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着脚丫走下去—说说广州本土摄影的沃土

 zdjphoto 2018-07-26

2017年10月31日国展,广东摄影比赛在全国各省、行业摄影协会中排名第二。广东入选记录类占比广东总数的1/4,而这1/4里面似乎找不到一点广东元素的影子。

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网站公布协会比赛共20个,16个是涉及大美风光城市。

2018年5月广州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基础班及高级研修班招生,13节课程包含风光人物花卉古建筑黑白摄影。

对于本土摄影,特别是广州,尚且不能用一个网站的数据来展示具体的结果,但是,从这里看到是本土这个摄影圈的主流,整体的方向是主流之外,还有什么?这些几十年前都在玩了的事情怎么会在协会里大行其道?守旧如新还是默守陈规?

有没有大学生创造训练工作坊,有没有当代艺术摄影论坛,有没有行为艺术,有没有手工书展览……,这些除了在艺术院校见到的东西,在代表本土摄影翘首的协会中一点踪影都没有。

那些挂着国字、省字的摄影家们都在干嘛?为了获奖比赛奔忙?为了带团走南闯北?还是在深耕自己追求艺术的田地?

为此,我想探究一下广州本土摄影这个方向的问题。

第一部分  广州本土摄影的现在

广东,改革开放的重镇,点燃了经济脉搏的重点,经济发展的飞跃,经济发展也带动文化产业的提升,拿起相机的群体也造就了这个摄影大省的群众基础,而经济飞跃的同时,摄影,作为体现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一个影像记录,在记录城市发展的题材上似乎没有真实体现出来,摄影大省也就是一个摄影群体庞大的大省简称,这个是一个整个国家的问题,当然也是我省的问题,单一追求光影构图的形式感,简单地将摄影停留在大众摄影式的沙龙摄影的发展,是好事,也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之一,那么为何要提到记录城市发展真实题材不能体现,这个问题的水很深,说来都容易被打成反动派,塞进牢房吃干饭。那么为何要冒死来提一下,以一个广州本土摄影的方向来展开讨论。


广州,一个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如今成为国内商贸之都,经济发展重心,北上广三地,广州自在其中,作为一介广州草民甚幸其中,自此,作为广州摄影人,看到许多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欣欣向荣,而各种体现城市政绩为题材的大美城市摄影比赛比比皆是,随手可及。许多退休的,在职的人都纷纷加入摄影大军行列,各种培训机构,摄影旅行团体,器材公司风生水起,生意火红。日出小蛮腰,日落海印桥,每当霞光满天,这里必定是许多相机聚集网红点,太美了,一张一张照片纷纷呈现,天上飞的,高楼爬的,地上等的都占据着最佳机位,太美了,雷同的太多大美了,高楼不会说话,花草不能动容,没有一丝一毫的让人感动,这些作品拿到国展连边也沾不上。

一个作品就是一个一眼看上去很美就对吗?美的概念是什么?对于摄影而言,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形式上的美是一个表现形式,美的主题内涵在哪里,让你看到的是这个作品引人深思还是过眼浮云,我们现在更多的美学只是停留在单一的理解,所以这么多相似的摄影作品不能站住脚跟。我的老岳父10年前就对我说,别给我看小蛮腰的照片,都是那个样,没什么意思。他是一个不懂摄影的老人,一个普通的广州人而已,这些谁都看到的景象,手机随手都可以拍到的景象也算摄影作品?


是,一定是,也是本土摄影的一个现行摄影大军的现状呈现。

我们来看看广州所有主流的媒体和摄影网站,几乎都是千篇一律,这就是主流,造成这个主流的产生是大家对美的观察都是--集体观看,在于一个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的现象。因为有了许许多多比美的比赛,呈现大美的媒体、网站之类在推动着这些摄影大军,引导着他们往如何得奖的方向看,只要是姹紫嫣红,美轮美奂的画面就是摄影得奖的要素,而得奖就是摄影一个进步的要点,也是成为摄影师思维固化,被比赛绑架的一个主要原因。诚然,正是因为有这一片沃土,造美大军的沃土,在这里每天生产出大量的如同化妆浓妆的美女挂历,在这片沃土上成就了许多得奖专业户,成就了许多老法师,成就了许多商圈利益链的产生。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什么环境体下造就什么成果。

难道只有这些那个摇头机拍个大风光,飞起无人机拍个花红花绿的城市的大美就是呈现这个城市摄影方向?这些风光今年拍与明年后年拍有什么区别?谁会思考一下,作为拿着国会、省会会员证的摄影家们,就是今年蹲烈士陵园拍这里荷花,明年去莲花山拍荷花,再不过瘾去北极拍熊、非洲拍土人,这些都是跟去旅游景点一样场景,能有什么内涵?有没思考一下,这些人造美丽是怎么形成?2017年广东摄影家协会策划的系列公益大讲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评论家、图编大家们都对这个当今中国摄影怪现象深恶痛恨。

那么我们再看,除了这些集体观看的命题作品之外,我们还有看到什么别的吗?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满个性思维的摄影作品,代表了创造者思想,表达出对这个城市建设带来的各个层面的各种形式的展现才是能立体化地体现这个城市的美,而我们现在理解的美在哪里?反映真实广州的影像在哪里?

我们是不是要思考,我们的摄影,基于本土的摄影,反映城市风貌的作品都真实反映了广州这个经济发展的真实面貌吗?建设这个城市的那些人在哪里,他们都有什么故事?每一栋高楼的耸立,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他们的一天是怎样?他们在广州寻找到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烙印没有?每一条老街小巷不是有许多历史痕迹与现代发展的渊源并存?在当下本土摄影主流的协会网站,媒体里似乎没有看到很少这些作品。广州,这个城市的名片建筑是骑楼,而反应骑楼里生活百态的摄影作品在哪看到。

中国摄影家协会推出以“中外摄影对着拍”为主题的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围绕马克·吕布、布鲁诺·巴贝、阎雷、伊芙·阿诺德、阿德里亚诺·马达罗等5位国际知名摄影家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拍摄的40幅作品展开对照拍。阿德里亚诺·马达罗 Adriano Màdaro1976 年 5 月 4 日,拍下了广州中心大街的一个拥挤的公共汽车站。为何这些外国知名摄影家会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刻拍下这些作品,而不去记录当时的繁荣盛世景象?

本土经济发展,展现美的画面不是好事情吗?全国上下大美什么的摄影比赛比比皆是,怎么就本土这个美是问题?

本土的经济发展是多维度,本土文化是不是也应该多维度体现,从最美的现象完成度看当然是美,而这个时候的摄影镜头用简单的一个按动快门来呈现,而且是雷同相似地如同复印件一样,多么容易的事,倒后看,造就最美的影像是什么?往前看,为何能发展向前?影像记录了吗?

从这里我们看到两个层面的情况,第一就是扎堆摄影。那个区政府搞一个什么节日,设个万元比赛,于是蜂拥扎堆,那个区又搞一个大美建设大奖赛,于是大家纷纷当起了新闻报道图片摄影师的角色,没有人思考一下,眼前都是看到的现象,都如小蛮腰,本来就是一个城市很普通的建筑物,现在让大家来拍,谁拍好了就得个一等奖,冲着奖金丰厚,让许多人围着它几百上千人的如此重复一个动作。上个百度查看一下就知道,这个小蛮腰图片基本与荷花美女的都是一个巨量级数字。摄影的人群就以把握美的瞬间,以视觉冲击为主要元素,在好的光影下体现,把这作为好摄影作品的标准。好的光影下作品一定就是好作品的概念在当下的摄影老法师理论中传播,影响了多少拿起相机的人,以为这就是摄影。所以会看到很多日落日出的摄影网红点扎堆摄影;第二是忽略了观察和思考。没有思想的摄影等于复印件。拍广马一定在出发地,猎德桥以及周边高楼,拍花街一定要在花街,拍中秋就对着大月亮。这些套路都玩了十几二十年,怎么还有人在重复地复制地去做?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道理就是观察,领悟,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这个需要知识沉淀,需要时间,需要摄影人深入观察,深入了解,通过感知呈现出来。摄影是很个性化的艺术呈现,需要摄影人独立思考,沉下心,放弃功利。

通过个人观察而建立历史的纪念碑,是摄影之所以成为一部历史的重要原因。同样重要的是,摄影家只有通过个人观察,才能透视历史本身。而那种自以为是的,流行已久的集体观看,其所窒息的,恰恰是个人的观察。没有个人观察,摄影难道还会有意义吗?-摘自-杨小彦《看与被看,摄影中国》。

有独立思考这样的作品吗?有,但是很小众,因为这些非主流的摄影人在默默耕耘,在寻求自我体现这个城市真实的影像,他们没有随大流,没有成为主流力量。

他们做的不对吗?他们的作品不是好作品吗?为何不能在主流媒体里占据一点土地?街头巷尾的作品不是好作品,难道布列松、布拉塞、薇薇安的不是取自街头?

这个就是广州本土摄影的问题。造就大美之外的摄影作品是因为有一片沃土,同样道理,造就有观察,有本土个性思维作品也是需要沃土,这片沃土不仅是有深度,有观察,有个性呈现的作品果实,这片沃土更多的还要有园丁,还需要气候,还需要好的种子。

第二部分  广州本土摄影问题点

传播渠道堵塞不通。自己很喜欢广州的街头,这里每天都充满鲜活的影像,10年的街头摄影让我跑遍广州大街小巷,让我感受到这个城市最纯真的面孔。这些得意于羊城晚报叶健强老师那些鲜活的街拍的影响,拍案叫起,让人感悟学习到真实广州的面孔,了解什么才是这个城市最真实的影像。而这个老师退休后,似乎也再没有机会看到这类作品,因为媒介里没有他们的位置。流通媒介没有了这些作品的生存机会,他们的作品之外的其他,我指这个其他是这些城市街拍的鲜活作品没有了流通的渠道,本土的主流媒体,展览以及论坛鲜有见到过。

学习的渠道不畅通。2017年广东摄影家协会策划的系列公益大讲堂开堂授课,讲课的老师都是当今中国摄影大咖,从人文纪实,图片编辑,再到摄影史论。本来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让这个闭塞了很久的摄影人能有机会聆听到这些大家们的精彩课程。但是所有到场的,听得进而后反思或者有收获的有多少人?在场的听众连举手提问的机会都没有,听课的连作品交流机会的也没有了,听不听到是阁下的事情。这样的讲课,跟官僚训话没啥区别。这是学生没机会与老师交流,也没有渠道形成交流的问题。课堂上老师不跟学生交流,那么下课可否问老师,老师在哪里?怎么见到?展览?工作坊?书?还是微信、微博、QQ?这些对于本土摄影师渴求能得到点拨的来说如同六七月的天一样,云里雾里的不知方向。


引导的思想不接地气。2018年3月31日,时代的观看——安哥、张新民、李伟坤作品展暨“纪实摄影的功能与责任”研讨会在广东南海展开。搬了这三位广东摄影家来作为纪实标杆作品的延伸发展动力,台下一众当今国内知名大家,说了一大堆,似乎也是没说到点子上。换句话来说,这些套路太老了,正如被讨论的三位一样,也不再看到他们在继续拍这些题材了,拿来讨论能达到什么标志性作用吗?没看到过他们组织一次摄影工作坊,没看到过他们来到大众面前促膝交流,也不知道往哪里找到,对于他们,只能从作品上看,有谁解读过他们作品?在哪里可以详细看到?

从这些前辈的作品看出,他们都是在猎取这个城市发展的碎片,都是零散的归类,在此说一下安哥老师,这不是在贬义论道他,那个年代,像他那样有个相机的人不多,他有了,并且拍下了,于是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符号,他也就成为了广州这个历史影像的代言,同样,叶健强老师也是,他们这一辈的摄影家都做到他们的本分,值得学习。而如今,摄影在不断发展,城市发展如日中天,这些碎片还能否满足描画这个城市发展历史的符号?我想说不可以,起码是不完整。

第三部分 广州本土摄影需要什么

我们看看浙江摄影是怎样的培养多元化沃土。

“2012浙江摄影新锐展”吹响集结号,由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由著名摄影评论家孙京涛、任悦、李楠担任指导老师。经过2013年—2017年浙江摄影“新峰计划”的系统选拔、培养,浙江摄影“新峰计划”已成为浙江省摄协集聚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2018年3月5日,公布关于《2018年度浙江省文联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摄影“新峰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工作目标:用5年时间,落实相应培养举措,实施相应培养项目,推出50名38周岁以下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摄影艺术新人。

2017年5月,举办10年的“杭州市民摄影展”搬到西湖展出。2017年5月,杭州市民展在西湖开幕,大幅的摄影作品竖立在西湖孤山展区,策展人傅拥军与摄影世界杂志总编吴笛在阐述摄影展的方向。

2017浙江摄影艺术大展,一组景观作品获得头奖,引来全国哗然讨论。

同期,浙江摄影网站的关于城市大美风光比赛依然火热,而临近“杭州市民摄影展”王瑶大幅的作品展览十米的荷花池边上,几十位老人在拍着水中的荷花和飞鸟,根本没有当这边的影展是一会什么事情。

对比之下,广州的经济是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如此,作为摄影,只是独家经营,别无分店。只有大众审美的大众作品,没有更多需要有观察和思考的个性化作品,更加不用说装置、跨界了。

我们需要园丁。缺乏了沃土是因为没有园丁培育果实吗?不是,本土不缺大牌的导师,许多导师都是在全国拥有响当当的名堂,那么为何不去走培养果实的路子,而去孤独地坐在自己小屋看着外面的世界?

2016年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大沥创新”项目,在广东大沥举行,来参加的都是国内顶尖的青年摄影才子,这个落地广东的摄影项目,本土摄影师充其量,来了仅有的一个广东东莞的摄影师。广东没有人吗?广州摄影师不行吗?不是吧,不可以放手一下,让更年轻的人参加吗?我想不出来,想歪就是基于利益所致,怕交不了差。

2017塘厦“深度+”摄影工作坊招募了5位广东青年摄影师,其中一位是广州摄影师,他的作品完成度也充分体现广东摄影的力量,而后,2018年,这位摄影师参加了杭州市民摄影节的工作坊,他的作品完成度比起其他来自全国各地摄影师更有想法,更厚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痕迹。

在此也说一下策展人的事情。关于策展人的名词在百度上可以搜索一下,我这里说的广州本土摄影策展,在我们日常看到的不少展览都在展览馆里看到,高尚的广东美术馆在近两年推出不少让广大民众喜爱的展览,特别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更加是近年少有的美术盛宴,每天来参观的人可以用络绎不绝,人潮如涌来形容。一个高大尚的展览如此吸引民众,底蕴来自多位不同类型的广东美术家扎根岭南沃土,忠实记录社会沧桑巨变,记录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其中许多作品从油画国画到版画漫画都是大家曾经见之于杂志、刊物等传统媒体,现今能看到原作,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福音。

随之而后的策划的多场展览也是很有艺术感染力。从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创新结合,加上传统艺术作品的混搭,到艺术作品策展论坛,讲解都贴近民心,贴近地气,这些都归功于策展人浑厚的艺术功底以及对民众渴求贴近真实生活艺术的追求的感知。

高大上的美术馆让我们看到更多贴地气的作品,但是作为平民化的大众作品很难登上如此高雅之堂。我们将时间倒退10年,看看2008年陈阳先生策展的【李瑞然摄影展】,影展展示了广州在变迁中的痕迹。一个86岁退休教师,用脚步一直坚持奔走于广州的大街小巷,为那些即将拆迁、消失的广州景观拍照。多年下来,李老师见证了广州的变迁,而他的照片更是成为记载广州发展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当时的摄影展览轰动全城,同比今天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有过之而不及。李瑞然的行动也感染了许多广州人拿起相机来记录这个广州,可惜的是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策展人陈阳先生的这个展览估计会成为他一生可以自豪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再看看2017年丽水摄影节,国内著名摄影家、策展人傅拥军策展团队进驻丽水七条小巷,深入家庭进行影像调查和拍摄。根据七条小巷不同特点,策展团队策划7个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展览,运用摄影、装置、电影、手工书和画报等多种形式立体呈现“小巷故事”,探讨中国街巷摄影创作的线索和方法,七条小巷的居民也被邀请一起参与展览创作。挖掘出丽水摄影的开山鼻祖--真吾照相馆,通过策展团队,让丽水这家最早期的照相馆,借着摄影节开幕,这个百年老店又重新开张了。独居魅力的人文摄影,不一样的策展,让摄影节不仅是几天的摄影展览,更多地让摄影走进生活,开创全国摄影节独一无二的就地摄影展览先河。

这就是策展,由此可见策展人的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方向,基于上述例子可以作为广州本土摄影人反思。

我们有这样的策展人吗?如果你是广州本土的策展人,深思一下,我们需要展示什么样的作品。

我们需要沃土。沃土更多需要园丁培育,没有谁天生都是懂得观察,懂得思考地去摄影,特别是受到众多主流的沙龙摄影渲染,每个人都难免出污泥而不染。

浙江丽水2017摄影大奖的获得者是一位银行的高管,他也是从一个沙龙摄影转变过来,他从六年前,听傅拥军老师说关于一个城市的故事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拍自己城市一条小巷的十年的计划,如今依然在这条小巷继续拍着。

2018年阮义忠人文摄影大奖获得者之一是一名江浙籍的退休多年的老摄影师,他也是从沙龙摄影中转变过来。他的作品就是将自己身边的城市那些纯粹的影像用自己的影像语言构成。他们都是受到了浙江这个摄影氛围,也就是这个沃土的渲染而改变。

这个改变,让他们对摄影的追求更加有了一份厚重,对摄影的理解也超越了单薄的沙龙摄影圈子。

回看我们广州,这里的沃土在哪里,仅有的一两片而已,其他的都在哪里?

我们需要多元化。广州本土缺乏了更多有力量推动摄影新观念的导师,缺乏成熟的策展人,缺乏肯为这个城市摄影教育献身的人才,缺乏多元化成长的氛围,这个当然不仅是本土的情况,我想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一个城市摄影水平的提高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如来形容就是一支足球队,每一个队员都重要,每一个队员背后都需要成长,每一个成长都需要不同阶段的培育。看看这届世界杯,进入8强的队伍,那个队伍是一个人撑起一支球队的,很明显的阿根廷,只有一个美斯,其余的人水平与他相距太大;C罗的葡萄牙同样如此。足球是一个整体,同样,我们这个本土摄影层次结构应该如此。你喜欢旅游的,有旅游导师带你天涯海角,寻找最美的风光在天边;你想寻求商业摄影的,同样不少在全国都叫得上板的大腕在带你入门;你需要创意摄影的,伯奇杯的摄影师可以让你过把瘾;你需要纪实摄影的,很多前辈在你身边给你指导;你想学习策展的,同样可以加入高逼格的策展团队学习。

我在2017年参加浙江丽水摄影节傅拥军策划的“七条小巷”摄影工作坊就看到,傅拥军对青年摄影人才培养的注重,也包容传统摄影思维存在,一个工作坊本来是招7个人,最后召集是10+7的组队,就是10个大学生加上7个成年级别的摄影师。通过他们组队的相互对碰,产生火花,最后形成意外的收获。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这是一个功利的社会,快餐文化让许多人缺失了自身对摄影修养的沉淀,摄影发展史没有看过,囿于简单的观看,没有了思考,每个人都只是看到一个大众画面,然后用一个简单的按动快门的手势完成。没有人思考维纳斯为何不穿衣服依然独具神韵,只有想到那天雨后晨光后爬上那个最佳位置按动一下快门,把拍了几万次的小蛮腰定格在自己的内存盘里,接着,接着就没有接着了。他们谁会看看MOMA里面的摄影作品,研究学习一下世界摄影史,了解美学概论?摄影的功夫在外,看书学习是一个提升自我素质的途径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诚然,这个才是本土摄影多元化发展,真正地走向一个代表这个城市文化底蕴的路子。要走这个路子在目前看来很难,但是,难就难在肯不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是光着脚丫来走这条路,或者会脚底起泡,或者会刺穿脚板,但是,路子走对,方向正确,肯定会有人走下去,而且,会走得更远。磨一层皮算什么,不就是让脚板更加坚硬,路子走个更稳吗?

如果路子走对,方向正确,光着脚丫走下去,又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