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笛卡尔:让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

 傅佩荣 2020-10-20

我在《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上谈到笛卡尔,对于笛卡尔的座右铭“让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我留下的思考题是:这句话适用人生的每一方面吗?

点击收听傅老师原音解读

在思考这类问题时,首先就要想这个“欲望”到底在指什么。我的欲望能不能实现,那就要看生命的三个层次:就是身、心、灵三个层次。

说到“身体”层次的话,能力的限制很明显,你不可能说我要飞,或是我要跳多远、跑多快,这不是我们每个人有欲望就可以实现的,所以我的欲望不要超越我的能力。在有形可见、可以量化的处境,就是“身体”这个层次(也包括你赚的钱、在社会上具体的工作成就这些),都要注意到这句话,欲望不要超越能力的范围,否则就会很辛苦。

第二个方面是“心”的方面。在“心”方面一般来说会强调知、情、意,即我的认知能力、我的情感表现、我的意愿的抉择。这三方面都是可以改善提升的,但最怕两点:

第一个分散注意力,譬如你要求知,在一段时间之内想学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可能没有焦点了,以至于心得不深;

另外一个最怕无恒(没有恒心)。我记得王船山(王夫之)说过:“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有恒心。”当然他这样说也没有太多的论证,只不过他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所以,在人的心智方面,最怕分散注意力以及没有恒心这两点。这两方面都做到的话,能力自然不断提升,你的欲望随着能力而发展,也就不会有所谓“太超过”的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个“灵”的层次,这方面就无止境了。现在大家对于王阳明都非常有兴趣,我们就举他小时候的一段故事为例。王阳明11岁的时候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老师既然是老师,自然回答说“读书登第”。读书考科举,能考上的话,将来就可以为社会服务、做大官这些。王阳明才11岁,他说:“恐怕不是如此吧,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我们想想看,王阳明那时候才11岁,他就把读书做圣贤当作人生的志向。这跟欲望不一样,所以这边就要分辨“志向或理想”跟“欲望”的差异:欲望是比较落地的,现在我要什么;理想和志向是整个一生的规划。

所以在灵的层次,你就要有一生的目标、志向,那不叫欲望,那是一种比欲望更深刻的、整个人的生命的定位。你朝那个方向不断地走下去,不知不觉之中,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就会有效果,脱胎换骨。

我常常把大学四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我教大学教了40年。我常常说大学四年最主要的效果就是让你脱胎换骨,从内到外,整个人的生命不一样了;但是最主要的不一样,不是说你成为一个人才,而是你成为一个有人生目标的人,一个有人生正确志向的人,知道我这一生是要实现我个人生命的潜能,来完成各种重要的价值,才能使生命的意义更丰富。

我们回头看看笛卡尔这句话,其实并没有超过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上的两句话。还记得吗?那两句话就是:

第一句,认识你自己;第二句,凡事勿过度。

你把这两句话连起来看,不就是:第一句“认识自己的能力”,你有多少能力、你有什么欲望都要想清楚;第二句“凡事勿过度”特别是指在行为上,你要自我收敛,欲望能够随着能力逐渐地开展。

我们在这里进一步分析,这种观点“欲望在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让你活得比较单纯而愉快,就如同老子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知道满足就不会使自己陷于屈辱的情况,你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就不至于使自己陷于危险的情况。这就是我们生活上可以用笛卡尔的座右铭来参考的地方。

至于说生活上不是需要创新、要有创意、要你不断地去挑战更高的一个目标吗?这个事实上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情况,你在什么行业,有它的行规,有它基本的知识的要求,以及工作上的挑战,这都属于正常生活的轨道,你个人生活也属于它的一部分。

所以基本上,让我们的欲望在能力范围之内作为生活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没错的,但一定要分辨欲望和整个人生的理想或志向,两者还是要加以区隔的。

欢迎留言提出你的问题或分享你的观点


详说经典一共六本,重点在于【详说】。傅老师以原典为基础,结合现代人的焦虑和困惑进行解读,拉近了国学和现代生活的距离,是非常亲切而实用的国学入门读物哦。优点就是文笔流畅,贴近生活,由于是录音稿整理而来,阅读时有傅老师娓娓道来的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