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微镜下之美!据说最新的显微镜可以看到0.4埃了(多图慎入)

 学习收藏866 2018-07-26


听说了吗,就在这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子显微技术的文章,标志着电子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又达到了新的高度,0.4A!什么概念呢,一个原子的尺寸大约在1A(即0.1nm)左右,在这样一个分辨率条件下我们能清晰的看见原子!

下面这张图就是作者用这种方法看到的二硫化钼原子的排列(左下),其中左下的红色箭头是一个硫空位的点缺陷。能直接看到原子的排列是不是觉得很酷!

说到这里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显微镜

显微镜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首先来看光学显微镜,早在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1610年前后,伽利略开普勒在研究望远镜的同时,设计出了显微镜的光路结构。17世纪中叶,英国的罗伯特·胡克首次使用光学显微镜看到细胞。相信高中生物大家都做过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光学显微镜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光学的原理,把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而成像的仪器,光路图如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大概就是物体A-B经过目镜和物镜两个凸透镜的放大,最后得到我们看到的像A2-B2。

然而受限于瑞利衍射极限,光不能被汇聚成一个无限小的点,而是得到一个明暗相间的衍射环,而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是可见光,这导致了其分辨率最多只能达到200nm,大约就是能放大1000倍吧。

电子显微镜,从原理上说就是把光源换成电子束,由于电子束具有更小的波长(电子束是物质波),因此可以达到更高的分辨率。但是电子无法通过光学显微镜中使用的玻璃透镜进行汇聚,必须使用电磁透镜来聚焦电子,这在上个世纪困扰了科学家好多年,不过问题都陆续顺利解决了。在1931年厄恩斯特·卢斯卡和马克斯·克诺尔研制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1986年卢斯卡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电子的波长足够小,理论上电子显微的分辨率可以达到0.02A左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球差、色差等),使得常规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只有2A左右,这还是不足以看见原子的。直到这个世纪,科学家开发出了球差矫正技术,消除了球差的影响,这才让我们能成功的看见原子。

图3 球差与色形成原因示意图: 球差是因为透镜边缘的会聚能力比中心更强,导致部分电子在焦平面之前就已经成像,色差是由于能量不均一的电子束,经过磁透镜后无法聚焦在同一个点而造成的。这两种因素最后都导致的是一束平行光经过透镜之后,在焦点上得到的不是一个理想的点,而是一个光斑,光斑的大小也就反映了它的分辨能力。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对显微镜有了点了解了呢,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看看科研圈的摄影师们展现的显微镜下的奇迹吧。

(前方多图高能预警)

先看看光学显微镜的

人类皮肤细胞,荧光处是角白质(40x)作者:Dr. Bram van den Broe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