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言“老子” 最初是指什么?——“老子”原来是个虚构的历史人物

 高行之 2018-07-25

方言“老子”

最初是指什么?

——“老子”原来是个虚构的历史人物

 

高行之

 

在汉语方言里,“老子”一说至今还在普遍使用的大概是四川,在外来人眼里,四川境内“老子”满天飞,无论大人小孩动辄称“老子”。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与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分不开。其逻辑是:道教的发源地是四川,而道教尊“老子”为创始人,以古代先贤老子的思想体系为宗,尤其是到了唐朝,李渊父子尊老子为先祖宗亲,追为“玄元圣祖”,封“太上玄黄帝”,道教在四川更是盛极一时。所以,老子的思想在四川获得有最为广泛的传播,深入到当时整个社会的伦理思想、人文精神,几乎影响和规范了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话语之间谈经论道,纠纷离解无不引用老子观点思想,于是“老子”遂成为用以表明自己所说的话是源于老子的思想,是正确的不容质疑的,后来慢慢演化为自称的方言了。

其实,这样的解释很有些牵强。因为在中国的方言里,“老子”是一个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说法,而并非集中在四川。而且,其意思也与道教的始祖“老子”没有任何联系。如在古代齐国属地,即现在的山东淄博,方言中的“老子”经常是与儿子连在一起说:比如“人家是老子儿”,意思是“人家是父子关系”;还有一句俗话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相信除了四川之外,还有很多地方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由此可见,“老子”首先是指父亲,没有任何典故把父亲与道教的始祖老子联系起来,因此,方言“老子”与传说中的道教始祖“老子”还真的没有任何关系。而正是因为“老子是指父亲”,所以《礼记》中才强调“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不言老。”儿子不能使用父亲的称呼而言老,这就是礼制。我们都知道,至少是商周时期,父亲是教化儿子的责任人,称父亲是老子,这也恰好是古代“三老在学”由三老负责教化的制度在家庭中的体现。这表明,方言“老子”最早的意思是指“父亲”。

另一个证据就是目前所见到的《道德经》最早的是汉代帛书,无法证明从一开始这部书就叫做《老子》。而且在汉代以前的古籍经典中,根本不见有关“老子”的记载,所有的相关记载均来自后世的书中。这表明,“老子”这个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存在很大的疑问。(详情另文阐述)汉代的刘向在谈到列子时说:“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刘向不说列子的学说本于“老子”,却说是本于“黄帝老子”,这就让令人费解了。那么,这是说本于“黄帝和老子”吗?另一个证据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淮南子》中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里并没有提到老子。而刘向比《淮南子》作者刘安要晚近百余年,因此,《淮南子》中的说法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分析一下刘向所说的“黄帝老子”究竟是什么意思了。

对于这个问题,方言“老子”最早的意思是指“父亲”,则可以给出以完美的回答:其实刘向的意思是说,列子的学说是本于黄帝,把黄帝奉作生身父亲,起了个字号叫做“道家”。这就是说,刘向认为列子才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像敬奉父亲一样把黄帝奉为始祖。

而创立道教的张陵,则要比刘向还要晚几十年。由此我们推断:张陵创立道教,为了表明道教早已有之,具有合法性,巧妙地利用了刘向所说的“黄帝老子”,构建了“老子”这个人物,奉为始祖。而到了唐朝,老子为李姓始祖的说法得以确立,进一步强化了“老子”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事实上,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个虚构的历史人物,与《道德经》真没有什么关系。

原来,道教的始祖“老子”是个虚构的历史人物。这真是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