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类馆藏文房玉器欣赏(14类文房,资料极多)

 老船长369 2018-07-27

        文房用具是中国人在书房中必备的实用器具 然而从社会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来看 转筒的文房用具包括笔墨纸砚和一些辅佐器具 不仅是古代文人独具特色的为了表达中国的书法绘画特殊韵味和效果的实用器具 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 其文化意义也更加深厚 尤其是当中国人长期以来所钟爱的宝物玉器进入书房后 这些器具便成为中国文人理想和感情的寄托或是表述 同时也成为文人 士大夫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书法、绘画工具,有何悠久的历史。虽然至今我们还没有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毛笔,但从大量的彩陶器物上所绘的几何纹、动植物图案中,仍可找到古人使用毛笔的痕迹。至战国、两汉、出土的珠简、漆器上的回话图案明显都是用毛笔来完成的。尤其是人们不仅对笔头的制作要求极高,而且对笔杆的材料也日益讲究起来。然而,由于早期的笔杆大多是木、竹、骨质,难以保存,所以比较完整的古笔传世较少,尤其是明代玉质笔杆,可谓是珍稀之宝了。

 

 

据载,玉笔杆似出现于宋代。宋人李玄彦《砚谱》记“许汉阳笔似白玉为管,砚碧玉,以玻璃为匣”。但目前所见玉笔杆,多为明清之物。一般由笔杆和笔帽两部分组成。有的光素,有的雕云龙、蟠璃、花卉等。玉笔器物虽小,但材料昂贵,工艺精良,是文房毛笔中的佼佼者。它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更加赏心悦目。


玉云龙纹笔杆

通长21、笔帽径1.8厘米

青玉质,色灰白,夹有少许沁斑。笔杆顶端平,通体单阴线刻一条飞龙,龙身有鳞,四爪,张口露齿,阴刻双目,长发后飘,火焰尾。笔帽镂空六角形花纹,两端阴刻细回纹。出土时残存已霉变的笔头。墓主黑舍里氏,年仅七岁,是康熙皇帝的辅臣索尼的孙女。


玉圆柱形笔杆

长25.3、杆径1.4、最大径4.4厘米

玉质青色,莹润。笔杆似一枝花蕾,顶端呈圆球形,中间为圆柱状,长柄下端被做成花瓣状,中有圆润,用以套装笔毛,做工精细,通体磨光透亮。


玉提笔

通常27.5厘米

笔杆为圆杆形,白玉质。底部套装碧玉筒,前面套装碧玉套,内装白笔毫。



二,砚亦称为研,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发展演变而来的。汉以后,砚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并体现了多种形式,如魏晋的三足砚、唐代的箕形砚、宋代的抄手砚等。其选用的材料除常见的石、陶、瓷外,尚有玉石、金属、漆木、料器等。玉砚是砚中键盘,它具有石砚的全部优点:不吸墨,墨在砚上不易变干变稠;发墨快;出墨细;书写厚容易出现墨的光泽;不损坏笔毫。玉砚的制作需要极高的技术,表现为对砚堂的处理。玉硬度高,不易加工,砚堂粗细不在于玉质本身(石砚主要取决于石质),而在于加工玉砚的方法。一次定型后,使用中不易发生变化,如砚堂如锉,发墨粗且易伤笔毫。使用珍贵玉料制作的砚,实际上研磨效果并不佳或不能研磨着,主要侧重于赏玩,实用价值不高。


青釉三足砚

东晋

口径11.8、底径12、高3.3厘米

砚子母口,平底,砚面无釉,中间微凸,下承以三马蹄形足。砚心有一周红色支烧痕,外部满施青釉,釉色光亮。


澄泥仿汉石渠阁瓦砚

清·乾隆

长9、宽5厘米

澄泥砚,仿汉瓦形状。砚首上侧面有隶书铭“仿汉石渠阁瓦砚”。圆形砚堂,上方刻乾隆皇帝御书隶书铭文“其制维何致之石渠,其用维何承以方诸,研其滴露润有余,文津阁鉴四库书”,下钤篆书一方“朗润”。砚色为澄泥砚中最上者鳝鱼黄色,高贵华美,是澄泥砚中的上品。砚盒盖上嵌白玉寿桃一对,细腻坚实,形色俱佳,具有典型的清代宫廷做工风格。

 

玉砚最早的出土资料,当是1970年山东邹县九龙山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一件青玉砚,长16.2、宽9.2、高4.2厘米。砚首尾弧形并有一椭圆状砚池,木雕贴金的砚座将玉砚烘托得更加晶莹润泽。清代,玉砚数量增加,且制作规整,寓意高雅,流行在砚上作铭、题诗、雕刻花纹。虽然不可实用,但题材广泛,造型别致,已成为当时赠友、会友的高档礼品。如首都博物馆馆藏青玉梅花纹砚,宽5.7、高1.3厘米,玉质青色,砚体、水池、墨池均呈椭圆形,浮雕一枝梅花环拥水池,可以想见清水注入后,如一轮明月与梅花相互映衬,便有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该玉砚配有紫檀砚盒,盒盖上嵌有夔龙纹玉嵌饰,古朴、端庄。(如下)

文人崇尚的“凤”字砚是唐、五代时流行的砚式,形如“凤”字,或曰形如钟。但上端是平的,以端石、歙石所制为贵,唐代是否有玉制砚,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故宫博物院收藏清宫遗物中有玉制仿唐“凤”字砚,青玉质,长13.3、宽9.5、高2厘米,砚形如“凤”字,上部有一砚池,砚池近似长方形,砚面边棱突起,并有凹槽,砚堂很浅,近似椭圆且细腻,砚形古朴,砚的边缘有凸起的装饰线,砚表面进行了人工做旧,有黄褐色的烧古颜色。嘉庆帝衣长喜爱,砚底有槽形抄手,内科撰书“嘉庆御赏”四字,端庄古朴,优雅大方,即可实用,又有很高的陈设价值。



 碧玉随形砚

长17、宽10.5、高4.2厘米

碧玉质,色深绿中夹有浅色斑纹。玉匠巧用玉料依材而作,不雕纹饰,仅其边栏,砚面略凹,砚侧有一深凹为砚池,相邻一侧有“莲叶”两字。玉砚光滑细腻,配有清代紫檀雕荷叶纹木座。


墨玉螭云纹砚

长15.5、銙14、厚1.9厘米

墨玉、长方形砚,近似正方形,正中开圆形砚堂,外沿一周深凹砚池,四角阴刻螭云纹,四边阴刻边框,背面光素,器形简洁、明快。


白玉桃鹤纹砚

清·嘉庆

玉盒:长11.3、宽8.8厘米

砚:长9.4、宽7.1厘米

砚为白玉籽料雕琢而成,边缘略带皮。器略为椭圆形,月牙形砚池。正面边缘一端浅浮雕卷云纹,砚背阴刻“嘉庆御赏”篆书款。盒为碧玉,盒盖上嵌一镂空连珠纹玉饰,玉饰中央减地高浮雕翔云飞鹤和四肢寿桃,为明代典型纹饰和器形。清宫中常有将前朝遗留之物镶嵌或中心利用于新器物上的现象,此砚盒当也为此。


玉“凤”形砚

清·嘉庆

长13.3、宽9.5、高2厘米

青玉,浸染旧玉颜色。形如“凤”字,砚面边棱凸起,并有凹槽,砚堂极浅,近似椭圆,砚池近似长方形,砚底有槽型抄手,内刻篆书“嘉庆御赏”四字。这件玉砚仿唐“凤”字砚形,并有人工做旧痕迹,端庄古朴,优雅大方。


青玉荷叶形砚

长11.2、宽9.3厘米

玉质青色。该砚放于木质盒内,大体呈不规则荷叶状,荷叶翻卷,正面微凹,砚池有朱砂痕迹,背面(底部)雕荷叶纹理。


黄玉玉兔朝元纹圆形砚(正、背面)

清·乾隆

直径7、厚2.2厘米

黄玉,呈豌豆黄色,质地光润。一面雕有圆月当空,下有一只小图回首望月,阳线边刻。另一面为砚池,周围阴刻御题诗一首。


翡翠花蝶纹双层砚

长11.4、宽7.4、高2.7厘米

翡翠质。连砚盖共三层。砚池为三圆形,四角雕几何云纹。砚盖翠绿,有咎,四周以阴刻回纹为边,中间浅浮雕兰花、蝴蝶等。



三,笔筒是存放毛笔的器具,有方、圆、多棱等形,漆面多浮雕人物、山水、花草、树木等。明代瓷质及竹、木笔筒已经非常盛行,玉笔筒也时有发现。尤其是清乾隆时期的玉质笔筒作品,画面清晰醒目,浮雕图纹,无论高低凹凸,均碾磨得圆润细致。还有一种是仿竹意境,山水层次较多,画面起伏较大,具有一种景物深远的感觉。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正、背面)

直径13.5、高15.4厘米

圆柱形,筒身乌中带红,竹质细腻,筒底外凹内凸,筒身采用高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心镌刻出七位汉人贤士隐遁山林、于密竹深处之间悠然自得、恣意放情的情景。



仿竹釉竹节形笔筒

清·乾隆

口径6.6、底径6.8、高8.6厘米

其形制仿竹节而成,瓷质,器身外施黄釉,再用赭色纤维之笔绘出一圈圈竹斑纹理。四层竹节以点纹来表现,笔筒两侧各贴塑一竹芽,造型精巧逼真,器内、圈足内均施湖水绿釉,底落“乾隆年制”青花印款。此器是乾隆时期颇为流行的一种小文玩摆设。



碧玉云瀑飞棂图笔筒

清·乾隆

碧玉质。筒身减地浮雕三层纹饰,有流云飞瀑,有松椿灵芝,有枫叶麋鹿,有庭院深深。上方题款“云瀑飞棂”,整体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器物口沿上楷书乾隆御题诗:“俗工弃业知博古,笔室琢成飞瀑图。棂望设如吟七字,定为太白咏香炉。”后有“乾隆乙卯夏御题”及“比德”白文方框印。乙卯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可见此为乾隆晚期作品。



碧玉山水人物纹笔筒

口径14.5、底径13.9、高15.4厘米

碧玉质地,玉质匀净,颜色墨绿。笔筒为海棠式方形,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技法在筒身四面琢刻出山水人物等景观,图案层次分明,呈现画境般的立体效果。



青玉岁寒三友图笔筒

清·乾隆

最长12、最宽7、高12厘米

玉质为和田青玉籽料,随形而做。笔筒扁圆形,以浮雕和高浮雕琢刻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梅花瓣借玉皮色巧雕。另一面刻泥金字,为《御制三友图》五言诗:“苍松耐寒岁,玉梅门白雪。翠竹舞朔风,三友殊清洁。龙鳞振疎林,冷艳芬逾烈。琅轩色不衰,觱发天涛裂。业堂素璧张,献瑞家坪节。”后有“臣延隆敬书”款。



玉高士图笔筒

直径5.6、高8.5厘米

玉质白色,润白中微闪青色。圆筒形,外壁浮雕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一高士扶杖携童行走其间,高士慈眉善目,小童憨态可掬,申请自然生动。平底下有三个山字形小足。



玉梅花纹笔筒

口6.5*5.2、底4.8*4.1

玉质青白色,有褐黄斑,细腻温润,树桩形,中空,口大底小,外壁有根结,一侧雕有一株梅花为柄。

 


白玉松下老人图笔筒

清·乾隆

口径4.2、高7.5厘米

白玉质,温润,有少许石髓。一棵虬松依山石而立,一老翁扶山石缓行于树下,一童子肃立其后,松下老人为雕刻作品中常用的传统图案,寓意长寿如松,安享颐年。



黄玉竹梅纹笔筒

清·乾隆

口径4.4、高8.8厘米

黄玉质,问润细腻,口部有黄。此笔筒依玉形而做,一枝梅花倒垂而开,一竿青竹随风而舞,动静兼备。



四,笔架是架笔的器具,随毛笔而产生,又名笔枕、笔床、笔格等。目前所见最早的笔架是浙江衢州宋代墓出土的山峰状水晶架和青玉山形笔架,至明清时期山形笔架仍在流行,但更多的则是器形复杂、装饰华丽的造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玉桥形笔架,整体为拱桥性,桥下有木桩,桥上有骑牛者、骑马者及挑担的行人。桥洞中有渔舟穿行,桥畔有树丛、灌木,构思巧妙,玲珑剔透。至于那些常见的婴戏笔架、花卉比较等,都不失为明清时期玉文具的佳作。


白玉桥形笔架

长18.5、宽5.5、高8.5厘米

玉质洁白稳如。造型以梯形木桥为支架,并刻画出木板及木桩。松椿围绕着木桥,桥上行人往来:一人背包袱上桥,桥面上两带冠帽者骑驴而行,一人则坐于桥上小憩,另有一挑担人正屈膝躬身上桥。桥下以八根木桩支撑,木桩边有一小蓬船,一童子坐船头,手扶大鱼漏,一老者在船尾扶橹。整器集圆雕、镂雕、高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于一身,以人物、松椿等凸榫来架笔,设计巧妙,别具一格。同时此器充满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生活气息,造型生动活泼,逼真,与格式严谨的宫廷玉器风格有所不同,为清代玉雕中的精品之作。


青玉双鹿山石纹笔架

长24.5、高5.5厘米

情欲之,微泛姜黄色。立体透雕山峰形。正中大鹿口衔灵芝,呈跪卧状。两端各有一只鹦鹉,其中一只和一只小鹿相对。山石之间透雕数个圆孔,既展示了山石的堆叠,又可置笔。


青玉鹤鹿纹笔架

长14.6、高4厘米

玉质青色。鹿作跪卧状,短角,三角眼,尾下垂饰以短阴刻线。鹤双翅收于两侧卧与山石上,回首衔一枝带花叶和果实的桃枝。灵芝、仙鹤、山石、桃在中国古代文史中都含有长寿之意。鹤鹿出现在同一画面上寓意鹤鹿同春。


玉锦鸡山形笔架

长17.1、宽8.2厘米

白玉质,沁色较重,光润。雕法古拙、大胆,利用沁色自然成“太湖石”形,在一个洞涵内调有一只仰首的锦鸡。刻法精细,是明代玉雕佳作。


玉骆驼形笔架

长5.6、宽1.5、高3.9厘米

玉质青白色,带黄褐色咎斑,骆驼为卧姿,头微昂,双目前视,圆圈眼,口紧闭,两驼峰耸起,驼峰处浅刻写实皮发,腹下四肢蜷卧,蹄足分明。器身以牵引线表示细毛,打磨光润,显得古朴浑厚。从造型来看,应为文房用具中笔架。


白玉事事如意笔架

清·康熙

长19.8、宽5.3厘米

白玉质,润白色微闪青色,局部有橘黄皮色。中间雕绽放的玉兰一朵,左雕如意,右雕两柿子,形态逼真、大方,象征着“事事如意”的美意。

玉三阳开泰笔架

长12.8、宽7、高6.5厘米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为一带皮籽料雕琢而成。圆雕三羊,一大二小,大羊两角打卷,回首俯卧,四肢卷曲与腹下。两只小羊呈半卧状,两前肢踏地,一羊角及一羊耳残缺,回首看着大羊,似在交流。“羊”与“阳”谐音,三羊一起抑郁“三阳开泰”。此物即可为笔架,也可做摆设,为文玩鉴赏之器。


青玉山形笔架

长9.8、宽4、最高6.1厘米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圆雕三座山峰,山峰中有8只动物出没,如猴、熊、虎等。还有各种怪兽。山峰形饰比较设计中常用的造型,此器在山峰中雕刻众多动物,平添了些许生机意趣。


玉双鹅笔架

长20.3、宽5.8、高9.8厘米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圆雕一大一小双鹅,回首对望,大鹅口衔竹枝竹叶,小鹅口衔灵芝,后背还浮雕寿桃。整器体型较大,以竹枝竹叶围绕为底托。“鹅”与“我”谐音,鹅口衔灵芝如意。寓含“我如意”之意,加之竹、桃,更有平安长寿的祈愿。此器既可用做笔架、亦可案头陈设欣赏,一器多用。

 


白玉卧鹿山形笔架

清·乾隆

长8.6、高5.8厘米

白玉质,洁白莹润无暇,光亮度极好,雕琢简洁、大方,山中雕有楼阁,梧桐树下有只小鹿。层次分明,生动自然。


玉五子登科笔架

长12.5、高4.6厘米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圆雕五个童子,寓意“五子登科”。五童或站或坐,或卧或爬,手持各类器物。一童子俯卧,手旁卧一蟾蜍;一童手持石榴花枝并将手搭在另一小童肩上;一童坐姿,手握菊花花枝;还有一童头戴包巾,手持拨浪鼓,笑嘻嘻的前伏身子;最边一童跪伏,手持莲花。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为笔架中的精品。佩以镂雕竹节、葵花等纹饰木座,精巧细致。


五,笔掭又名笔觇,是古代文人用毛笔写字、作画过程中用来试墨之浓淡,或是理顺笔毫、调整笔锋的一种用具。最初,立春笔毫可能是用嘴,如《庄子田子方》中曾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在外者半”。厚学者指出,当时之所以舔笔和墨,其一,笔可能诞生不久,并没有后世那样精致,毛笔易散;其二,早期的墨是用水和的天然墨,也可能由于含胶较少,不能使毛笔尖圆如意,遂有舔笔之习。这种情形到了汉代还可以看到,比如赵壹《非草书》就记载道:“领袖如皂,唇齿长黑。”这实乃用嘴舔笔以补救笔、墨之不足而使然。大约在宋代开始出现了瓷质荷叶形笔掭,然后在明代才开始出现“笔掭”一词。《长物志》卷七曾载:“笔觇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玛瑙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由此可见,但是的笔觇是小浅碟,片叶造型,材质有陶瓷、水晶、琉璃与玉石等。到了清代,笔觇除了功能没有什么变化外,其造型日益精巧,材料日益优良,不仅可实用,而且还称为文人夸耀和赏玩的文房用具。


玉荷叶形笔掭

长8.4、宽6.5、高2.5厘米

玉质背面带有褐色玉皮。依玉料随形巧雕呈荷叶,正面平滑可做掭笔之用。刀法简洁流畅。造型别致,彰显文人雅趣。


白玉荷叶形笔掭

长9、宽7.2厘米

玉质洁白温润。镂空透雕相连的两只荷叶和两片慈姑叶,其枝茎相互缠绕用作底托,荷叶折边处有双阴线刻饰的叶脉,单反面器底不在琢磨纹饰,尽显玉质之美。此器玉质、工艺均十分精美,是玉制笔掭中的佼佼者。

青玉荷叶形笔掭

长7.3、宽6.9、厚1.1厘米

玉色青白,温润有絮斑。

器以肥大的叶片为形,内凹,叶面上用阴线刻划出叶脉,叶边饰有花朵、花蕾,并以透雕的手法琢出也的枝梗作为器柄。背面用去地手法琢出凸起的清晰叶脉,叶尖残。

青玉荷叶形笔掭

径6.2-6.5厘米

情欲之,整体为荷叶形,正面做掭笔只用,周围饰以荷叶及莲蓬。背面琢刻出荷叶的经脉,中间有一只莲蓬贯穿于荷叶之上。做工精巧,既实用又具观赏性。



六,笔洗是文房中的贮水、洗笔之器,然以玉为之,则又兼具把玩、欣赏之意,更显高贵。一般来讲,明代笔洗较为简单粗糙,多见镂空雕刻装饰。清代笔洗不仅造型新颖别致,而且式样繁多,有葫芦洗、荷叶洗、羊首洗、花耳洗、瓜形洗、桃形洗、方胜形洗、海棠形洗等。碾磨细润,工艺精湛,是清代中晚期数量较多的一种玉文房器具。不过,有的可能用于洗涮毛笔,有的似纯属陈设赏玩品。此时笔洗的雕琢内容,大多取材于田园自然景色、花卉动物等。或许这种将大自然的情趣纳入文人书房,正与文人追求闲逸的心愿相吻合,所以,明清时期笔洗佳作的数量相当可观。

玉蟠螭柄花纹洗

口径13.2、高5.2厘米

玉曾经火烧,已多呈黑色及白色。器体呈八瓣葵花形,内壁光素,器外一侧出月牙形平耳,耳下一螭龙卷身成环并拖长尾于器底成花形足。底外侧有四字阴刻篆书款“乾隆年制”(显系后刻)。耳上高浮雕两螭龙相望,旁边环以云纹。此器造型设计十分别致,虽径火烧,依然能看出用工之精湛,设计之匠心独运。

白玉玉兰花形洗

长17.8、宽12.5厘米

白玉质,有赭黄沁。整体造型为一支盛开的玉兰花,以玉兰花为洗心,以虬枝为洗柄,以含苞待放的玉兰装饰四周,布局巧妙,刀法古朴、自然,这种周身透雕花卉的玉洗造型,在明代十分流行,具有玲珑剔透、奇巧雅致的特殊韵味。

青玉福寿花形洗

口径18、高5.1厘米

青玉质,有黄色浸蚀咎纹。形似大碗,花瓣形口,圈形足。外壁下部细琢海水纹,浪花涌动,上部为舒展的花瓣。口沿下两侧浮雕云蝠及宝相花,云蝠口衔花蕊。洗内壁琢三层纹饰,以同乡旋转的海水纹簇拥在一起,中心以浮雕的团寿,寓意福寿绵延。

白玉葫芦形洗

最长8、最宽4.2、高1.9厘米

玉质洁白温润。圆雕剖开的半个葫芦,大小葫芦膛中空,可做笔洗(或水丞),内部有孔通透,中间浅浮雕一“寿”字。葫芦四周镂空透雕灵芝如意,并以相互缠绕的枝梗作托。整器小巧可爱,可玩可赏。

玉梅花纹洗

长11、宽8.5、口径6、高3.8厘米

玉质白色。体矮圆,口沿内敛,一侧有流。内底微鼓,中心有以三条阴刻弧线构成的三角纹,周围以偏斜刀碾琢四个花瓣。口周围有梅花刘多,花瓣舒展,其中心有网状花蕊,含苞待放的花瓣卷曲自如。花枝镂空雕琢,沿洗身由底向上延伸,既装饰的器身,又起到了座和柄的作用。这件玉洗以梅花为题材,构思巧妙,整体布局合理,花枝搭配和谐,为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完美结合。

玉“宣和”莲瓣形洗

长10.5、宽6.1厘米

白玉质,润白细腻,有黄色咎纹。莲瓣形器身,荷叶式底足。做工精细考究,线条柔和流畅,抛光甚好。足底阴刻“宣和”二字篆书款。

玉人物莲瓣纹洗

长15.8、宽7.6、高4.5厘米

玉质白色,有糖色。整器为莲瓣形为洗。莲花柄束为一把,蜿蜒勾转为洗把及底足。洗中坐一书生,正展书观看。洗外浮雕荷花、荷叶、慈姑叶、水草等。整器造型新颖别致,人物、花卉栩栩如生。

碧玉翔凤衔桃纹洗

长11.3、宽17.7厘米

玉质碧绿色,晶莹柔润。圆雕兼浮雕翩然翔凤,口衔折枝仙桃,由凤头及其尾翼自然围城近椭圆形洗池,洗底部雕刻舒展的羽翼和凤尾。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构思精巧。

玉花形洗

口径6-9、高6厘米

玉质青灰色,局部有褐色沁。洗呈花形,外有镂雕的花叶、茎,以镂雕的枝蔓做洗柄,整体造型设计巧妙。

青玉莲花形洗

长19.8、宽1.1、高6.8厘米

玉质青色,局部有黄褐色沁斑。洗作花叶形,左侧雕一菊花形砚滴,小口,腹外琢一盛开的菊花,盖为绽放的花蕾。右侧为莲花洗,四瓣形花口,浅腹,底中央圆形凸起花蕊。菊叶与茎叶缠绕伸展至器底,以为洗足。构思独特,造型别致。

 

青玉瓜形洗

长12、宽6.3、高3.5厘米

玉质青色,有咎纹及褐色瑕。洗为纵向剖开的瓜壳状。胎较厚,外壁镂雕漫卷的瓜藤及花朵。行成洗柄。下浮雕一花形瓜叶为底座。

青玉螭纹洗

清·乾隆

长18.2、宽15.3、高5厘米

玉质青色,细腻温润。整器椭圆形,斜璧。器身周围镂雕三条螭龙,一条大龙和两条小螭龙,均趴伏于器壁之上。大龙回首,两须飘在口沿上,龙头贴于器壁,圆雕,双鹿角,龙身卷曲后翻,分叉长卷花尾,尾尖托着一个火焰宝珠,一条腿还踩于祥云之上。一只小螭龙身托祥云,并将长卷两歧花尾飘在洗沿之上,螭首方嘴,小圆眼,额上有“一”字弧形纹,身较细。另一只小螭龙腾空趴在器壁上,头探出口沿,似在调皮张望。器底刻楷书“乾隆年制”款。

玉龙凤纹洗

清·乾隆

长13.3、最宽9、高7.2厘米

玉质灰白色,内膛抛光光滑。器身高浮雕多种动物和流云纹。有龙纹、凤纹、螭龙纹,还有象、猴、虎、羊形怪兽等30余只动物,他们或趴伏在器口,将头探出口沿张望,或扭身奔腾在云间,或行走,或项目攀附,或穿梭,或对视,或上下翻腾,或从天而降,均出没于云纹之中,若隐若现。器底空白处有篆书“乾隆年制”款。此器造型优美,做工复杂、精致,反映了前了那个时期较高的治玉水平。

青玉松纹洗

长11.9、宽8.4、高7.1厘米

玉质青色,细腻莹润。外壁浮雕古松,松树枝干遒劲有力,松枝清晰可见。雕琢精细,抛光极好。


七,臂搁,又称为秘阁、臂格。臂搁出现较晚,多为明清之物,是文人鞋子时垫于腕下的一种辅助书写工具,是文人书斋中的必备之物。造型略呈长条状,常作竹节形式或书卷形等,两侧内卷,表面弧圆。有的则直接做成似被剖开的半个竹节,上面还着意调出些小竹枝及细嫩的竹叶。还有的器表光滑,局部琢刻图纹装饰或文人诗句。明清常见臂搁多以竹、木、象牙材质精雕细琢而成,玉质臂搁亦多为仿竹节形,或雕刻松竹梅纹,是既可作文具使用,又可供把玩的雅品。

紫檀琴式臂搁

清·道光

长26.5、宽5厘米

此臂搁为紫檀木,仿古琴形制作而成。背面阴刻“道光乙酉年有恒堂制”铭,其下方有方形阳纹篆书款“行有恒堂”,是清道光顶亲王载铨订制的。

象牙雕竹梅蛙臂搁(正、背面)

长24.7、宽5.3、高2.3厘米

臂搁仿竹节制成。臂搁上部右侧为篆书“国香”宽,中间阴刻行书“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的诗文,左下为“赋追广平”款。下部浮雕两只飞燕在盛开的梅树和竹枝旁飞翔、嬉戏。背面雕荷叶、青蛙和蜗牛等图案。

青玉竹节纹臂搁

清·同治

长19.3、最宽8、最厚1厘米

玉质青色。以剖开的半片竹节为造型,正面高浮雕一竹,上有一只蜻蜓在飞舞,背面亦浮雕一竹。此器内原贴有黄条,上写:“同治五年七月廿日长禄交青玉竹式背格一件。”结合造型、工艺特征,可定位同治年作品。

白玉松鹿同春纹臂搁

最长14.2、最宽6.2、厚0.5厘米

玉质洁白温润。臂搁呈随形书卷状。正面高浮雕梅花鹿站立于山石之上,鹿回头,菱形眼,身上有米字型花纹,前蹄抬起。鹿胖浮雕一棵老松。背面浅浮雕梅花、荸荠及冰裂纹,并高浮雕“桐椿”长方印。此器有“松鹿同春”之意,因松为四季常青、长生不老的象征,鹿与“禄”谐音,桐椿与“同春”谐音,寓意吉祥、长寿、功名厚禄。

玉竹节形臂搁

长7.5、宽3、厚1.5厘米

玉质白色,有黄斑。呈竹节形,扁平,正面有凸起竹节和竹叶纹。

玉松竹纹臂搁

长22、宽4厘米

玉质青翠色,温润无暇。器呈长条形,略有起伏。上半部浮雕松树,老松枝干苍劲,攀缠向上伸展。下半部一侧浮雕竹枝一枝,浅刻三两枝翠竹,几片竹叶,显得活泼轻松,生机勃勃。左下角浮雕一株灵芝。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清雅宜人,颇具自然之趣,是清代玉臂搁中的精品。

白玉花鸟诗文臂搁(一对)

长11、宽5厘米

玉质白色,结晶温润。长方形片状,两端呈曲线形,两侧内卷饰弦纹。两件外侧均浅浮雕竹纹,一件内侧浮雕花鸟山石图案,另一件内侧从左向右纵向刻诗文三行。

青玉凤竹纹臂搁

长18.6、宽8.1、高1.4厘米

青玉有咎。形如竹板,上下分三竹节,下部横排一行乳突,表示折断之竹根,自下部向上,雕小竹一枝、叶。背面雕一小竹枝自边部伸入,其上立一凤,凤定翎及尾颇长,回首,口衔灵芝,图案所示为“凤鸣在竹”之意。

玉凤竹纹臂搁

长7、宽3.9、厚1.1厘米

玉质黄绿色,略透明。此器造型为竹节行,正面微凸,浮雕一凤鸟立于一块玲珑石上,凤尖喙,凤冠上卷,颈部以少许阴刻线表示羽毛,双翅向上翻飞,凤尾卷曲。竹节右侧一根修竹自底部伊势向上生长,竹叶散开在竹节顶端。



八,墨床的功能和笔架类似,是放置研用后未干之墨锭的器具。大多为长方形,两端向下内弯。由于古人研磨时忌将墨矗立于墨池中,同时墨的一端又粘着汁液,稍不留意就会沾污书案或纸卷,于是发明了墨床,用以承墨。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早期墨床为宋元时期的作品。明清时使用墨床更加广泛,常见的墨床材质有瓷、玉、竹、木、象牙等。其中尤以玉墨床之作更加精细,形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扁薄的平面形,或光素、或雕饰花纹图案,其下设有木座;另一类则是立体型,造型根据玉料和个人的喜好,多做成书卷式、桌几式等,有的还雕有双璃足、折脚足、云头足等。甚至还有的将古代的玉剑彘嵌入紫檀木台面上工人欣赏使用,可谓是多姿多彩,奇妙无比。

象牙雕五福捧寿图墨床

长10.3、宽4.9、高3厘米

墨床上面均布三道弧形凹槽,两侧向内卷曲成足。底部方形开光内浮雕五福捧寿图案。

紫檀木雕福寿富贵图墨床

长13.8、宽5、高3.4厘米

墨床两端分别向上下卷曲呈书卷状。一侧正中浮雕团寿字,两侧分表雕蝙蝠纹和牡丹纹,另一侧雕花卉纹和蝙蝠纹,其题材寓意“福寿富贵”。

玉双龙戏珠纹墨床

长7.2、宽4厘米

在红木座上嵌一长方形双龙戏珠玉板,玉质白色。玉板镂空,勾连云纹地,上头掉双龙戏珠,左降龙,右升龙,中间一火珠,下有山纹。有双角,张口,四爪,以阴刻线刻画龙鳞,龙尾较短。此物龙之造型及雕刻技法均有明代风格,当原为明代玉带板,后被配上木座改为墨床使用。

白玉松梅纹墨床

清·乾隆

长8、宽2.2厘米

羊脂白玉,细腻润洁。采用过桥式镂空雕法,以桩和梅做装饰,雕工精细,形态逼真。



九,水丞也称水盂,是研磨时用以贮水的器具,质地多样,造型各异。一般来说,器体较小,若口上有盖,盖上连雕一圆柱形空心水柱,伸入膛内再拿起,能将水带出滴于砚中这,称水滴或砚滴。若无盖,器中空注水处多备有铜、银、珊瑚或玉制的小匙,可用于舀水,便为水丞或曰水盂。明清两代水丞的形制除单一的圆形外,还常见有花卉、禽鸟、动物形等,情趣盎然,别有一番意境。

青玉荷叶形水丞

长13.6、高6.5厘米

玉质青色,微带皮色。整体以一向上卷起的荷叶做水丞,叶边微卷,也买清晰。水丞外凸雕三枝荷莲,一枝含苞待放、一枝渐欲盛开、一枝已经开过结出莲蓬,三枝花的花茎在水丞的一侧束结在一起。配一鹅首银匙,仿佛鹅游戏于荷花之间,意趣盎然,工艺古朴自然,极富自然之美。

玉螭龙云纹水丞

水丞:最长8.8、宽8、高4.2厘米

勺:最长9.4厘米、最宽0.9厘米

玉质青白色,为一带皮籽料雕琢而成。器壁外浮雕云纹,一高浮雕螭龙穿梭其间并盘于口沿。另一螭虎扭曲转体,矫健有力,透空镂雕作为把手。附玉勺一件,玉质白色,螺旋纹柄,如意云头形首。清宫旧藏水丞中,常附以精致的小勺,工艺精巧细致,不仅有实用功能,也是件小小的把玩艺术品。

玉花果形水丞

最长21、最宽4、高5.5厘米

玉质青白色。圆雕一喇叭花与一果做成水丞状相连,两边及底部以镂空透雕的灵芝及根茎装饰,相互缠绕。此器造型优美,构思巧妙,兼具实用及欣赏功能。

青玉牵牛花形水丞

长13、高4.87厘米

情欲之,略带皮色,玉质温润。采用立体镂雕、圆雕等技法以牵牛花为主题,花朵胜芳,枝蔓、花蕾绕于花。构思巧妙,是一件极精美的文房珍玩之物。

玉云龙纹水丞

清·乾隆

玉质为和田青白玉籽料。器外盘旋双龙祥云。龙五爪,龙须向外张扬,毛发后披,火焰尾。底阴刻隶书御题诗:“攻肖周人雅,形摹韩氏辞。云疑旉叆叇,龙亦作之而。抚手欲生润,澄怀足养怡。还如应真钵,祝可现莲蕤。”“乾隆甲午仲春御题。”后阴文方章“古香”和白文方丈“太王卜”。这两方章是乾隆常用的两方闲章,此诗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所写,题目为《题和田玉龙小盂》。

白玉双螭纹水丞

口径4.3、高4.8厘米

玉质白,温润无暇。略呈椭圆形,外壁相对凸雕两螭,螭长脸卷耳,独角、四肢趴伏于器壁上,长尾,尾尖卷曲,似正向器中窥视。以螭为纹饰的玉雕作品,始于战国,是玉器雕刻中比较重要的纹饰之一。此件作品玉质好,雕刻精美,琢磨圆润。

玉福寿绵长纹桃形水丞

长13.5、宽13.1、高5.9厘米

玉质青白色,细腻温润,夹有少许黄斑。整器掏膛后依玉料雕成桃形,外壁浮雕枝叶,枝干粗壮,枝叶错落有致,单阴刻线琢出叶脉,内部光滑、平整,整体雕琢精细,抛光极好。

白玉蝠纹桃形水丞

长9.4、宽8.6、高3.9厘米

玉质白色。水丞以一块桃形的优质籽料掏膛琢制而成,桃子表皮上浮雕桃花、蝙蝠,寓意“福寿双全”,是一件珍贵而吉祥的文房佳作。此器玉质、工艺皆精良,似乾隆宫廷玉作水平。

青玉“三阳开泰”纹水丞

口径3.7、高3.5厘米

玉质青色,有褐色斑。器呈扁圆形,圆形口,圈足,外壁凸雕三羊首,“羊”与“阳”谐音,取“三阳开泰”之吉祥寓意。

玉象形水丞

长13.8、高7.8厘米

玉质青白色,微带黄色玉皮。立体圆雕一只盛装大象,上刻璎珞纹,呈立姿回首状,表情温驯,憨态可掬。长鼻上卷,四肢粗壮,象背披毡毯,上刻海水江崖、蝙蝠和云纹。象尾攀爬一执花童子。整器纹饰寓意“太平有象”、时世安宁和平。象背上有一生圆形孔,内掏膛较宽深,既可作水丞实用,又不失为一件文房珍宝供人陈设把玩。

玉菊花形水丞

长13、宽6.5、高4.5厘米

玉质青白色。圆雕一菊花形水丞,内膛较小,四周镂雕缠绕菊花苞及枝梗。

青玉双桃形水丞

高4、口径分别为2.3和3.2厘米

玉质青色。雕大小两桃相连,枝蔓布于水丞外壁,显得遒劲有力,使两桃完美地成为一个整体,整体造型和谐雅致,线条流畅。

白玉荷花形水丞

口径5-7.5、高2.6厘米

白玉质,有黄褐色沁斑,质地温润。整体雕成荷花形,枝蔓及花叶布于外壁之上,一只螃蟹伏于口沿,似正向水丞中窥视。雕刻精细,构思巧妙,整体造型生动、逼真。

白玉五子登科纹水丞

宽11、最高8.2、口径4.1*8.3厘米

玉质白色。器物身上满饰不规则的阴刻线,似有意而为,从而使玉质有旧感。圆雕一大缸,缸身饰变形兽面纹。缸外有四孩童,一童手扶缸身,梳双髻,右手拿如意,颈厚背挂一圆环。一童站立,右手攥绳,绳上系以磐,左手拿书卷。另两童双手相握,一童手背上站一喜鹊,左腿跪卧,右腿前蹬;一童右手高举宝珠。缸中海油一孩童顽皮的攀伏在缸口沿处,上身穿米格纹背心,头梳抓髻,右手托印章。此图寓意“五子登科”,形容子孙出息,荣登仕途。此题材为明清作品中常见的吉祥题材。

白玉鹤形水丞

长7.5、宽6、高5.5厘米

和田羊脂白玉质,洁白无瑕。圆雕一大一小两只仙鹤,两鹤均作俯卧状,大鹤衔枝,头部红顶用珊瑚雕琢镶嵌而成,背部用红玛瑙一花叶形活盖,鹤腹中空可盛水。此器物构思精巧,红白搭配,相映成趣。圆雕工艺亦是巧夺天工。两只仙鹤神态自若,身上的羽毛清晰可见,反应了清乾隆时期极高的玉器雕琢水平。该器物配有一双层红色木质底座,以增加水丞陈设的稳定感。

玉八卦纹水丞

最宽4.7、连柱盖通高5厘米

玉质青白色。水丞呈八角方柱形,顶面、器底与器身为黏合而成。器身上下雕琢回首夔龙纹,中间雕琢八卦纹。水丞顶面阴刻大、小两子母螭龙,互相对视。中孔附注管,管盖上一贯通孔,四周以单阴线的蔓草卷云叶装饰。器底部刻篆书款“水中丞”。此水丞因有滴管,用作砚滴更为方便,一器两用,这是文房用具中常见的形式。




十,印盒是盛放印泥的器具,又称印色池。造型有方有圆,体量较小。明代多见方形盒,清代多为圆形。材质一陶瓷居多。用玉为之,一方面体现了文人的尚玉情节,另一方面,由于材料稀少昂贵,所以也表示拥有者身份地位的显赫富有。同事玉印盒表面装饰的花卉诗文,其设计制作更多地追求工艺和表达内容,依然也是文人艺术思想的反映和追求。

白玉鸳鸯柄圆盒

通高9.5、盒直径7厘米

白玉质,润洁细腻,后出土仍光鉴人,局部有侵蚀厚的黄色咎纹。圆形盒上立雕一对鸳鸯,口、胸部相连。以均匀的细阴刻线琢出冠、眼、羽毛。盒为字母口,原谅却是平剖为二,打开时分为两队鸳鸯。该器既可作印盒使用,更不失为一件把玩珍宝。

青玉双联印盒

长8.5、宽5.7、高2.5厘米

玉质青色。盒似双璧相连之状,字母口。盖面一边为谷纹玉璧,另一边则刻有勾云纹。造型别致,极富雅趣。

玉双螭纹印盒

高3.7厘米

玉质青白色。盒呈圆角方形,字母口,圈足。盖面浮雕一大一小两只曲体匍匐的螭虎,整体造型规矩精巧。

白玉天仙寿芝纹印盒

清·乾隆

长7.8、高4.7厘米

白玉质,圆形,玉质晶莹无暇,盖顶开光,一仙鹤口衔灵芝,下饰山石、灵芝、穗穗平安,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边饰花卉、团寿。此件作品似以整料所作,玉质洁白,为乾隆时期上乘之作。

玉牡丹纹印盒

口径16.4、底径10.7厘米

青白玉质。盒呈圆形,盖、底为字母口咬合,底有一矮圈足,足内光素,器盖顶平,砣出一条弦纹把盖顶与盖身分为两个纹饰区间,皆浅浮雕牡丹花卉。

白玉西蕃花纹印盒

清·乾隆

直径7.3、高3.5厘米

白玉质,润中微泛黄绿。盒呈圆形,盖、底以子母口咬合,大腹、外壁及顶部雕琢西蕃花,整体做工精细,壁雕琢得薄而均匀,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

白玉夔凤纹印盒

清·乾隆

长7.9、宽3.2厘米

白玉质。葵口行,盖、底为子母口咬合,底有矮圈足,足光素,盖上琢“寿”字及乳钉、盘花,盖滴一周刻回纹,色光润,做工精细。

白玉西洋人物纹印盒

清·嘉庆

直径5.6、高2.3厘米

玉质白润,带有沁色,采用子母口整雕,下有租,盖面雕有西班牙钱币上的人物头像,有文字一周,并有年宽“DEI GRATIA 1797 CAROTUS IIII”(嘉庆二年,1797年),外有阳刻线条,代表光照四射。




十一,印章又称印,古城玺,是一种表示权利和凭信的用具。最早的实物资料是1997年在湖北长阳县商周遗址中出土的两枚西周陶玺。玉制印章最住流行于战国时期,多是私印章,呈小型扁长方形,印钮作鼻形、覆斗形、瓦形、璃形、舞人形等。自秦统一中国后,为强化中央的权利与权威,特规定:唯皇帝印章可以称玺,并用玉雕成璃虎钮状,臣以下的只能称印或章。玉石“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从此,玉玺便演变为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

白玉“皇后之玺”

西汉

边长2.8、高2厘米

羊脂白玉。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暇,五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匍匐回首状吃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北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四个相互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

青玉“帝玺”

西汉

边长2.3、印台高0.8、高1.8厘米

青白玉,乳白色闪青,有光泽。螭虎钮,正方形。印面阴刻“”帝印二字,缪篆,有边栏和纵格。印文的槽沟尚残留有朱红色印尼。印台四周减地刻勾连雷纹,纽上的螭虎匍匐于云海之间,腹下有穿,可系带。

白玉“乐知天命”桥形钮方印

高2.2、印面长3、宽3厘米

白玉质,经浸蚀后呈褐色,夹有黑色细纹。桥形钮。印面阴刻篆书体“乐知天命”四字,印面无边栏。

白玉狮钮印

长9.4、高8厘米

和田白玉之。体积硕大,印文为契丹文。印体玉质多处咎裂受沁,兽头顶部也有片状沁色。其印钮为圆雕狮子,其玉质色纯美,雕琢大气。狮作蹲踞,神态威猛,气势雄伟有神,寓意“王者威风”。

白玉交龙钮印

长9.5、宽9.5、高4.45厘米

玉质白色,有丝状褐沁,正方形印台,较薄,印面光素,担忧后人磨光的痕迹。印钮为两龙交缠的交龙钮,龙大眼横眉,两脚细长,长发后披,三爪,吻部触印面。

 

 


白玉“八徵耄念之宝”玺

清·乾隆

高7厘米

以整块白玉雕琢而成,钮为云龙戏珠纹,采用镂雕技法表现。印面文字为篆书六字三行“八徵耄念之宝”。

青玉“慈禧皇太后之宝”玺

清·同治-清·光绪

高9.5、钮高4.7、印面12.7厘米见方

玉质青色,玉中有咎。交龙钮方形玺。篆书,印面篆刻“慈禧皇太后之宝”。

青玉龙钮方形玺

长12.7、宽12.7、高10.1厘米

情欲之,青绿色中夹有斑点。玺钮以圆雕、浮雕、浅刻等技法雕刻一条趴伏状祥龙,木圆睁,最微张,鬃须飘逸,神态威严。玺印呈正方形,光素润洁。印面无铭文。整体端庄稳重,做工精致。


汉代以后,印章发展很快,尤其是用玉制作的丝印数量开始增多,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钮作龟钮、覆斗钮。东晋玉印呈正方、长方形,钮有璃形、鬼形等,多似汉代玉印。元代玉印受到宋金时期铜官印的影响,玉印大多高钮薄身,与汉代全然不同。至明清,由于印章使用更加普遍,同时当时文人追求绘画、书法、篆刻三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风尚,从而使得诗词人印、文人直接参与治印的现象日益增多,并产生了很多流派,形成独特的篆刻艺术,成为文房用具中的重要门类。至此玉印不仅是文人的一种信物,也称为文人收藏赏玩的一种艺术品。印章的造型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双连形等,钮的式样则更加丰富多样。此外,在清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对交泰殿内所有皇帝宝玺加以整理和完善,选定了其中25方,并确定名称、尺寸、钮式和用途。质地有金、玉、檀香木等,钮有交龙、盘龙、蹲龙等,分别用于政治、法律、军事、文教、宗室、外交等诸方面,说明国家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皇权至高无上。从此,有清一代的皇帝宝玺制度,在乾隆时始成定制。

玉钱形钮方印

长3.1、宽3.1、高3.5厘米

玉质青白色,温润逛街,有灰色沁。立雕钱形钮,圆形,外缘雕琢六道环绕凸纹,中部有方孔,外套浅浮雕方形凸线。印体呈台梯形,层面之间由弧度联系,构思巧妙、造型古朴。底部刻篆书白文“大喜欢”。

玉覆斗形方印

长2.5、宽2.5、高2.5厘米

玉质青白色,细密见识,有墨色水银沁。呈覆斗形,上窄下宽,立雕素工。顶部为方形小平面,四面斜切对等,印体下端为正方形,通体打磨光滑,底部刻有篆书洋文“留香”。

白玉兽钮圆形印

直径2、高3厘米

白玉质,色白润细腻。玉工利用红色玉皮巧雕一直独角兽为钮,兽口微张,四肢各关节部位饰以涡纹,分岔长尾盘于一侧,兽角下有一个小孔,可穿系。印面光素。

青玉鸽形钮方印

高3、印面长2.1、宽2.1厘米

青玉质,,青绿色中夹有絮状润斑。章钮浮雕一伸展双翅的鸽子,以阴刻线饰眼及羽毛。鸽尾下垂处留一孔隙可穿系。印面光素。

玉龟形钮方印

长2.7、宽2.6、高2.5厘米

玉质青白色,问润细腻,有黑褐色沁斑,留皮俏作。立雕龟钮,龟四肢站立,昂头向上。龟壳中部凸出、四周向下,呈坡形,阴线勾饰菱形龟纹,形态生动传神。印体为正方形,底部刻有篆书朱文“祝恭禄印”。

白玉拱形钮方印(两件)

左:长2.3、宽2.3、高2厘米   右:长2.3、宽2.1、高1.8厘米

左:玉质白色,温润细腻,有褐色沁及咎。立雕拱形钮,上部为宽边半圆形,内有拱形穿孔。印体为正方形,独步刻有篆书朱文“衲亭氏”。做工讲究,形态端庄。

右: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有牛毛沁。立雕拱形钮,顶部为宽边半圆形,内有一圆形穿孔。印体为等腰梯形,底部为正方形,刻有篆书白文“一丘一壑”,风格古朴厚实。

翡翠龙钮圆形印

高6.4、直径4.3厘米

深绿色翡翠,夹有青色、黑色絮斑。此印是在圆形印体上方镂雕龙钮,龙张嘴露齿,两条长长的龙须向后卷曲,十分醒目。双目圆凸,粗眉,双耳、双角挺拔。龙头较大,嘴下面有一龙珠,两只龙爪作捧珠状,龙身细小盘绕在龙头下方。印面光素。




十二,砚滴是滴水于砚上的一种举起,故名。据有关考古资料,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玉砚滴,出现于汉代,明清时尤盛。一般器体中空,器上有口,可贮水,并有注(柱)可实水滴砚中。清代的砚滴多以动物、瑞兽为形,中部琢成空腹,口上有盖,盖上带一圆柱式空心水柱,伸入空腹中,拿起盖时,水柱便可将水带起,随后滴水于砚。明清玉质砚滴造型别致,清新高雅,不仅可作为文房用具使用,更常被视为正规的文房清玩,供人欣赏。

青玉辟邪形砚滴  明

最长15、最宽9.5、最高8.9厘米

玉质青色,圆雕一辟邪,上带注管。辟邪牛头匍匐前行,大鼻、大口,口中以圆孔直通腹膛内,眉粗大,上弯,角较细,饱满的小卷耳。胡须及头发均分到两边,四爪厚实,三足趾,绞丝尾左右分叉。腿部有卷毛纹,身披飞翼,应为传说中的辟邪。盖为柱形管,中空,并有一小细孔通透,注管上部盘旋一腾空而起的螭龙,独角,元宝形耳,身躯扭动,比之主题辟邪多了些许灵动。这件辟邪砚滴,体态庞大,分量较重,亦可作镇纸,可谓一器两用。

青玉兽形砚滴  清

长10、高5厘米

玉质青色,有褐色咎纹,问润细腻。圆雕天禄,做回首凝望状。粗眉阔目,额首隆起,头生一角。兽背中部雕一圆形水池,并配有一圆柱形滴注,顶端浮雕螭钮。四肢粗壮有力,四条腿阴线刻细毛纹,根部饰有飞翼,翼上阴刻鳞纹。尾上翘贴于臀。腹部阳刻篆书“受天之禄”四字。

青玉天禄形砚滴  清

最长12.8、高7.5厘米

玉质青色,细腻温润。圆雕一俯卧状天禄,杏眼,双鹿角,身披火焰纹毛发,卷云花式尾。器身正中有一注滴管,盖为镂空灵芝纹,注管团圆形,上下通透一孔,用于滴水。天禄口中另有一孔,与器腹内相通,可倒水,故此物又可兼水注而用。原配用红木座,雕琢云石灵芝纹。天禄为传说中的神兽,有辟邪之意,为常见的玉器造型题材。

碧玉犀牛形砚滴  清.乾隆

长13.5、宽4.8厘米、高11厘米

碧玉质,带有糖色。圆雕一似犀牛之动物,驴耳、牛鼻、短尾,四蹄,眼眉、鼻梁深处和尾部均有各种回纹及变形云纹。内膛较小,滴注上刻饰两圈绳纹。底部篆书款“乾隆年制”,此器为清乾隆时期仿青铜作品。

青玉花卉纹桃形水注(砚滴)  清

长15.1、宽10.5、高2.3厘米

青白玉,色温润,夹有少许黄斑,水注雕琢成桃形,口沿略内卷,顶端有一小圆孔,池内承水,可由圆孔向外滴水。与砚滴功能相同,水注外壁两侧浮雕花朵,中间突出的把下悬一活环。平底,有四个马蹄形小足。




十三,砚屏又称笔屏,也可称座屏,是放在砚端以挡风尘的用具,用是文房的摆件。一般为长方形或长方形,尺寸、大小不尽相同。经考证,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中就有“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瓶,以表而出之”的记载。但是目前的实物资料多见于清代。清代的砚屏种类很多,一般器体较小,主要强调作品的装饰效果。图案有高浮雕、浅浮雕、阴线戗金等工艺技法,内容或为花卉,或为山水,或为人物,还有的刻有诗词、百寿文字以及名人绘画作品等,丰富多彩,极富艺术特色。

翡翠山水人物纹座屏(正、背面)

长20.2、宽20.8、厚1厘米

翡翠质地,整体色泽匀称,局怒有色咎。以浮雕手法雕琢而成,正面雕有麻姑献爵的神话故事,并附铭“极大乐同”。背面描绘的是麻姑向西王母献爵祝寿的场景,人物雕刻得细致传神,附象牙调至底座。

白玉梅花诗文座屏(正、背面)

玉屏心宽约4.2、高约5.7厘米

玉质白色。长方形片状。正面阴线雕梅花图,画面上古枝落梅,寥寥数刀,余皆留白,一方面显现出玉质的洁白无瑕,另一方面也阐示背文的诗意。背面阴线雕行书诗文:“飞雪满山川,林间色黯然,若非梅数点,谁识是春天。”下落闲章两枚“山”、“间”。原配镂雕梅花纹红木框和座,使其成为一件完美的案头陈设小品。

青玉“携琴访友”图座屏(正、背面)

宽23.8、高17.6、厚4.2厘米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玉咎。屏心两面纹饰蚕蛹多层浮雕技法琢刻。正面琢刻一位高士行山路间,深厚紧随一怀抱古琴的小童。整体构图利用了玉咎的布局、色彩特征,随形岁色巧妙雕琢,层次鲜明,意境深远。下佩紫檀木座。

碧玉松鹤纹砚屏

长30.4、宽26.7、厚2.3厘米

碧玉质,有浅绿及深色斑纹,长方形。表面凸雕水畔石崖,崖下有松树五株,山水散漫横流,水波微兴,岸旁杂生嫩竹水草。两鹤立于水中岩石之上,一鹤单腿而立,挺胸回首,口衔万寿菊一株;另一鹤俯身,欲采琢崖缝中的灵芝,画面上部凸雕流云,山崖上有青藤垂下。

砚屏以“松鹤延年”为主题,又雕万寿菊、灵芝、嫩竹,有长寿之意。

青玉“御制燕肃邃谷仙传”图座屏心(正、背面)

直径27.4、厚0.9厘米

青玉质,色青白润泽。两面纹饰均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为仙人、叠嶂、松树、祥云、蝙蝠、仙阁,仙人持杖在前,童子执桃在后。上方阴刻七言诗并戗金。文字为:“御制燕肃邃谷仙传:古柯天矮蟠溪涧,泉出深岩度石桥。仙侣谈元契真宰,都忘寒暑运珠杓。臣永星敬书。”另一面雕祥云松鹤图,诗情画意,层次分明。

青玉宴饮图座屏心(正、背面)

直径21.6厘米

玉质青色,质坚细润,局部有铁沁色。玉屏心两面纹饰均采用多层次浮雕技法琢刻。一面饰达官贵人宴饮图。以单彻、双彻、瘾科技法琢刻出长廊、芭蕉、桂树、桌、凳、人物;一面琢刻远山近景法,层次分明,技法精湛,抛光极好。

白玉梅枝诗文砚屏(正、背面)

清·乾隆

宽7、高6.4、厚0.3厘米

玉质白色,质地温润。正面阴刻泥金字:“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里不辞。王羲之顿首”,后有“山阴张侯”和“戊寅冬御题”款,后刻一方闲章。背面右上方行楷“生香”二字,下钤白文方印“古香”。画面正中浅浮雕梅枝,右方钤“朗润”等两闲章,梅枝及印文均泥金。此屏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即戊寅冬日而作。

青玉梅兰纹砚屏

清·乾隆

宽7.6、高11.9、厚1厘米

玉质青色。一面雕琢御制诗:“为爱御寒意,聊城照水枝。逋翁得句后,祗合罢言诗。”下镌刻梅树,并在老梅枝干上调出几朵含苞欲放的梅花。另一面御制诗:“气味出尘凡,丰姿自高格。把臂君子林,宁当厌生客。”下刻画一水塘,塘边石块中生出几株兰花,兰花摇曳婀娜,风姿卓绝。两面均阴刻填金。这两首诗是乾隆御制诗《戏成四友图各题以句》松、竹、梅、兰中的梅和兰两首,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作,故砚屏的制作年代当基本同时或稍后。

白玉螭纹璧形砚屏(正、背面)

清·乾隆

通宽17、璧直径12、通高21.7厘米

红木为座。正面中间镶嵌白玉三螭纹璧。璧上高浮雕三条螭龙盘旋嬉戏,两只较大者口衔灵芝,小者回首相望,均为分叉花卷尾。有仿古风韵。木座雕变形螭龙纹,勾金线。背圆形开光,内刻乾隆御题诗:“和田之璞,温润晶莹。琢以为辟,肉还是程。三螭蜿蜒,嘘如芝英。蒸云致雨,时若应诚。用庇嘉谷,万宝告成。”后题款“御题”,钤两方朱文方章:“几暇怡情”、“得佳趣”。此两方章均为乾隆闲章。




十四,镇纸,又称压尺,主要压放于书写、绘画用的纸、娟、帛等的边缘,以保持纸帛的平整、舒展,也可于阅读时压书而用。镇纸大约出现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以镇纸特别是以神兽作镇纸为文房案头摆设,是明清文人的喜好。造型以麒麟、狮子、鹿、马、羊等瑞兽为多。形态多作伏卧或戏耍状,体态圆润,神情温和,轮廓、结构线条准确适度,碾磨工艺精致细腻,光泽温润,十分喜人。

青玉蟹形镇纸

长5.5、宽4.1、厚2.1厘米

玉质青色,带有黄褐色玉皮。此器运用间接写实的琢磨技法,圆雕而成。蟹两钳相抱,后爪弯曲,蟹壳、蟹爪、眼睛等雕刻的形象、生动,极为真实。玉蟹圆润光滑,是质感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蟹”谐音和谐之“谐”,书画作品中多绘蟹与禾、荷,寓和谐之意。此器也应是取其和谐之意,既可作镇纸使用,又可欣赏。

白玉虎形镇纸

长12.7、高4.1cm

白玉,温润坚硬,局部有赭红色沁纹。体形扁,立雕卧虎,张口露齿,下颌有须,突目,神情威武。后肢收于腹下,短尾上翘,,以细双阴线示毛发。造型简洁明快。

青玉二老观书形镇纸

宽9.2、高7厘米

玉质青色。圆雕二老人,一人梳双髻,盘坐,膝上置一打开的书卷,其右手边一老人凭几而坐,投保方巾,背上系以酒葫芦,手抚观书老人背,两人似在交谈。背后一童子怀抱灵芝站立。器中人物均以黑墨线勾染眼珠、胡须,工艺精湛,形象栩栩如生。

 

青玉辟邪纹镇纸

长21.8、高1.9、高3.9厘米

玉质青色,有少许黑点。圆雕一辟邪俯身于长条形镇尺之上。辟邪独角,圆眼,灵芝耳,眉头以细阴线刻“二”字纹。镇尺两侧面为几何回纹,两端雕琢灵芝云纹,上面在辟邪左右对称雕琢两支梅花。

白玉双螭纹镇纸

长23.1、宽3.2、高3.1厘米

玉质白色。呈长方形,用一整块美玉雕成。正面浮雕字母螭,相互对望,有“望子成龙”之意。工艺细腻规范,应为宫廷用玉。

黄玉螭龙纹箕形镇纸

长11、宽6.9厘米

黄玉质,熟黄色,有两道暇咎。放箕形砚式,中心浮雕一螭龙,曲身回首张望,造型新奇精巧。

青玉双螭纹镇纸(一对)

长24、宽2.5、高1.6厘米

青玉,长条形,两个一副。上下螭,作一前一后状,前螭较小,小耳无角,爬行状,回首,似观后螭。后螭较大,头横宽,胁下出一独翅,头朝前,似追前螭。

白玉双狮形镇纸

长14.5、宽10.5、高8.9厘米

白玉琢成,闪青色。立体圆雕大小双狮,皆卧状。大狮张口露齿,两耳侧垂,脊骨凸起,尾上翘。小狮一前爪搭于大狮后肢侧,抬头张口,眼望大狮,呈戏耍状,雕琢精致。

双十陈设,寓太师少师之意。“太师少师”为古代官职称谓,为清代各类工艺品种常见的图纹。

青玉“三阳开泰”镇纸

长16.6、宽16.2、高10.3厘米

玉质青色,有咎纹,底部有玉皮色及烤色。立体圆雕,三洋伏卧状,两羊头相对,另一小羊负于大羊背上,底部减地凸雕荔枝纹。

“羊”为“阳”之谐音。《易经》载:“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明张居正在《张文忠集》之《贺元旦表》中云:“兹者,当三阳开泰之侯,正万物出震之时。”三羊纹饰在清代应用较为普遍,取吉祥意。

白玉蟹形镇纸

长12.3、宽8.3、高2.2厘米

玉质白色,光润细腻。蟹呈爬行状,运用圆雕、镂雕技法,将蟹壳、爪掉雕刻的生动、活泼、有力。

青玉人物卧鹿形镇纸

长11.8、宽4.4、高3厘米

玉质青色,带黄褐色咎纹。此器圆雕一老人席地而坐,一鹿卧于老人身旁,均背靠山石。老人神态安详。长髯。大肚,左手放在书上,右手扶右膝,身着长袍袒胸露腹。鹿回首,身饰圆形花纹。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热透雕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较为写实。整器为平底,可做镇纸用,不仅是实用器,也是可共欣赏的陈设品。

玉卧羊形镇纸

长9.3、宽3.9、高6.9厘米

玉质白色,温润致密,带黄色玉皮。作品因材施艺,自然随性,造型规整圆润。整体以浮雕技法表现一只跪卧回首羊,羊双角贴于脑后,双眼圆睁,口衔灵芝,长尾夸张盘绕,蹄足分明,器身以阴线做装饰,琢磨精细,光泽温润。即可把玩又可作为镇纸使用。

青玉御制诗文镇纸

清·乾隆

长23.8、宽7.5、高1.7厘米

玉质青色,器表有褐色染色。长方形,表面四周有粗阴线回纹,中间阴刻填金八首行草御制诗,后有“御笔”及两方印章“惟精惟一”、“乾隆宸翰”。此八首诗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下江南到扬州时所作,题为《游平山堂即景杂韵八首》,收于《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和《御制诗集》三集卷十九中。

白玉云龙如意纹镇纸

清·乾隆

长9.7、宽2.5厘米

羊脂白玉质,温润光亮如凝脂,通身雕云龙、蝙蝠、如意和螭,卓金额线条自然流畅、温润。

白玉独角兽形镇纸

长7.5、高3.5厘米

白玉质,局部有黄色斑。立体圆雕一卧兽,大眼方脸,嘴微张,雕有上下两排牙及舌,耳作猫耳形。兽独角,卷发及颈,背上凸雕连珠纹背脊,腹部两侧刻出兽的肋骨。兽尾在末端分为两支,向上卷起。雕刻精致。

白玉童子戏牛镇纸

长5.1、宽2.5、高2厘米

白玉质,立体圆雕一卧牛,牛目视前方,神态温顺。牛身厚伏一童子,手中执一枝条,似正在与牛嬉戏,造型活泼、可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