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观念的似是而非——“临微不具”

 穿冰人 2018-07-26

宁永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发热一定是感染;发热一定是细菌性感染;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发热怎么能不用抗生素呢???


按:要分析。


发热的原因太多了,感染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排除其他原因而直接认定:发热必是感染、必是细菌性感染、必须抗生素,显然过于执着了!UFO挑战人类;FUO,挑战内科!


某感染一定有某症状。比如,菌血症一定有发热。菌血症怎么会没有发热呢???


按:没有100%。


感染时,初期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感染是微生物所致,微生物的特点是“微”,最开始侵入、引起免疫应答都是微观的。而症状、体征是宏观表现。微观改变不累积到一定程度,不会有宏观表现。所以感染初期,大多数症状,并不表现出来。此时感染发生了,没有症状。


另一方面,特殊患者,可能感染全程都会没有表现,或表现不典型。极端年龄患者的菌血症,没有发热,不常见,但也不是特别少见的事情。不必惊讶。


WBC/中性粒细胞升高,ok,细菌,上抗生素!!!没有升高,ok,抗病毒!!!


按:晕!


这是经典误区。实际上体温、WBC、NEUT、CRP、ESR等都是炎症反应指标,非感染状态都会波动。与感染没有必然关系。将之用于区分细菌病毒,更是天方奇谭。目前有细菌特异性的指标,只有降钙素原,效果还不太理想。用WBC给用药找理由,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感冒就输抗生素。我感冒了,为什么不给我输抗生素???


按:不知道病原谱。


普通感冒,或季节性流感,基本都是病毒性疾病。输抗生素只有负面作用,满足畸形心理,没有实际意义。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报告了细菌/微生物,则马上用药、马上“打”。怎么能不打呢???


按:要厘清。


实验室报告的微生物,要分为3种。


☆ 经典致病菌:比如结核、HIV这些,早晚要用药。急症不能耽误,马上用药,比如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不过也有很多慢性状态不必着急。


☆ 可能致病菌:这一类一定要分析。不必然是病原,得把“可能”的帽子摘掉。典型例子,是肺炎时痰培养报告肺炎克雷伯菌,单纯培养的证据阳性预测值只有50%,离确诊还远。更不必“马上”。


☆ 定植菌:这类微生物一定不要治疗。比如咳痰报告的甲型溶血链球菌、大多数患者尿液回报的念珠菌(例外是播散风险高的人群,见IDSA念珠菌病指南2016版)。如果这样的回报都治疗,说明抗感染还没有入门。


痰标本、粪便标本看到酵母菌出芽、看到假菌丝,直接等同于感染。


按:没有这个规律。


出芽、假菌丝说明繁殖,与感染无关。2个地方的念珠菌是正常菌群,不是病原。


看到中性粒细胞吞噬,一定是致病。


按:有些夸大了。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是非特异性吞噬。非特异性意味着,吞噬是因为异物,而非基于病原特异的免疫应答。国际上BALF吞噬有5%的诊断阈值,这意味着从临床角度看,低比例吞噬没有意义。


高浓度微生物,一定是致病。


按:有些跑偏了。


微生物是否致病,是毒力、浓度、患者免疫力、入侵门径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临床具体病例,要用临床表现或指标来反馈衡量。不能把浓度一个因素,绝对化。浓度有时候要考虑,有时候高浓度也意义不大。


有意义的情况:


☆ 我们知道,结核分枝杆菌肺部感染、沙门菌所致腹泻,都有感染剂量,换句话说就是浓度不够,一般不发病。但这个感染剂量的前提是二者的致病性。


BALF、尿液中阈值以上的微生物,是致病菌的概率高;阈值以下微生物,是致病菌的概率低。IDSA 2016 HAP/VAP指南,不建议对阈值以下浓度微生物进行治疗。


另外,CMPH2提到伤口感染时,急性伤口中微生物的载量可以预测伤口延迟恢复、预测感染。微生物越多,感染可能性越大,伤口可能延迟愈合。


无意义的情况:


☆ 比如表皮葡萄球菌在肺部,即使比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剂量高很多,也不一定致病。咳痰中表皮葡萄球菌4+,一般不必理会(例外是纯生长的情况)。


☆ 比如尿液中白念珠菌即使超过10的4次方(注意真菌无阈值),一般也不必干预(例外同上)。尿路有“无症状菌尿”的概念。首先要定量培养,这是无症状菌尿定义所必须。不过符合定义浓度,却没有症状,则不是致病状态,大多数不必抗微生物治疗。


从微生物的角度,致病性/毒力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浓度。


细菌性感染,抗生素是神药,起决定性作用。


按:有认识误区。


细菌性感染的好转,取决于免疫力、抗生素、感染灶控制。抗生素只是其中之一。对自限性疾病,不必药物。对脓肿,切开霉素是最好的抗生素。对肺炎,积极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意义不可小觑。这些情况下,抗生素的作用明确,但有限。


广谱一定比窄谱好,贵的就比便宜的好!


按:一团乱!


后者不讨论了,不够专业。^_^


前者:


☆ 只适用于经验治疗的特定情况。对经验治疗的其他情况、靶向治疗,这是错误的观念。


☆ 经验治疗时,如果经过临床表现、风险因素、可能病原分析,确定需要广谱,ok,此时广谱是合理选择。


☆ 经验治疗如果经过分析,不必广谱,比如化脓性咽炎不需要广谱,那还是窄谱的好。


☆ 靶向治疗时,选择敏感而窄谱的抗生素是基本原则,盲目广谱没有意义。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说耐药,那这个药一定无效果。


按:要区别。


☆ 如果是天然耐药,ok,那对该菌的感染,一定无效果。有的会好转,那是免疫力的功劳,与药物无关;或者,那个菌压根儿是定植,不是感染。


☆ 如果是获得性耐药,则不一定。单一微生物致病,患者免疫力ok,非重度感染,此时用已经获得性耐药的药物治疗,还有60%会好转。只是疗程会长一些。此即90-60规则。


重症感染一定是耐药菌引起


按:这个观点某些时候是正确的。


正确的情况,比如IDSA 2016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指南中,MDR VAP 的风险因素包括了VAP时出现脓毒症。这意味着重症感染可能有MDR病原引起。


这句话的问题出在“一定”二字——绝对化了;“菌”——也绝对化了。比如腺病毒导致重症肺炎,根本不是细菌。


经验性治疗要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微生物


按:不看病原谱。


看看病原谱就知道了,大多数情况这是不可能的。


经验治疗只要覆盖最常见、最可能的病原即可。


经验性治疗都要选择广谱抗生素


按:绝对了。


经验治疗首先要分析可能病原。病原如果有限,那窄谱即可。典型例子是化脓性咽炎。最可能病原是化脓链球菌。不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最可能病原是病毒,那压根不该用抗生素。


特别富于迷惑性的词:antibiotic


按:剪不断,理还乱......


Antibiotic,抗生素。包括狭义、广义、泛指。


☆ 狭义:抗细菌药物,来自微生物的自然产物,也包括对自然产物的人工修饰物。


☆ 广义:抗细菌药物,狭义含义加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磺胺、氟喹诺酮类。


☆ 泛指:一切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各有英文对应,都不是antibiotic。“抗菌素”这个词已经废止。“抗菌药物”是国内名词,没有英文对应;其字面含义是抗细菌加抗真菌药物。不过,国内偶尔有说法,也包括抗病毒药物。


特别富于迷惑性的词:antibiogram


按:很遗憾,国内几乎都翻译错了,包括有的书名。


Antibiogram特别容易翻译为抗菌谱,其实这是2个不同的词。


☆ 抗生素的抗菌谱(spectrum of activity):指一个药,哪些菌敏感,哪些菌耐药。经验治疗时要覆盖多个菌,更多关注这个词。


☆ 细菌的抗生素谱/敏感谱/耐药谱(antibiogram):指一个菌,对哪些药敏感、哪些药耐药。靶向治疗时病原明确,药敏数据明确,更多关注这个词。这个词字面翻译是抗生素谱,本意是敏感/耐药谱。CMPH中有时称为antimicrobial profile,同样的含义。


Antibiogram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报告。实验室人员翻译、理解错了,是莫大遗憾。它是临床药师工作的客观依据,药师要有深入理会。它更是医生的最佳伙伴之一,医生要懂得,要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