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失眠的问诊技巧,原因及体检
2018-07-26 | 阅:  转:  |  分享 
  




失眠的中医心理问诊技巧



问诊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就诊时的症状和相关疾病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大医精诚·论治病略例》中:“问而知之,别病深浅,名曰巧医”。清·林之翰《四诊抉微》认为问诊是审查病机之关键。《医原·问证求病论》同样认为问诊非常重要,能够审证求

因。明代景岳更视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问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通过医患之间充分的交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与医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问诊是沟通医患关系,建立医患关系,维持医患关系的枢纽。为患者康复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减少患者治疗的阻抗。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之一,而失眠多与心理应激、焦虑、抑郁、生活事件带来的不良情

绪反应等心理因素或疾病相关。有研究表明,神经症性失眠和心理性失眠是失眠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86%。更有数据报道,失眠者80%属于心因性失眠。可见,无论是原发性失眠还是继发性失眠,精神、心理因素与失眠密切相关。失眠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如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问诊较为准确地把

握失眠的发生发展过程,找到失眠的发病机制及规律,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诊疗的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通过笔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失眠的心理问诊内容以供同道参考。

1失眠的一般问诊内容

失眠的一般问诊与其他疾病无异,包括询问一般情况(姓名、年龄等),主诉、现病史(当前症状的开始时间,诱因,部位,持续时间等),既往史,家族史等。失眠主诉症状纷繁复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入睡困难,患者常常以“睡不着觉”就诊

医者不能仅仅了解“入睡困难”,应更深入询问晚上休息的时间、入睡困难的原因、睡眠潜伏期时间、躺下后的感觉、思维活

动等。有些患者上床休息时间过早,几个小时仍不能入睡,但却以入睡“困难”就诊,此时应防止被误导。引起入睡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光线、声音(包括耳鸣)、轮班、时差、更换睡觉地点等

,亦有无明显诱因引起的入睡困难。有些入睡困难表现为临睡前看电视等睡意强烈,一旦躺上床转为清醒,辗转反侧,思绪纷繁,胡思乱想,越是想睡反而越睡不着。还要询问入睡困难伴有的其他症状如疼痛、汗出、头疼等。二是睡眠维持障碍,表现为睡眠过程中途醒来、多梦、眠浅、早醒等。医者应该进一步询问醒来的原因、醒来后能否再次入睡、需要多长时间再次入睡、能否回忆起梦的内容、有无“连续剧”梦等。三是失眠的后续效应,失眠后第2天的主观感觉,有无疲倦乏力、头疼、是否影响白天的工作、是否因困倦而小睡等。对于失眠的症状和相关信息掌握的越细致,对于失眠的心理治疗越有利。

2失眠的关键问诊项目

在一般问诊内容中,为了临床治疗的需要,医者应该从一般问诊中重点筛选询问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21第1次失眠的经历在失眠患者第1次就诊时,应该着重询问第1次失眠发生的情况,询问第1次失眠发生的年龄、有无明显诱因等,所有的失眠的患者多数都能回忆起第1次失眠的经历,失眠发生前具体不良生活事件和心境、失眠发生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第1次治疗的情况、以及对而后失眠发作的影响。第1次失眠发作的诱因常常是明确的,常常为具体的不良生活事件,其类似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失眠的复发或者加重。第1次失眠的经历对于心理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第1次失眠的问诊越详细、越明确,其治疗思路越清晰,首次治疗的疗效越好。就诊时患者深受失眠之苦往往所述症状杂乱,不乏失眠带来的不良心境体验,医者须反复追溯至失眠最早发生的时间。

22失眠发生发展的过程问诊过程中医者应注意询问患者回忆失眠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失眠发作的诱因、加重或减轻的程度及原因、连续或间断发作、患者失眠的心境体验等等

。系统回忆个体失眠发生发展的经过可以使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失眠过程的发展脉络,构建失眠的发病路线图并按照个体回忆的经过按照时间顺序医者进行认知、睡眠情绪剥离等心理治疗。

23治疗的经过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并不是失眠初次发作,部分患者经过多次治疗无效后发展成为难治性失眠。此时必须了解患者失眠治疗的详细过程,仔细询问患者使之按照失眠发生、发展、治疗、疗效情况的时间顺序详细告知医者。如目前(曾经)采取药物治疗需了解服用药物的种类、服用时间、药物剂量、加减变化及疗效等。掌握失眠患者治疗的经过有助于推进心理治疗中的认知治疗,特别是对药物的心理依赖的认知问题的纠正,帮助建立睡眠的信心。

24人格和发展水平问诊目前在临床上初步发现,原因较为单一,人格较为完善的原发性失眠患者经过几次心理治疗之后,往往起效较快,并且疗程较短。而失眠伴有精神、心理疾患,也可以在治疗精神、心理疾患之前或者同时治疗失眠的症状。有时在失眠症状方面亦能取效。而对于难治性失眠,其心理量表检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经常在某些因子

得分较高。此时,某些人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失眠发病的内部因素和基础因素,在排除其他生理疾病之后,这些人格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失眠的发展和加重,而所谓的引起失眠的原因即某一些特定的生活事件并不是失眠发病的核心因素,仅仅是诱因,决定失眠是否发病关键在于患者本人(人格)的内

部因素。如果不纠正这些不良的基础因素,失眠往往会反复发作。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某些疾病的形成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疾病本身的状态,应该理解为是个体异常发展过程的结果。目前忆溯性发展水平问卷正在研究中,探索教育教养方式对人格影响以及人格特质的发展与疾病的相关性,其中原发性

失眠与人格因子的相关研究正在进行。所以在问诊过程中有必要询问一些问题来探知患者的人格及教育教养成长的过程,例如“平时爱不爱钻牛角尖”“做事是否追求完美”“有没有反复检查或重复一个动作的习惯”“父母管教是否严格”等。通过患者的主诉和简单的交流,能进行简单的筛查,并结合相应的心理检查进行。上述几个方面的问诊有助于医者理清失眠发生发

展的脉络,问诊过程得到的疾病信息最为丰富,虽然便于操作,但是如果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纷杂的问诊信息中提炼有助于治疗的关键信息点,提纲挈领,有助于医生准确地把握失眠的心理发病机制,形成失眠发病机制的一条主线,从而对失眠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3常见问题

31患者就诊时述及症状往往杂乱无章,有些信息对于医生的诊断并无很大的帮助,此时需要医生对患者适时进行部分引导,帮助患者回忆有关睡眠的发生发展的重要信息。

32注意问诊与其他三诊和现代医学检查结合应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信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诊都要同其他三诊相结合,四诊信息相互补充、相互为用。失眠的望诊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因为很多失眠患者会伴有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如失眠伴有焦虑的患者多眉头紧锁、一副痛苦纠结状面容,失眠伴有抑郁的患者多情绪低落、垂目低眉、行动稍迟缓等。闻诊应注意倾听患者的声音,声音高亢洪亮、喋喋不休兴奋性高者多伴有焦虑,语声低沉、言语不多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情绪等。另外,经过问诊之后,需要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检验手段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诊,临诊不可偏废,不可过于相信医生个人的主观经验,需要综合评估以明确诊治。

目前笔者应用中医心理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较好,开展门诊治疗起效较快,无不良反应。相关的研究初步结果显示TIP技术能够有效地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改善症状等。我们对于失眠的研究仍在不断继续,对于失眠的心理生理发病机制逐渐明晰,已经形成TIP技术治疗失眠的操作规范,目前正在不断补充和完善过程中。

失眠的原因及分类

长期以来,人们对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对策,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形成了颇为丰富的理论体系。

一、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睡眠是阴阳消长平衡的过程。阴阳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的属性。阳——凡剧烈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阴——晦暗的、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阴阳消长平衡是阴阳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

失眠症在古代书籍中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古代医家以阴阳学说为依据,对睡眠机制做了论述。《灵枢经·大惑论》认为“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经·素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说明睡眠是阴阳平衡的体现,良好的睡眠是生命活动的象征。

二、西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于睡眠障碍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其包含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肝炎、更年期综合征及某些精神病等之中。失眠往往是上述疾病的伴随症状。至于嗜睡则较多见于发作性睡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某些患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发达的工业化强的国家每年失眠发生频率在15%~30%之间,失眠的发生率非常之高。据流行病学调查,美国人群失眠发生率为32~35%;英国10~14%;西德15%;日本为20%;中国无确切统计资料,可据临床医生的估计至少要大于10%。

失眠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老年人多于年轻人,经济较差的地区多于经济较好的地区。

失眠有多种原因,有些是精神因素诱发的,有些是因为躯体疾病,有些是属于精神疾病的一个症状,有些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还有是因为年纪大了造成的。但不论原因如何,失眠的症状是颇为类似的。

1、失眠的原因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前文的影响睡眠诸因素已讲述,此处简要概括为以下诸方面:

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就是失眠症,又叫睡眠开始及睡眠维持障碍。顾名思义,失眠指的是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及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长期失眠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进而诱发一些心身性疾病。

习惯性失眠:

这类失眠又称习得性失眠,是由于适应不了不良睡眠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如对卧室的环境与摆设,用惯了的床、被褥、枕头,睡前抽烟、刷牙等习惯动作,睡眠时的体位等建立了条件联系后,这些因素就成了促进睡眠的条件刺激,稍一更改则导致条件因素被破坏,失眠随之而来。这就是许多人换了地方睡不着觉的原因。反过来,在失眠情况下,卧室、卧具、睡姿等因素又可以与失眠建立条件联系,成为使失眠维持下去的种种条件因素;这类习惯性失眠患者在改换睡眠环境时,如果避开与失眠有关的条件刺激,睡眠就可以得到改善。有一些人的习惯性失眠是由于对失眠的担心造成的。如老是想着没有睡够,一到晚上就担心会睡不好,千方百计地想获一夜安眠。这种担心恰使生理警醒程度升高,使入睡更为困难,时间久了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环境因素:

主要是居住环境吵闹嘻杂,灯光太亮,住房拥挤,卧室温度及湿度的过高或过低,床的不适,卧室内家具、被褥等色彩的不协调等等。

(3)心理因素:

主要是突发事件所引起的过度激动、焦虑紧张、忧愁烦闷、愤怒气恼等。若由于心理或躯体方面的原因对睡眠怀恐惧心理如怕做恶梦、怕尿床、怕睡中发病、怕睡了不能及时地醒等也会引起和加重失眠。

(4)睡眠—觉醒节律被打乱:

如工作中值夜班、晚班,流动性工作如出差、旅游,到跨地域较大的外地(外国)而不习惯时间差等均可致睡眠障碍。

(5)生理因素:

如饥饿、过饱、兴奋,女性经期生理变化、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可表现为失眠或入睡难。

(6)精神障碍:

如由于精神刺激而致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病等亦可导致失眠,Healey和Kales等于1981年研究了精神刺激与失眠的关系,调查了失眠者在失眠开始前及发生以后各2.5年期间内的生活事件,有3/4失眠始于所遭遇的生活事件过程中。还发现,失眠者对童年及成年后生活自觉不满意的较多,人际关系不好者较多,身体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不佳者较多。Kallang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研究400多名失眠者的人格特征,结果发现各类失眠者大多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特点:将矛盾憋在心里,而不愿表白出来。这种心理冲突“内在化”倾向,极易引起情绪上的压力,而后者可使生理警醒水平升高,引起失眠。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简称MMPI。

由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学系主任S.R.哈撤韦教授和神经精神病专家J.C.麦金莱编制的一种书面自我报告形式的人格调查表。它是目前为止最著名的依据经验准则编制的书面人格测验。

由于它的项目是经反复筛选的,且提供了四个效度量表,故比较可靠;它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临床心理、企业、教育及军事上的人员选拔、青少年犯罪、药物、肥胖症、精神卫生、大脑损伤等各个领域和各种问题之中。

(7)继发于躯体的疾病:

如疼痛、痞痒、咳嗽、腹胀、多尿、哮喘等都易引起或加重失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肌阵挛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常伴发失眠。

(8)物质或药物服用或戒断:

如饮茶、喝咖啡、喝可口可乐类饮料、服用中枢兴奋药,以及戒酒、安眠药的戒断等。

Coleman等报道了美国的一次调查,5000多名睡眠障碍患者中,失眠占31%,而这些失眠者中35%为继发性精神障碍,15%为习惯性失眠,12%与嗜烟酒、药瘾有关,12%与夜间肌阵挛有关,4%与其他躯体疾病有关,6%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关。

真假失眠

失眠的经验或许大家都有过,但失眠的定义却不容易界定,因为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变异很大,有人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便觉得足够而精神饱满,也有人一天睡八、九个小时甚至更长还觉得睡得不好。一般年纪愈大。睡眠的需求愈少。有不少人认为,任何一个没有睡满七到八小时的人就是一个失眠者。客观地来说,夜间睡眠不安稳、导致白天觉得不舒服就可算是失眠。

失眠是医师最常听到病人抱怨的问题,但也是最轻微的一种。所以经常有医生动不动就随便打发那些有疲倦感的病人。许多人抱怨自己总是睡不好,而他们的意思其实就是他们没有达到八小时的睡眠。有许多人说自己总是失眠,睡不看觉。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睡不着觉。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人们会很容易混淆失眠与失眠感。失眠感是非常主观的意念,指没睡好,三更半夜能睁开眼啃,而脑子处于混纯状况中,还心烦意乱的想着自己能否得到允分的睡眠。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眠。有约80%的自称失眠者其实只是有失眠感而已、而真正的,即客观上的失眠与主观上的失眠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疲劳、睡眠不足并不等于失眠。因为我们已经讨论过,睡眠会随时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睡眠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也会由于性格的不同而不同.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而且人们经常会发现就算有时候睡的时间很短,却照样能够正常工作。睡眠专家指出,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比如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做起来得心应手,各方面都比较游刃有余,所以就算睡眠时间必然地会减少一些,也并不感到疲惫。而相对的,那些从事一些自已不喜欢的工作的人,心情必然不好,要求睡眠时间自然会增加,而且看上去还是无精打采。所以说,睡眠时间每天都会变化,人们不应当有意的人为地限定睡眠时间必须为某一个时间。睡眠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若把它看成—种义务,自然就睡不好觉。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他们把睡眠时间限为八小时,而且始终抱着非睡八小时不可的想法。拘泥于“一定要获得充足的睡眠”想法的人往往在醒来之后还有像失眠一样的感觉,身体疲惫.情绪烦乱。此外,虽然在前面我们谈到过睡眠的合适时间,但也不能因此而过分拘泥于每天的睡眠时间。“通常根据一个人白天的清醒程度计算一个人所需的睡眠量。我的公式很简单,如果你在白天很有活力、很有精神,那就表示你已得到充分的睡眠。”

关于失眠需要澄清的以下两个问题:

睡很少就是失眠:许多人可以比睡眠“—般标准”(即八小时)少一些。其实,只要白天不觉得昏昏欲睡.就可以称得上是健康的睡眠。有很多人.特别是名人,每晚睡眠时数都不超过六小时,这些人就是所谓”短眠型”的人。调查结果表明,在这六年内,其中的死亡人数约为两万人,而在五十到五十九岁的死亡者中.许多人是因为睡眠过多而引起的。因为睡眠过多,身体得不到锻炼.而累积许多脂肪诱发动脉硬化等疾病,因而导致死亡。

因此专家建议,当身体非常需要睡眠时,多睡一会儿并没有关系的;但千万不要睡的过多。睡眠太多并不是总是一种福气。睡眠过多,反而适得其反:许多学者医生认为.其实人们并不需要睡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多。英国人麦格罗创立了英国第一家睡眠诊所,他宣称如果只是为了存活,大多数人每晚只需睡五至六小时就够了,而且还会活得充满朝气。

2.失眠的类型·

失眠及睡眠障碍的类型,基本反映了睡眠的病理学本质。简介如下:

(1)心理生理性失眠:

按失眠延续时间分两类:在3周以内者属于暂时性心理生理性失眠,超过3周者属持久性心理生理失眠。a、暂时性心理生理性失眠:是一种人们在遭遇种种内外刺激后所发生的一过性失眠。这种失眠情况很普遍,如生活中的挫折、工作过于紧张、学习上陷入困境、思想经受矛盾冲突、一线希望却又破灭、突如其来的喜悦或天灾人祸……,均可带来这种失眠。随着刺激的消除或心理上对于某种刺激逐渐适应,失眠即很快消失。故这类失眠属暂时性的境遇性的,一般均可不药而愈。但如果这种失眠的刺激不能及时消除也可变成持久性失眠。

病例1

女性,52岁,化妆品推销员。其丈夫自退休后身体越来越差,她心里很着急,又不知道该如何办,夜里睡不好觉,直到天亮时才能迷迷糊糊睡一阵。近日参加一位熟人的葬礼,思虑过多,想到“丈夫如果死了日子该怎么过”。近两三天几乎一点儿都没睡着,躺下后感到心前区不适,“心头就像凝固了一样”。

病例2:

女性,35岁,教员。每当过度兴奋或受到惊吓,就睡不好觉。新学期开始后,睡眠特别差,有时连续几个晚上每晚只能睡2~3个小时。在开学生家长会的前一天晚上,整夜都不能唾,心悸,焦虑不安。心里也想把工作做好,由于睡眠不好,整天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所以工作效果很差,受到领导的批评和同事们的另眼相看。

雨天哲学:

雨落在不同心态的人身上,有不同感受。清新,快乐——空气清新,树叶嫩绿,心旷神怡;

伤感,抑郁——绵绵不断的细雨如同无处可藏的忧伤。

b、持久性心理生理性失眠:

是不良睡眠因素或习得性失眠因素结合所致的失眠。睡眠不良因素的生理基础是中枢神经觉醒系统与睡眠系统的功能不够协调均衡,其心理特征多半是遇事好憋在心里,而不表露出来的倾向有关。这类人一旦遇到境遇的变化或心情的波动即可发生睡眠障碍。失眠始发于某次生活事件,开始是暂时性的,渐渐就加上了一些习得性因素,最多的是对睡眠不足过分担心,耿耿于怀,尤其在夜幕降临后,恐惧紧张,害怕又是一夜难眠,由此而致生理上的警醒程度越来越高,结果越怕失眠越失眠,长此以往,晚上躺到床上就成了警醒水平升高的条件刺激,使失眠固定成为永久性。此类失眠除难以入睡外,中途醒转次数增加,且常有焦虑内容的梦,白天也觉情绪不好,并出现怠倦、头晕、头重、精力不足等躯体不适症状。持久性心理生理失眠常难以与神经衰弱相区别。鉴别的要点是:

前者的失眠症状不但是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始终是最突出的症状,情绪变化与其他躯体不适都是继发于失眠的;除此之外,用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治疗持久性心理生理失眠往往疗效不佳。不过,应当承认,在临诊实际中,二者的鉴别往往十分困难,但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则既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对症施治,也能减少神经衰弱的误诊。

病例1

女性,57岁,职员。从年轻时起过度疲劳后就睡不着觉。两年前儿子得了感染性疾病,为了带儿子看病,奔波劳累夜里睡不好觉。一个月前因儿子生病又出现失眠,晚上10点钟上床,很长时间睡不着,早晨5点钟就醒了,醒后仍觉得困乏。两周前,站立起来时两眼发黑,心慌气短,头重脚轻,失眠也加重。

(2)精神障碍伴发的失眠:

这类失眠是伴发于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短病等精神障碍的失眠。

其主要表现:入睡困难或中途醒转增多;或早醒;或这几种情况兼有。

科学研究揭示:所有原发性抑郁症的共性是REM潜伏期缩短(短于50分钟)、睡眠效率降低、深沉睡眠缩短。内源性抑郁症还有早醒特征,比一般人至少提前2小时醒来。

(5)物质及药物的使用或戒断相伴发的失眠:这类失眠与服用或停用某种物质或药物有关。如服含咖啡的饮料、酒等。茶、咖啡、可乐类饮料等含中枢神经兴奋剂咖啡碱,睡眠前饮用即可导致失眠。惯于饮用此类饮料的人一般会产生耐受性。乙醇的作用先是使人昏沉欲睡,表面上对睡眠有益,实际却干扰睡眠结构,使睡眠变浅,变得断断续续,更明显的是下半夜乙醇作用消失后引起的反跳性失眠,使睡眠效率更趋下降。慢性嗜酒者脑电图表现:睡眠中途多次醒转,睡眠阶段转换变频,REM睡眠量减少,深沉睡眠量减少或完全消失以及早醒。

能导致失眠的药物常见的有:

中枢兴奋药如苯丙胺、利他灵;皮质类固醇药;支气管扩张药如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的制剂;肾上腺素阻滞药如心得安;某些抗抑郁药如丙咪嗪、普罗替林、氨苯甲异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其他如甲基多巴、甲基麦角酰胺等。各类安眠药长期服用突然停用也可引起失眠,即所谓的“戒药症状群”,表现为:难于入睡、中途醒转增多、REM睡眠反跳性增加,做梦增多等。

(6)睡眠诱发呼吸障碍性失眠:

此类失眠伴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此类病人入睡后,夜间血氧饱和度下降26%,可引起警醒程度增加和睡眠格局改变。另一种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是指睡眠中反复出现历时10—20秒的呼吸暂时停止。睡眠呼吸暂停——是指睡眠中反复发生每次持续10秒钟以上的口鼻气流通过暂时停止,在一整夜7小时的NREM和REM睡眠中,这种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睡眠实验表明,睡眠呼吸暂停分三型:中枢型—发作时胸廓呼吸肌肉与膈肌的呼吸运动停止,口鼻自然不会有气流通过。阻塞型—发作时呼吸肌群运动没有障碍,但口鼻无气流通过,没有有效呼吸。混合型—先出现中枢呼吸暂停,继而发生阻塞性呼吸暂停。40-60岁多见,男性超重中老年人更常见。临床特征是由响亮鼾声、短暂气喘及持续10秒以上的呼吸暂停交替组成,呼吸暂停表现口鼻气流停止,但胸腹式呼吸仍存在。呼吸暂停产生窒息感及伴随身体运动可突然惊醒,出现几次呼吸后再次入睡。睡眠时频繁翻身或肢体运动,可踢伤同床者;有时突然坐起,口中念念有词,突然又落枕而睡。

白天感觉疲劳、困倦、没精神、晨起头痛、迟钝,以及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和警觉力下降。可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口干、性欲减退和高血压等。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肥胖者宜减肥,根据病位所在选择扁桃体摘除术、腺样体切除术、腭垂软腭咽部成形术等。

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孕酮、三环抗抑郁药、士的宁等。但这类病人忌用安眠药,因为安眠药可抑制呼吸功能,加重呼吸障碍。

(7)夜间肌阵孪综合征所致的失眠:

夜间肌阵挛综合征也称睡眠肌阵挛综合征。即睡眠中出现频繁的小腿肌肉抽搐,尤其是胫前肌肉阵孪性抽搐。抽搐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小腿,每隔20~40秒发作一次,每晚连续发作5分钟至2小时不等,使病人不能入睡。在肌阵孪发作阶段,多数因此醒转,有的看上去末醒,但肌电图出现肌肉抽搐改变的同时,脑电图照例显示5~15秒的醒觉波型。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治疗有采用氯硝安定者,开始为每晚睡前0.5mg,以后酌加,效果良好。现代医学从睡眠产生的机制及时相的改变研究睡眠病理现象,取得了许多成果。

副睡眠障碍: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中枢神经活动、自主神经活动改变和骨骼肌的活动,这些活动干扰了睡眠。包括梦游、夜惊、不安腿综合症、周期性肢体运动、夜磨牙、夜尿症等。梦游:

多发生在儿童期,发生在夜间睡眠的前1/3时间,岁年龄增长至青春期自发停止。发作时无意识,不能交流,难以唤醒。行为可持续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醒后对梦游中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梦游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成人发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

其实,“梦游症”一词并不确切。近年研究证明,所谓“梦游症”发生于慢相睡眠的第三、第四期深睡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是没有梦境出现的,因此应将之称为“睡行症”或“睡游症”。

病人从睡梦中起床活动,两眼睁开或半睁开,有醉酒步态,面无表情,不语,在室内或室外活动,此时病人意识水平降低,感知不清,可把窗户当成门,越窗而出造成意外。有时对他人的干涉或招呼毫无反应,可以危害他人的安全。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清醒后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睡行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怎样发生的呢?从脑电图的表现上看,睡行症患者发作时,突然出现正常婴儿睡眠时也可见到的某种阵发的高幅波同步性波形,这提示,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或者患者当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处于不完全状态。睡行症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有某种干扰,是在深睡状态中大脑呈部分觉醒时的运动。对睡行症如何防治,这恐怕是人们更关心的问题。一般12岁左右睡行症状自行消失,但常于其间无须作什么治疗。若迟至8~15周岁发病,每周发作多于3次者,一般难以自愈,且常迁延成年期,这类患者就应到医院神经精神科就诊。对于睡行症发作的预防和安全防范,主要从精神、心理、药物及环境几方面去考虑。能加深睡眠的因素,如过度疲劳、熬夜、服催眠药、饮酒等,对睡行症有诱发作用,应当避免。

夜惊:

多发生在入睡后30分钟内,在睡眠中突然哭闹、坐起、惊恐、呼喊、求救、手足乱动,并伴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活动改变。持续1~2分钟后,继续入睡。醒后对发作没有任何记忆,与做梦无关。夜惊的发作十分突然,发作者往往从安睡中突然坐起,或躲到床的一角,双目直视,表情紧张惊恐,不安地发出野兽般的尖叫,或惊呼救命,或啼哭不止;有时可伴有睡行症症状,做些无目的的动作。此外,可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心率加快,心跳可达每分钟100~200次,呼吸急促,全身大汗淋漓,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其实,夜惊也如同睡行症一样,是一种睡眠障碍,它也发生于慢波睡眠的第三、第四期深睡阶段,与作梦无关系,夜惊发生于入睡后15~30钟。夜惊以3~5岁的小儿多见,但无需作特殊治疗,大多数几年或成年后自愈。起病晚于12岁发作频繁的儿童,自愈率较小;中年以后才首次发作者,则应怀疑大脑是否有肿瘤之类的器质性病变,这些患者都应到神经科作详细的检查和接受必要的治疗。

不安腿综合症:

发生在卧床入睡前。发生在下肢,多局限于膝至踝部。表现为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干扰和拖延了睡眠。平均发病年龄为29岁。病因不详,可能与遗传有关,另外,与糖尿病、贫血、肾功能衰竭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咖啡和妊娠可加重病情,镇静安眠药可加重症状。“不宁腿”是指不论坐位还是卧位,腓肠肌(小腿肚子)深部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感觉,因此可引起失阻或睡眠过多。这种下肢的不快感在活动时减轻,一安静下来又会再现。很多病人常常是“不宁腿”与前面刚提到的睡眠肌痉挛同时存在。“不宁腿”在临床上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主症是下肢产生极度不快感,如虫子钻入身体样感觉、蚂蚁爬行的感觉、或是一堆蛆虫乱拱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是发生在膝以下,其他部位如大腿、上肢等偶尔也有异常,但一般都很轻微。严重时令人改以忍受,如恶魔附体、足部难以运动,不快感严重时可转为疼痛。“不宁腿”多在安静时出现,运动时减轻;夜间加重,白天减轻。长时间坐位,如听课、旅行、看电影等,随时间延长症状变得越来越重。身体过累时也会加重。“不宁腿”发病年龄范围比较广,少者10岁以下,长者80岁以上。男女间无差别。关于“不宁腿”的病因和诱因,多数报道认为有遗传姓。此外妊娠、感染、维生素缺乏、贫血、叶酸缺乏、尿毒症、糖尿病警,均有可能诱发“不宁腿”。周期性肢体运动(夜间肌阵挛):是指睡眠中发生的规律的大拇指、踝背屈,伴有膝和髋关节屈曲运动。每次运动可持续0.5~5秒,间隔20~40秒,连续可以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发作多在前半夜,也可以整夜都有发生。多数发作不影响睡眠,大的发作可以引起觉醒。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睡眠磨牙和夜磨牙:

睡眠时有习惯性磨牙或清醒时有无意识地磨牙习惯称为磨牙症。夜磨牙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精神性、情绪性、牙源性、系统性、职业性、自发性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人体一种无目的地咀嚼运动。多发生在慢波睡眠阶段,可能和内环境的压力、精神紧张、牙齿咬合障碍等有关。

1、精神因素

口腔具有表示紧张情绪的功能,患者的惧怕、愤怒、敌对、抵触等情绪,尤其是焦虑者,若因某种原因无法表现出来,试图通过磨牙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忧郁感,这类病人牙接触时间长,而且次数频繁。这些精神因素可能是磨牙症病因的重要因素之一。2、牙合因素

神经紧张的个体中,任何牙合干扰均可能是磨牙症的触发因素;

磨牙症患者的牙合因素多为正中关系与正中牙合不符,以及侧方牙合时非工作。早接触;而且临床上的调牙合的方法也成功地治愈部分磨牙症。牙合因素是口腔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否为引起磨牙症尚有争议;换牙期咬颌关系错乱,造成咀爵肌运动紊乱,发生痉挛和收缩;3、中枢神经机制

目前有趋势认为磨牙与梦游、遗尿、恶梦一样是一种不自主的下意识动作,是睡眠中大脑部分唤醒的症状,与白天情绪有关的中枢源性的睡眠紊乱,由内部的或外部的,心理的或生理的睡眠干扰刺激所触发。4、全身其他因素

与寄生虫有关的肠胃功能紊乱,儿童营养缺乏,血糖血钙浓度,内分泌紊乱,变态反应等都可能成为磨牙症的发病因素。有些病例表现有遗传因素。另外尿酸增多症、甲亢、过敏、膀胱应激症等可能与磨牙症有关系。5、职业因素

汽车驾驶员、运动员,要求精确性较高的工作如钟表工,均有发生磨症的倾向。

夜尿症:

指年龄在5岁以后,睡眠中出现不随意排尿的现象。多发生在儿童患者,与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关,与心理因素及膀胱容量减少有关。

由于心理生理失眠的持续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失眠条件行为的形成有关。因此最恰如其分,也最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即通过对行为的矫治克服失眠。如果失眠主要与睡眠环境引起的条件反射性警醒有关,最好采用被称为“刺激控制疗法”的行为治疗,其目的是使睡眠环境与迅速入睡重新建立条件联系,其具体内容将在后面“失眠的治疗”中介绍。如果失眠伴有明显的焦虑事情或对“睡不好”恐惧的话,则最宜于采用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治疗。对于持久性心理生理失眠,长期服安眠药不但无效,还易引起药物依赖。但可以间断服用安眠药,其频度不超过每周1~2次,这样可以暂时性的获得一夜安眠,以减缓睡眠时间的不足。除此以外,注意睡眠卫生,定时就寝和起床,改善睡眠环境,不服用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饮料与药物等,对消除持久性心理生理失眠也有一定帮助。

失眠患者的体检

1.失眠的一般体检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许多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都可伴随失眠。因此,对于所有的失眠患者,都应做详细的体检,寻找原因,以免漏诊。

(1)详细了解病史。包括失眠的症状表现,严重程度,失眠的发生背景,失眠的间接、直接诱因,失眠的伴随症状,既往有无躯体疾患,有无用药史,有无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失眠时患者的主观体验和心情等情况,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做其他检查。

(2)根据了解的病史特点对患者进行重点系统的体格检查,明确内脏器官有无疾病;脑神经系统有无异常;有无精神障碍性疾病。

(3)通过了解病史及体格检查得出一个初步印象后,根据需要再进行相关检查。对于失眠症重点应用的是脑部疾病及功能状况的检查,其中包括:脑电图、头颅X光片、脑血管造影、脑超声波、脑血流图、同位素扫描、脑CT、磁共振等脑成像技术检查等。如发现有躯体疾病,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辅助检查或特殊检查,如血脂、血糖、体内药物(定性、定量)检测、脑脊液及异常代谢产物测定、肝功能、心电图等。必要时可做基础代谢率、内分泌测定等。

(4)由于失眠与不良个性,思虑过多,精神创伤等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为判明心理生理因素的作用,还须进行心理测验、人格测定、智能检测等,如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焦虑、抑郁量表测评,以协助诊断。具体做上述哪种检查,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2.失眠的特殊体检主要是靠睡眠脑电图或多导睡眠图进行的,它可以了解失眠患者睡眠的确切情况,有的还可推断并发现失眠的原因,帮助慢性失眠患者区分清楚睡眠与清醒的界限。但其设备昂贵,操作费时,我国尚未普及,而且还不能由其他检查技术完全取代。

(1)睡眠脑电图和多导睡眠图:这是至今惟一可以全面地、客观地和量化地反映和诊断失眠的可靠手段,可对失眠进行质和量的分析和评估,还有助于某些失眠的病因诊断,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检查。

?(2)肢体活动电图:可用以追踪有节律性的昼夜活动和休息周期及其特点,从而判断觉醒和睡眠这两种不同状态。缺点是敏感性和准确性较差,误差较大,且无法用以区分睡眠的各个阶段,因而无法与睡眠脑电图或多导睡眠图相比。因此,它在失眠中的主要用途是:①作为失眠的一项补充性的客观诊断依据。②作为进行睡眠脑电图或多导睡眠图检查前的一种初步筛选手段。

?(3)此外,还有唤醒标记仪、夜帽、微动敏感床垫等检查手段可选择应用。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