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为何充满悲剧色彩?

 滹南行东一庄翁 2018-07-28

文/青青子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在王勃笔下他是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代言,“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在刘克庄的词中他是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写照,在千古不得意文人墨客的心中李广是他们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缩影。而这都源于司马迁《史记》中李广的记载。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在司马迁笔下开篇就写出了李广生不逢时的命运,那就是他没有赶上汉高祖逐鹿中原,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史记史记就不会有李广的一席之地。因为很快命运眷顾与他,七国之乱爆发,李广作为骁骑都尉跟随周亚夫参与了歼灭了吴楚叛军的战役,并且立下了战功,可李广并没有受赏。这是为什么呢?司马迁的记载中给出了答案。“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李广作为汉朝中央军的将领,却接受了身为诸侯王梁王的将印,而且这个梁王还是汉景帝的政敌,皇位的有力争夺者。李广在犯了如此重大的政治错误后汉景帝却也没有打击他,反而让他做了上谷太守。

上谷是汉朝与匈奴接壤的边境,自然是争战之地,而以善骑射闻名的李广在这段时间内的所作所为只有一句话概括“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作为一名军人李广是合格的,但是他作为一名将领却是不合格的。战争是两支团队的领导的组织力和领导力以及谋略的较量,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通篇只有对李广善骑射和个人勇武的记载,这也说明了李广不是一名合格的统帅。

而在史记中的一段记载中更是暴露了李广的品格缺陷:“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就因为霸陵尉尽忠职守,李广便怀恨在心,公报私仇,足见其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而在李广参加最后一次战役时,却因为迷路而以无功而返告终,为将者不习地理,犯了兵家大忌。而在出征前汉武帝告诫卫青:“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隐晦地表达了李广不足以胜任主力的意见。

那么司马迁笔下李广为什么被赋予了悲剧色彩呢?答案就在李广的遗言里: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这句话不仅是李广的遗言也是司马迁的悲愤之语,他借李广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怨恨之情,也从侧面说出了对汉武帝的愤怒。或许在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就是自己一生的缩影吧!

参考资料:

1、《史记·李广传》

2、《王立群读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