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颊针疗法丨颊针“大三焦”理论解读(一)

 医道至圣 2018-07-26

编者按:“大三焦”理论是王永洲教授发表于《中医药导报》(2016-08-02)的学术文章中最早阐述。


三焦作为包罗全身无以匹配的孤府,是元气、水谷、津液的共同通道。分而为三,各居其位,各司其能,合而为一,统领五脏六腑之气化、主导经络营卫的内通外联,完成升降出入、吐故纳新的生命代谢,我们将其称为大三焦,以区别于十二官之一的“决渎之官”三焦。


大三焦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应用实例,三焦理论是对藏象理论及气血津液理论的互补和完善,使人体在结构上更加趋向整体性,功能上成功地进行了两级整合。大三焦把人体全部空间看作一个超大脏腑,以气化为主轴,贯穿新陈代谢活动的始终,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抓住了生命的本质,是生命认识史上的一个创举。


三焦是一个最能够突出中医整体思维的概念,也是最难解释清楚的概念之一,无论结构与功能、病机和诊断,都带有太多的涵括性和歧义性,明显与其他中医学所指的脏腑有所不同,历代对三焦争议纷纷,定义至今仍未统一体验。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加深理解三焦理论,并将这个体系逐步完善,更好地为临床所用。


三焦分歧源流


三焦在被誉为中医元典的《黄帝内经》中已经埋下分歧的伏笔,三焦可分为两类:一是指“十二官之一”的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论》将其定义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曰:“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三焦功能正常,水道通畅,决渎有度,津液运行,浊液外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三焦病者……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篇》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六腑具有受盛和传导的共同特点,三焦的功能是传化运行水液、排泄浊液糟粕,这是对六腑和十二官之一三焦概念的基本共识。


二是指由上焦、中焦、下焦组合的三焦,以《灵枢·营卫生会篇》: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为基准,三焦作为一个整体,将其一分为三,即上焦、中焦和下焦,各有其特定的部位划分和生理功能特点,又可合三为一,总名之为三焦。《难经》对三焦功能做了扩大补充:“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六十六难)《难经》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一难)可以看出三焦在《难经》里表达的功能已不限于《内经》的“水道”,还包括水谷之道,同时还是元气通道,作用于五脏六腑,三焦已被赋予更大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单个脏腑的范围。


《中藏经》对大三焦的整体功能作了《内经》《难经》之后最为全面概括和总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三焦作为包罗全身无以匹配的孤府,合而为一,分而为三,各居其位,各司其能,能合能分。三焦是元气、津液、水谷的共同通道,其功能可以统领五脏六腑之气化、主导经络、营卫的内通外联,完成出入升降、吐故纳新的生命代谢功能,我们将其称为大三焦。而作为十二官之一“决渎之官”的三焦,功能仅限于“水道”,与大三焦已不可同日而语,下文内容皆将围绕大三焦进行展开。(未完待续)




颊针交流学习请加下方二维码联系!



麒源颊针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