承,全貌展现处州古诗词的创作盛景。纵横上下,有效打通古今诗歌创作的桥梁和重要的连接点。每个时代都应该拥有代表性诗人和代表性作品,尽量呈现其创作的艺术规律和特点。
   (2)地域的包容:要以瓯江全流域作为考量范围,“瓯江诗派”必须包容所有与瓯江相关联的诗歌元素。

    二·江南地域特色和山水内核
    瓯江诗派属于江南地域的诗歌创作范畴,其“山水内核”是第一要素。不同于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山水诗写作,瓯江诗派要充分体现江南写作特色。
    我们所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写山写水,不可忽略题材的宽泛性。一切以瓯江有关的山水元素、文化元素等等,都要兼收并纳。注重形成创作流派的厚度和宽度。山水只是“外壳”,借壳生蛋,才是根本。我们崇尚的是一种山水精神,一种文化的包容性。

    三·当代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要形成“瓯江诗派”,身为当代诗人责任重大。尽管目前丽水诗人创作队伍庞大,创作氛围良好,也出现了一些好的作品。但从诗派的形成要求来看,基础还有待提高,诗歌的创作质量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还有待提高。先辈们为后人创造了如此灿烂如此众多的古诗词文化财富,我们的当代诗人也必须迎头赶上,真正奉献出从形式到内容俱佳的优秀作品来。就目前看,有品质的优秀诗人不多、优秀作品不多。这是建构一个诗派存在的最大问题。要创一个诗派,关键是立足当下。“瓯江诗派”呼唤更多的当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时代在发展,诗歌的创作规律也在发展。要坚持古体诗与新诗“两条腿”走路,共同推进,共同繁荣。当代诗人应与时俱进,奉献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出版专著,开展活动,为创建流派创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

    四·理论支撑
    一个诗群的推出或一个流派的形成,需要一个庞大的理论支撑。在一种宏观的有地域根基的理论支撑下,展开有序的、有根的、有效的创作实践,全面提升理论和作品相统一。目前,丽水诗歌创作上还显得作品风格单一、视域狭窄、品质不是太高等缺陷,我认为这与缺乏有效的诗歌创作理论支撑是有关的。
    因而,我们当下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拿出一定量的好作品来,寻求国内更多的好的诗歌研究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和研究,并从中找出一条适合地域诗歌写作和体现地域诗歌写作风貌的路子来。
    诗派的形成,最终靠作品说话。理论与作品,共融并进,相得益彰。

    五·传播平台
    有了好的作品,自然少不了推广。要让丽水诗歌创作成果推广出去,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就需要搭建更多的辐射面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这是丽水诗歌不断向外发散的惟一的行之有效的通道。这些平台构建,包括发表、研讨、出版、大赛、讲学等等。这些平台的搭建,要突破地域性,要将视角落在全国范围甚至全世界范围。
    丽水诗歌要不断走出去,一方面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打上丽水诗歌鲜明的印记。

    总之,现在提出“瓯江诗派”这个概念,对丽水地域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是非常好的,也就是说,这已经确立了我们今后创作的方向和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许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形成共识,已经出发,已经在路上。我相信,丽水诗歌通过一代一代有志者的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好。

    (应丽水市诗词学会之约而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