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珐华塑像

 昵称40454018 2018-07-29

        珐华一词始出方言俚语,珐华原意为粉花、粉画。即用袋装粉泥,在成坯之上挤粉泥而立。(一如现用的牙膏,生日蛋糕上之奶油花)由于晋东南人法粉不分(如南人之肉漏不分)外埠人误粉为珐。当然,明景泰年间官家珐琅罕迹于民,色彩鲜丽斑斓,山西珐华彩亦雍容华贵,色泽釉彩及其刻绘艺术有过之而无不及,将粉画转词珐华亦何尝不可?总之,珐华为误传,这美丽、善意的荒谬倒也给山西珐华陶瓷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珐华瓷始出元代中后期,实质上属硬陶,烧结仅高出陶器100度左右,与唐三彩相类。

    山西珐华器为低温釉陶瓷。山西珐华陶瓷由琉璃演变而来,属琉璃陶瓷的一个支系,当时有晋地琉璃遍天下一说,无论皇宫庙宇,商宅权府,山西琉璃无处不在。山西大同明洪武十三年筑造的九龙壁,便是琉璃与珐华陶瓷完美的结合体。山西窑口众多,这与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关。柴、煤、瓷泥、瓷石,俯拾皆是。大行山之西,大河之东北、大原其中,丁村文化、西阴文化、陶寺文化、汾滨文化,侯马、曲沃的青铜文化等,不可或缺地溶入注入了山西琉璃珐华陶瓷,黄河文化耀然其上。 琉璃多为绿黄色,色彩单一,而珐华彩比较丰富,绿、黄、白、蓝、紫、黑等,特别是茄皮紫、葡萄紫、色泽透明鲜亮历久而弥新。

      珐华陶瓷的特征:

1、胎:元晚明早的珐华器胎质介于白陶与缸胎之间,胎质疏松内含颗粒较大,釉面剥落严重,叩击发出木质之声,立粉突出部分几乎釉不存在。明早期胎质开始呈细缸胎,有白色、米黄色,灰白色和砖红色。元代珐华器因由琉璃建筑构件转换而成,所以胎质厚、笨,烧结窑温为1050度到1100度左右,明代略显轻薄致密,胎釉结合甚好,但仍有剥釉现象存在。烧结窑温在1100度到1150度。

    2、釉:珐华器由琉璃转换而来,最大的特点是隔釉见胎,开芝麻纹片,琉璃则开大甲纹片。纹片的开法均为片四周起翘,如胶泥地日晒后的龟翘状,且反铅,隐现蛤蜊光。珐华器与琉璃器的最大区别是在釉中添加了草木灰,也称牙屑釉,在色釉上比琉璃器更纯正丰富,刻画细腻。明中期以后珐华器从建筑构件走向庭堂,其精美不言而喻。其中盘、碗、碟、香炉、文房用品,人物造像、瓶罐、缸、吉祥神像、神兽,最为多见。其现存代表作络缨罐(山西省博物馆藏)四象神兽、观音像(山西博物院藏)朔州出土的八仙人物造像等,让人叹为观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