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河东者得中原:围绕节度使问题的中原皇帝更迭

 零壹贰012 2018-07-26

文|原廓、郑逸钒

得河东者得中原:围绕节度使问题的中原皇帝更迭

后晋高祖石敬瑭像

残唐五代时,河东节度使辖地包括太原府及其周边军州,是当时最为兵强马壮的藩镇。因此,在时局动荡时,河东节度使的向背,往往会影响位于开封的中央政权稳定。中央和河东地方的角力,贯穿整个五代时期。而在五代乱世里有这样一个现象,谁得到了河东沙陀军事集团的支持,谁就能成为中原的霸主,甚至新的皇帝。除李存勖之外的其他河东节度使,比如孟知祥(建立后蜀)、李从厚(即后唐皇帝位)、石敬瑭(建立后晋)、石重贵(继后晋皇帝位)、刘知远(建立后汉)、刘崇(即刘旻,建立北汉),往往也会成为五代时期的新皇帝。这也使得五代乱世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被称为“沙陀三朝”。

同石敬瑭一样,刘知远也是沙陀族平民的后裔。在石敬瑭兴晋灭唐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刘知远深为石敬瑭所倚重,“加检校司空,充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权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寻改陕州节度使,充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后石敬瑭怒其倨傲,外调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免除其禁军统帅一职。刘知远遂与后晋朝廷离心并渐生谋反之意。他趁出镇太原之机,竭力积蓄力量,后又“杀吐浑白承福等族,取其赀钜万,良马数千”。后辽兵南下,他聚保河东,利用其地“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士多战马”的有利条件,召集败于契丹的后晋将士为其所用。

开运四年(947),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不久,刘知远以其弟刘崇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自己则亲率大军南下。各地藩镇或者驱逐契丹军将,或者表示拥护刘知远。六月,刘知远进入洛阳,“两京文武百僚自新安相次奉迎”。

次年,刘知远病死,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之后,地方叛乱则接踵而至,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永兴军将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先后举兵,然而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外部藩镇叛乱虽被平定,但朝廷内部纷争却愈演愈烈。

《新五代史》记载,“隐帝(刘承祐)少,政在权臣”,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独断专行,进一步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早已存在的尖锐矛盾。

此时,河东判官郑珙见状后劝导河东节度使刘崇趁机割据河东,他认为:“汉政将乱矣!晋阳兵雄天下,而地形险固,十州征赋足以自给。公为宗室,不以此时为计,后必为人所制。”刘崇遂接受其建议,“乃罢上供赋,收豪杰,籍丁民以益兵”。

得河东者得中原:围绕节度使问题的中原皇帝更迭

乾祐三年(950),刘承祐逼反大将郭威(其全家都被屠杀,“婴孺无免者”),并被乱兵所杀。郭威于第二年,代汉自立,开创了后周王朝。后周建立后,刘崇遂割据河东,称帝于太原,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

刘崇称帝后,遣使契丹与其约为父子之国(契丹父、北汉子),共同攻击后周。由于此时的后周在军事上还不能同契丹、北汉联军对抗,郭威遂坚守城池。

后周显德元年(954),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刘崇趁后周“主少国疑”之际,再次勾结契丹兵南下侵扰,世宗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军,史载,北汉军“僵尸弃甲,填满山谷。初夜,官军至高平,降贼军数千人,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凭此一战,柴荣才算是站稳了脚跟。

可见,河东一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和影响着整个中原地区的政局走向,但在和汴梁政权的拉锯之中,整个河东的力量也在不断被削弱。河东从能够单独左右中原帝位的更迭,到之后要靠给契丹人当儿皇帝,才能影响中原的政局,最后靠着契丹人的支持才能苟延残喘。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终于平定了北汉,就此终结了“河东现象”,但为了防备河东镇的东山再起,赵光义毁了太原城的防御体系,结果在北宋的北方边防线上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使得北宋之后面对辽国的进攻一直处于战略上的被动与劣势。而这可能是河东现象对中国历史的最后影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