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迟小秋:锁麟囊中献大戏 从标准传人到程派名家

 李隆基美容院 2018-07-28


当今京剧界,连续演出10出大戏不返头对京剧演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京剧名家迟小秋为纪念程砚秋诞辰110周年而搬演了10出风格各异的程派大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随着新编戏《宋家姐妹》的落幕,迟小秋再次在氍毹之上留下一个令人惊艳的倩影,她的成功让人看到程派艺术的多样风貌,看到一代名家的翩然风采,更看到北京京剧院推行项目制和艺术品质提升工程的累累硕果。

《锁麟囊》演了上千场

《碧玉簪》早已刻进骨子里

在酷热的天气下排练、演出10场大戏,想想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然而迟小秋却并没觉得这是多么大的压力,她说:“《锁麟囊》我已经演过上千场,《碧玉簪》也已刻进骨子里,就算长时间不演,我也可以拿起来就唱。”迟小秋原本打算将10出大戏一气呵成演下来,后来考虑到观众日日跑剧场的辛劳,剧院方面也为她的体力、精力着想,遂将10出戏分成两半,7月、8月各演5场。

10出戏的选择和排列,迟小秋煞费苦心。《锁麟囊》作为打炮戏当之无愧。《锁麟囊》与《荒山泪》都是唱做并重的吃功戏,所以两者之间安排了不甚繁重的《碧玉簪》以为调节。第4场戏是《孔雀东南飞》,旦角几乎不下场,是“蔫累”的戏。作为前5场演出的收尾之作,迟小秋选择了非常考验唱工的全部《玉堂春》压住阵脚。

而后面5场的打炮戏《三娘教子》,当初程砚秋只演一部分,迟小秋的全本《三娘教子》正是根据这一部分,辅以梅派的剧本增首益尾而来,是迟小秋老戏新编的第一出成功之作。《文姬归汉》是不折不扣的重头戏,唱做繁重不说,临到结尾还有大段的唱段,十分考验功力,是程砚秋当年也不常演的剧目。《红鬃烈马》是旦角骨子老戏,程派的王宝钏别具韵味。《窦娥冤》是迟小秋从19岁开始就常常演出的烂熟于心的剧目。收官之作《宋家姐妹》则是紧紧抓住程派艺术精髓而新编的一出戏,放在最后演出,除了考虑装台等现实问题,亦显然表明着程派艺术的发展和延伸。

10场演出圆满成功,迟小秋感慨万千:“这10出戏把我的所学、所感做了集中展示,主要是向程砚秋先生、我的恩师王吟秋老师以及广大戏迷和关心、支持我的领导做个汇报,表达敬意和谢意。”

有趣的是,《锁麟囊》的演出中有何云伟、应宁两名相声演员加盟,在坊间引起些许议论。迟小秋对此很是坦然:“我邀请他们是觉得他们适合,他们两位爱戏、研究戏,花了大量精力收集了很多珍贵资料,这份热情让人动容。”

10场演出,北京长安大戏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上座率,有的场次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除了北京的观众,一些戏迷从河北、山东、东北等地赶来,迟小秋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悟性、用功:

从“标准传人”到程派名家

迟小秋19岁获得梅花奖,在这样的年龄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项,至今尚无第二人。而对迟小秋来讲,与其说梅花奖是荣耀和资本,不如说是激励和鞭策。

迟小秋并非世家出身,可她悟性很高,一点即通。更重要的是,她学戏认真,肯下苦功。“我记得以前在辽宁阜新的时候,剧团条件不太好,时常没电,我就每天一早点着蜡烛到练功厅练功。”迟小秋说,她没有一天不喊嗓,没有一天不练功,《荒山泪》中的圆场,她已练过上万遍。

正是这份悟性和刻苦打动了程砚秋的嫡传弟子王吟秋。王吟秋将程派衣钵倾囊相授,不仅细说四功五法,更将《锁麟囊》“朱楼”一折,薛湘灵把锁麟囊放回原处后要轻轻推一推,以免锁麟囊被水袖卷到地上这类舞台经验都细细指点。迟小秋也凭借着这份悟性和刻苦学到了真“玩意儿”,被誉为“程派的标准传人”。“当年,王老师毫无保留地教我,说戏非常细致,偌大年纪还在水泥地上给我做 屁股座子 、跪步等示范,遇见这么好的老师,真是我的幸运。”说起王老师,迟小秋满怀感激。

除了温习老师传授的剧目,迟小秋还时常翻阅程砚秋的文集,揣摩大师的艺术。这么多年的梨园生涯,艺术已经成为迟小秋生活的主要部分,她在不断思考中提高、升华。就拿此次专场演出中的《文姬归汉》来说,蔡文姬有一句“宁弃娇儿归故园”的唱词,迟小秋将其中的“宁弃”改成了“痛弃”,道尽一位母亲在儿女与故园之间的纠结与挣扎,分离之际的心痛与不舍,人物形象一下就丰富了许多。

可见,迟小秋继承的,除了程派的艺术,还有程派的精神——不断创新,锐意前进。迟小秋说:“今天的社会和观众都与过去不同了,必须在遵循大师艺术原则的前提下适当调整,适应今天的观众和市场。”比如演出时长,从前一出戏演上三五小时是家常便饭,连本大戏一天演不完的也并不罕见。然而一出戏演这么久在工作、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肯定是不行的,迟小秋对每出戏的剧本和演出节奏都做了调整,以便控制时长;对有些唱腔也进行了发展,目的同样是为了吸引当今的观众。

向管理要效益

向品质要市场

在迟小秋看来,为了观众,演出节奏应该加快;为了艺术,排练节奏绝不能加快,必须细致、反复打磨。

无论排练还是演出,迟小秋都是一丝不苟,排练中一旦有哪里不合适,就要停下来调整、重来。“王老师造诣那么高,都一直说自己学到的是程派的皮毛,那么对我们这代演员来说,又怎么能不慎之又慎呢?”

迟小秋对艺术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恰与北京京剧院艺术品质提升工程的精神不谋而合。

北京京剧院一直坚守这样一个信念:艺术品质问题是一个艺术表演团体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剧院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艺术产品是“根”,市场是“干”,效益是“果”。因此,北京京剧院才提出“要向品质要市场”。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说:“北京京剧院要按 精品店 的理念来运营和管理,就是要把艺术产品从打造过程的管理,到包装、市场营销推广等各方面做到最好,塑造品牌。”李恩杰提出,演员的职业素养应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戏认真,二是尊重观众,三是内修文化外塑形象。

在北京京剧院同仁看来,不仅演员个人要对艺术品质多加注意,舞台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从剧本、表演、舞台画面到灯光、乐队、音响、字幕,都要精益求精。只有发扬“一棵菜”精神,艺术品质才能提高,才能感染观众。北京京剧院下一步将对院藏剧目“过筛子”,逐渐形成规范的演出标准,建立强制性的技术规范。

对此,迟小秋有很深的体会。去年,北京京剧院赴巴西演出,戏码中就有迟小秋主演的《锁麟囊》。迟小秋起先还担心国外观众未必看得懂,可令她诧异的是,老外们的每一次喝彩几乎都恰到好处。一名巴西观众还在演出后谈道:这出戏讲的是好人有好报。

原来,工作人员在演出开始前就对这出戏做了介绍。演出中,字幕用葡文、英文、中文等语言文字同步播放,并且这位翻译对剧本和唱词的理解和翻译非常到位。正是台前与幕后的紧密配合,才使得每一句旋律都唱到外国观众的心里去了。

这次经历再次让迟小秋感到,“向管理要效益,向品质要市场”是一句至理名言。她一面严于律己,一面以身垂范,带领着北京京剧院青年团,一路披荆斩棘。迟小秋笑言:“整个6月份我们团没有休息日,排练我的专场演出,排练对抗赛的十几场演出,全团几乎进入了 血拼 状态。”其实,自从迟小秋当上团长以来,她自己排戏、演戏的次数比之前有所降低,她把很多心血花在了带团上。而今,她的付出有了回报,她带领的青年团漂亮地完成了一场又一场演出,没有人叫苦,没有人抱怨。每每说到这一点,迟小秋的笑容总是幸福而骄傲的。

借助北京京剧院的东风,迟小秋站得很高,望得很远。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迟小秋深感责任重大,她虽未正式开山收徒,但也已开始带学生,培养青年一代。“对恩师、对戏迷、对领导、对生活,我都心怀感恩,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把程派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而身后这座充满凝聚力的剧院,则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迟小秋说。

票务代理:永乐票务

订票电话:4006-228-228

订票链接:http://www./index.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