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楚:我与孙犁小说的文学情缘

 芸斋窗下 2018-07-26

我与孙犁小说的文学情缘

张楚

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文章,是我小学三年级在《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里。那篇写白菜花的文章,朴素流畅,我竟然也能读懂。记得当时还有些疑问,白菜花有什么好养的?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觉得白菜花好看过。我奶奶在窗台上也养了一盆,没用的白菜疙瘩扔在一个大瓷碗里,泡上点水,不久就羞怯地顶着淡黄色的花朵,不香,也不绚烂。开上些时日,也就谢了,谢了也不会有人觉得遗憾,仿佛它们从来就没有盛开过一般。当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翻看老叔的课本。他那时已经上大学了。我又看到了署名“孙犁”的文章,写抗战时期在一个村子里,有个梳辫子的姑娘给我做了双鞋子。那篇文章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可是里面那种清洁、素朴、甚至是有点凛冽的气息,却让当时的我特别难忘。再次遇到孙犁先生,我已经是个县城里的高中生,学那篇著名的《荷花淀》的文章,我才在老师的介绍下知道了他是个多么重要的文学人物。我记得老师还让我们分段朗读了那篇小说。我恰巧是读的前几段。很多年后我还记得朗读时的感受,那么安静,那么素雅,你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一篇抗日题材的小说。我记得当时还把里面的景物描写抄录在笔记本里——这些文字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也有这样的河流,这样的芦苇,这样在月光下编织席子的女人们。从那时起,我便感觉这是位能让我亲近、能让我理解的作家。他不像鲁迅先生那么沉郁,不像郁达夫那么浓烈,不像赵树理那么有泥土的腥味,也不像张爱玲那么华丽机巧。他总是那么淡然,即便写的是热烈的战争与革命,写的是残酷的人性与反抗。

展开剩余52%

等上了大学,又断断续续读了他很多文章。对孙犁先生的认识,便又深了一层。我发现,他的小说有种超越时代的特质,这特质让他的文字明显区别于当时的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在那个年代,革命文学作品追求的是粗犷、热血,豪情,而孙犁的小说总是那么细腻、干净。他的小说里少有正面的战争场面,他平心静气地写着他看到的以及感动他的——即便是感动,也是梳理过后、或者说过滤之后的感动,不夸张变形,甚至是情感内核有些下意识的紧缩。他写的是战争的阴影,战争的破坏性之内的人心、以及浅淡的隐藏起来的欲望。在他的书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粹情感,这种情感甚至让我们重新认识战争中的日常生活。

孙犁先生的文本催生出“荷花淀派”。作为一名河北作家,我深知这一流派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如今所处的时代和孙犁先生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但是我相信,人的属性、本性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载体和形式。我生活的县城,那些不安分的、躁动的灵魂,虽然跟孙犁先生笔下的人物的精神状态迥异,生存状态有天壤之别,但他们都是真实的、客观的存在,都是燕赵儿女的某种精神特质的延续和扬弃。如何向孙犁先生学习,写出他们身上新的特质和精神状态,挖掘他们灵魂深处的甜蜜与忧伤,可能是我以后创作中需要格外重视的问题。

原文发于《长城文论丛刊》2017年第2期

目 录

【艺术家】

【文 + 论】

张楚,河北唐山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大红鹰文学奖”。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等。作品《良宵》荣获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6年,作品《野象小姐》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