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讲 对联的八种逻辑关系

 田牧 2018-07-26


对联的八种逻辑关系

                          ----忆仟樽诗词常识第四讲

第一种,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叫做并列关系。

    例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个上下联说的是一种内涵:幽静。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第二种,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

    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这种对法能有使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也不是所有的对联都适合转折关系。


第三种,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曾经沧海千重浪,更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对。但一般好的对联不是流水对。

第四种,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一生不曾屈服,临死也要斗争。”

第五种,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例如:“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有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第六种,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例如:“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这就是选择,这样的联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如:“宁为落叶随根腐,不作轻花逐水流。”

第七种,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若能杯水如名淡,信是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又如:“若是流年堪作酒,敢教往事醉成诗。”

第八种,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

    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欲共水仙荐秋菊,常留学士住西湖。”这种关系是作诗比较常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