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安东老王 2018-07-27

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

太原·太山龙泉寺唐塔遗址


 

年代:唐武周至睿宗时期唐(约700年前後)形制特点:六角楼阁式砖塔;现状:遗址、地宫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安东老王编,图为 太原太山龙泉寺山门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晋源区晋源镇)西二公里的风峪沟太山之上,山脚下有五代后唐名将李存孝的墓葬。
  据旧方志所载,龙泉寺原为道教昊天祠,后改为佛寺,始建于710年(唐景云元年),毁于金元战火,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重建时改为佛寺,并将附近的观音、童子等5寺并入。
  太山龙泉寺坐北朝南,殿阁楼台依山势而建,高低参差,层层铺开。山门之外是一大片平地,窑洞式的乐楼台基至今尚存。山门为悬山顶,额曰“山林古刹”,门檐之下的椽柱头上还保留着道家“八卦”痕迹。左右两翼钟、鼓楼为砖木结构,钟楼上的铁钟系1745年(清乾隆十年)补铸,至今完好无损。进入山门便是前院,迎面二层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底层砖砌窑洞,供奉观世音菩萨;上层砖木结构殿堂,原奉佛祖释迦牟尼,殿顶的天棚上悬塑彩绘着二龙戏珠,二龙昂首欲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院中遍植牡丹、芍药、月季等花卉,4隅有4株唐代古槐,逢春夏花开时节,满院清香沁人心脾。前院东北隅古树一旁,有一通高5米、宽1米的大石碑,为711年(唐景云二年)所立,字迹泯灭,已不能辨识,但碑额上雕镌螭首仍存,尚能看出唐代风格。

  2008年5月8日,龙泉古寺发现唐代古塔遗址,其在龙泉寺大殿向东约100米的山前坡地之上。发掘清理表明,这处建筑遗存是一座佛塔的基址,塔基上部已经完全损毁了,只残留下长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有一座地宫,由过道,石门和地宫组成,石门两侧各有一尊威武的浮雕力士像。打开地宫后,除了精美的壁画,考古人员还在地宫内发现一座石函,石函表面刻有大量文字、花纹。
  石函表面铭文有“安息大都护”、“田杨名”字样。此人在《旧唐书》、《新唐书》上都有记载,是武后朝的安西都护,政绩卓著。原来,石函上的铭文记录的是供养人的姓名,这些善男信女中就有安息大都护田杨名的妻子。
  经专家考证,石函是盛唐时期文物,此塔基当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时期,约公元700年前后,出土石函等遗物的建筑当为塔基地宫。地宫为沙石筑砌而成,平面呈六角形。专家说这种六角形的地宫流行于宋代,唐代非常罕见,是研究地宫制的一处重要资料。”
  石函出土后,考古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石函。一件精巧的金棺躺倒在石函的一侧,历经近千年,仍光泽如新。据专家考证,其散落的木片应为石函内损坏的木椁,木椁内是鎏金铜棺。鎏金铜棺造型精美,是目前经过科学发掘较早的塔基地宫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研价值。据专家介绍,根据唐代佛教文化推测,太山龙泉寺出土的金棺内,至少还应有一个宝瓶,可能装有佛舍利。
 


唐塔地宫及出土文物资料图片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唐佛塔遗址出土文物展览:2008年5月8日,龙泉寺发现佛塔塔基,出土了石、木、铜、银、金五重棺椁,棺内供奉佛祖舍利。图为铜椁。下方佛足,两边饰青龙、白虎,棺盖饰铺首衔环。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银椁。佛足,四面镶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上盖有铺首衔环。周身镶嵌宝石、珍珠。


山西太原太山龙泉寺塔(唐·已毁)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石函,上刻供养人姓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