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的“转”

 醉月诗苑 2019-12-29



一 景入情转法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又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再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要求做到如下几点:
1 不疏远,承接上文,见景生情。
2 不脱离。无论轻轻或着力,都不可疏远、不可脱离,不疏远主题、不脱离主题。
3 承上启下,所写景或者事、抒情要和承、合有紧密的关联性。
4 为合埋下伏笔。 

二 反转法。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 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不同的节点之处,就是这个转。但是要注意,同样要和承、合有联系。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三 直抒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描写的范围之转法。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


四 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推进一层,是说的这样的手法,叫做层层递进。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 地点转法。地点转法就是转处所写的地点,场面与起、承所写的地点场面不同的。

如: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又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六 写意转法:就是指转在意义上与承相对或者相反的,在意义表达上有所转折。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七 抒情转法:就在承的基础上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这个特征是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总之 ,
“转”是章法的一部分,是章法重要的一环,往往是一首诗的主旨所在。“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 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它的重点就是要有变化,即必须转出新意,必须使读者眼前一亮,有读完全诗的强烈欲望。否则就流于平淡。 注意转的时候不能与起、承相并列,必须与前面有区别,即另起一层意思。同时,还必须势均力敌,不能笔力转弱。所以杨载在《诗法家数》“颈联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除非是通篇抒怀或者通篇写景,转这一环一般是在颈联。
1 与承的关系:转对承来说,要有承接,这就是“相应”。眼界要宽,不能局限于前面的句子。也不能忽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不知所云,前后都要有照应。
2 与合的关系:转应该为结句作铺垫,又不能直接抢了结句的风头。
3 转句在全篇中的作用:基本上转要在起、承描写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就是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照应起、承,为合作铺垫,阐明主旨。(资料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