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撞机|数字人文:今日的“未来遗产”

 jiashu1968 2018-07-28

数字人文不同于传统人文研究。这一点不仅是自诩为数字人文学者所坚持的,也是很多传统学者希望与之划清界限的一个理由。但究竟是如何不同?这种不同又是因为什么?答案众说纷纭。在数字人文社群内部,数字人文学者所坚持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数字人文处理的不仅是文本,更是数据;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与科技的结合;数字人文利用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数字人文学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编程技能;数字人文创造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数字人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数字人文是面向未来全数字环境的一种知识创新方式等等。传统学者的理由也很充分,数字人文就是用数字工具和方法开展研究;数字人文是一群来自不那么出名的学校的边缘学者获取学术资源的方式;数字人文就是在生产一批工具;数字人文在用量化方法(往往是很拙劣地)回答传统人文研究问题;数字人文没有传统人文研究深度和内涵,都是在回答表层问题等等。也有中间路线,数字人文现在是数字人文,但在未来,当数字时代真正全面到来的时候,数字人文中的“数字”就不再需要强调了,而成为今日的“人文研究”。是不是也有道理?


然而这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回答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研究的相同与差别,不仅仅是为数字人文提供合法性,争取其发展空间和话语权,更是从未来反思当下的一种批判性立场。尤其是在面临一个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人类长久以来作为意识主体,进入一个去人本中心主义的后人类语境时,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继资本、权力之后的新一轮的意识形态霸权,有必要对一切可能产生深刻广泛影响的,与技术高度接合的知识生产范式提高警惕。从未来看当下,今日发生的一切都会是未来的遗产。



本专题的三组文章,以一种承先启后的方式开启了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的对话,试图在知识谱系的脉络上梳理数字人文与学术传统的关系,并以此反观数字人文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姜文涛的《数字人文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的兴起——以北美文学研究学科史为中心的文献学考察》一文,以北美数字人文先驱及重镇的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为案例,聚焦文学与文化研究,从由印刷文化引发的西方近代文学以及作为近代大学学科体制文学研究的历史生成语境出发,对培育了“数字人文”的英美近代文学研究模式变迁进行了探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目前的数字人文进行溯源时,国内大部分的论述都强调了“人文计算”这样一个“技术路线”,但是忽略了由杰罗米·麦根(Jerome McGann)教授所开启的数字人文的另一个早期范式:校勘目录学。麦根教授的罗塞蒂学术计划不仅树立了电子学术档案库的标杆,同时还以实践性的方式将“文本性”问题重新在数字环境中凸显出来,使得“文本”成为了跨越、连接印刷与数字的核心概念之一。同时,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数字人文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并以此关照了在大的“数字文化”的概念下,数字人文所具有的兼容性和拓展性。特别是在国内数字人文领域边界尚未明晰的情况下,这种具有开拓视野的认知模式,将有助于国内学者从一开始打破可能出现的学科边界,保持数字人文的开放性、流动性和包容性。


就目前国内数字人文的发展现状看,与之有着某种“先天联系”的图书馆学和历史学具有一定的主导优势,而在欧美数字人文中处于主导的文学研究与批评并没有在中国凸显出优势。在此语境下,但汉松的《朝向“数字人文”的文学批评实践:进路与反思》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不仅回顾了近几十年来,自然语言处理和基于语料库和话语/叙事分析的文学文体学的发展,而且还有建设性地指出,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的文学批评可以充分借助人工智能中机器学习的方法,并在一种弗朗西斯·培根式“新工具”的思维下,开展对于海量文本内部与外部模式的勘察。针对数字人文学界关于“远读”和“算法”的争议,作者指出,数字人文所开启的“文学批评最后并非是彻底走向‘远读’,或者将阐释的任务交给‘自动化’的学习算法来完成,而是让机器阅读成为对传统阅读的一种激发与挑战”。尤其在关于算法及智能化运算对人文研究的影响问题上,作者非常诗意地写到:“事实上,文学批评家之所以需要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分类器算法,并不是指望它用87%的准确率告诉我们一首诗到底是不是俳句,或者一部戏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算法批评的意义恰恰是利用它的人工智能,促使批评家发现之前使用别的方法未曾觉察的问题,帮助批评家分析和阐释文本并解析出新的意义。唯有这样的数字化文学研究,才会真正吸引我们扬帆驶向数字人文的‘比特海’”。


陈静的《数字人文知识生产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突围》一文直指数字人文的核心,警惕时人把数字人文归约为“计算”和“工具”,而流于表面地简化对数字人文的认知。为了更宏观地把握数字人文的内核,她把数字人文放到知识生产的脉络来考察,以视野开阔的立场来看待数字人文研究的形态、路径和特点。媒介转型的发生导致知识生产的方式改变,人文研究的所有方面都受影响,不管在西方还是汉语世界都是如此。同时,这使得算法问题获得了一种关键位置,必须受到任何涉足数字人文的学者的重视。据此,陈静提出以媒介研究的路径来处理数字人文研究中关于计算的问题,以进一步拓展数字人文的反思性。

 

主持人:陈静、徐力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