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寒:醉卧沙场君莫笑

 老鄧子 2018-07-27


古往今来,有多少热血男儿战死沙场?“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每年这个时节,我就会想起那些描绘军人生活的诗词,开阔、雄浑、悲壮,视角独特,一唱三叹,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喟唏嘘,成为诗词长河中一道旖旎的风景。


王翰的《凉州词》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的开篇别有意味,像是面对一个辽阔的舞台,“唰”的一声拉开帷幕,呈现在眼前的是鲜红的葡萄酒、闪光的夜光杯、马背上弹奏的汉子,耳边传来急促的琵琶声。这样一幅带着边塞色彩的画面,把人引向一个热烈而又紧张的塞外古战场。琵琶声声催,将士们都准备一醉方休,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守土戍边,保家卫国,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后两句转入言情,就像纵马一跃,上升到雄浑开阔的境界。
边地的山水、现场的气氛、将士的情怀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古往今来,有多少热血男儿战死沙场?“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但全诗传达的不是黯淡、颓废,是将士们忠勇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选取的是另一个角度:“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截取的是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从“换新声”到“旧别情”再到“听不尽”,末尾以景结情,秋月高照,古老的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背井离乡的孤独、思归的情感都融入这漠漠无边的月色之中,到最后化作一湖明净的秋水。在情感上,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贯通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柳中庸的《征人怨》写的是另一方面:“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军人的生活怎样?不是在黑河,就是在玉门关,一手拿着马鞭,一手握着刀环。又是暮春时节,在白雪飘飞里回到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机械,单调,重复,全诗围绕一个“怨”字展开,却又不着一个“怨”字。这首诗写于大历年间,当时西北边境烽烟四起。字里行间,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热爱。

  辛弃疾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脍炙人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简洁的笔墨,描绘了秋天沙场上点兵的盛大场面,鼓声如雷,马蹄如雨,旌旗猎猎,万头攒动。在辛弃疾的眼里,大地就是沙场,人生就是沙场,气势磅礴的背后,折射的是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宏大理想。可惜英雄迟暮,壮志未酬,只能在一张宣纸上无奈地追忆。生不逢时奈何天?揽镜自照,白发苍苍,形影相怜,连醉卧沙场也已经可望而不可即了。收笔一叹,悲怆千古。



本文刊于《长沙晚报》综合文艺版

文/晓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