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摄影佬 2018-07-28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当今书坛,王羲之俨然一统天下,不能学习好王羲之书法,简直不能被称为是习书者。尤其全国各类书展对王羲之一路书风的推崇,早就一大批获奖者,更加剧了这种风气。奈何千人一面,千人一体,非王羲之不好,乃学书者大多取其表象,成花拳绣腿,空乏无物。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要么心中就曲解了王羲之;要么笔下写歪了王羲之。如若不能正确认识、理解王羲之,纵花多少工夫,你还是你,王羲之依然是王羲之。在认识王羲之之前,首先得反审自己,你适合写王羲之吗?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 ”之称。琅琊 临沂 (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 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王羲之出身豪门士族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 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 王敦 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 八王之乱 ”(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王羲之书法师出名门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 王旷 、叔父 王廙 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 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 王僧虔 《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 晋明帝 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 卫夫人 学书。 卫烁 ,师承 钟繇 ,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 钟繇 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 卫夫人 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 蔡邕 《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宋代刘松年所作《十八学士图》,执笔方式为二指单钩法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宋代梁楷《王右军书扇图》,执笔方式应为二指单钩法

王羲之独特的执笔

中国家具史的专家认为,战国至两汉时期则是早期古典家具的第一个兴盛期,出现了配以屏风、握帐的矮式床、榻和筵席,以及与之相应的几、案等共同组成的席地起居家具的基本格局。到了唐、五代、西夏和宋辽时期,由原先席地而坐的筵席等矮式家具逐渐过渡为垂足而坐的桌、椅、凳、墩等高座家具,自此高座家具成为唐五代西夏宋以后乃至明清的主要家具陈设形式由此我们知道,晋代高桌与高椅尚未出现,大多是席地而坐写字或站立有童子或帮人抻纸而书。执笔方法也有时代特色,与他同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所绘的《斫琴图》中,人物执笔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而宋代梁楷的《王右军书扇图》中王羲之的执笔方式也是二指单钩法。精研历代执笔法多年的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所长庄天明介绍,二指执笔法是一种以食指为主、以大拇指为辅的执笔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灵活的执笔方法。至于王羲之所用笔、纸、墨等也与今大不同。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王羲之的二指单钩法[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局部)(晏元济临本)

被误读的王羲之

首先,没有把《兰亭序》和王羲之放到整个魏晋文化大背景下去考察。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曾撰文指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社会痛苦,精神上却极度自由、解放,最富艺术激情、艺术精神的时代,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魏晋艺术家崇尚自然,崇尚独立的人格,清谈通脱,率性自然,清静无为,无拘无束,及时行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魏晋风度”。贯穿于王羲之的思想,和“竹林七贤”等魏晋文人的情怀是息息相通的。要解读王羲之,要和解读嵇康、阮籍、刘伶等文人结合起来,要和解读建安文学结合起来,从而对汉末、魏晋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魏晋文人的思想倾向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老庄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

其次,没有把王羲之看成一个全面的文化人,只把他看成一位书法家。王羲之“书圣”的桂冠,是后人加给他的,作为他本人而言,应该说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文人而已。尽管也当过官,后人以他曾经担任的职务“王右军”称呼他,但他本人并不喜欢当官。庾亮临终前曾向朝廷举荐,预召其为侍中、吏部尚书,但王羲之坚辞不就。他喜欢会稽有佳山水,49岁出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移居山阴,但也只干了5年就辞去了,发誓再不做官,原因是不堪为王述属下。文人们总是追求清静无为、淡泊自由、娱乐山水的境界。王羲之的书法博大精深,但许多学王羲之的人,只学只流传下来的唐人摹本,势必路越走越窄。

千年误读、千人一面,你愿意了解、学习真实的王羲之吗

其三,广东省岭南书法院院长郑荣明认为,王羲之书法树立着书法史上一种“正”的风貌,其内涵有二:一者形成了文人士人书法、帖学的主流,以优美中和、“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美学趣旨一路传承,构筑了书法史一个最为庞大的“正脉”系统;二者,王羲之书法在笔法形式、趣味表现上,与人的欣赏习惯、接受本真最为接近 —— 他们能成为“规范”“模式”,其因或正在此 —— 这实际上就是“本正”的概念,所以无论文人士人、普罗大众,都能认可,所以王羲之基本上能“通吃”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但是,从审美立场上观照,“中和”之美,美之一端矣!它并不能代表一种“高度”,更不能涵盖书法审美的其他丰富内涵,过于强调中和、优美,必然会抑止雄强、古朴、朴拙、纵逸、沉雄等诸多美的生发 。

其四,郑荣明表示,王羲之的“内擫”笔法,一方面将笔势往内收缩,中宫内敛,一方面特别强调笔尖使用的精细和字形的精准,书写时很容易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性情抒发也很容易受到束缚,这自然更是一种“封闭”了!这样的“封闭”,连王献之自己都受不了,提出“大人宜改体”(“古之章草,未能宏远。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困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 《书议》),也正因为王献之想“改”且敢“改”,创新出“外拓”法,故而能与其父并列,甚至在李世民未确立王羲之“书 圣”地位前,人们对王献之的品评,是高于王羲之的。王献之的“外拓”笔法,正是打破了其父笔法上的“封闭性”,在创新价值和书写风格开拓的意义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审美上,王献之与王羲之一脉相承,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与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一起,书写着一种“魏晋风流”。

王羲之是魏晋文化的代表,我们要向王羲之学习的,是一种艺术精神,一种魏晋文化精神。“魏晋风度”在王羲之身上,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文采风流、旷达情怀、恬然自适。王羲之的艺术精神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道”的层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最合适的就是“道”字。“道”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至高无上、至大无极的境界。魏晋时期是道教的繁盛期,王羲之本人以及他的家族,都是崇尚道教的。体现在王羲之身上的“道”,并不局限于道教之“道”,而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二是“文”的层面。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大家,那些经典诗文,现在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学其文,才能识其道,赏其书;三是“书”的层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已经众所周知,毋庸多言。应该知道,书法是“诗余”,是道和文的体现。

历来所言:字如其人、字为心画。你有或者你在潜修道家精神吗?你为人禀行或者崇尚中正仁和吗?如果不能从内心去修为王羲之的艺术精神,怎么可能写好王羲之?因此,时下学王羲之不少人学得习气一身,学得花枝招展,要么是满足评委喜好;要么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实乃名利所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