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浦东最早名人之家风

 国民一员 2018-07-30

   看浦东最早名人之家风

                     —读宋代高桥黄俣墓志铭有感

    1963年,在高桥挖掘古墓时发现的黄俣墓志铭现藏上海博物馆它是浦东现存历史最早的碑铭。墓主人黄俣生于南宋初期(1129,至今近九百年可以说,他是浦东最早的名人。目前存世的关于浦东早期历史的史料极少。此墓志铭却长达四百多字,内容丰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黄俣家族的家风及其处世之道。

1、黄氏是个大户人家

根据墓志铭描写的生活情景:“余幼侍曾祖母吴氏之侧,下视诸侄,诜诜成行。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言,迄五世不分。”意思是说:我年轻时陪在曾祖母吴氏身边,看到下面侄子有很多。到堂上吃饭者经常有上百口人,内外和睦相处,始终五世同堂。

古代信奉多子多福。黄俣有四个弟弟,他生有二子二女,还有四个孙子、三个孙女。整个黄氏大家族有一百来人,可以说是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而且他们不分家,都在一起吃饭,这大概就是古代所谓的 “钟鸣鼎食”(敲钟集合,列鼎而食)之家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在现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2、黄氏是个书香门第

墓志铭开始有 “孝侄乡贡进士黄淇撰”,说明撰写者黄淇是逝者黄俣的侄子,而且是个进士。黄俣自己也是个读书人,喜欢填词作赋,老师郑公还是个参政(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墓志铭还有“二女:长适将仕郎(将仕郎是文散官名)顾燧;次适进士朱允成。”“孙女三人,长适进士陈居仁,馀尚幼。”就是说,黄俣的二女儿嫁给了进士朱允成;大孙女嫁给了进士陈居仁。

宋代三百年间,整个上海地区的进士也是凤毛麟角,不出十位。黄俣他家,不仅侄子黄淇是进士,而且女儿、孙女都嫁给了进士,所以这个黄家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同时证明,宋代时高桥地区的文化,在整个上海地区也是最繁荣发达的。

3、黄氏是个礼仪之家

墓志铭有“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言,迄五世不分,乡闾以孝义称。”意思是说:整个大家庭上百口人和睦相处,内外不分,五世同堂,在当地以忠孝礼义而著称。墓志铭还有“君伯父与先君致政,钦奉家训,尤笃孝友”、“兄弟怡怡”。意思是伯父与我父亲,敬奉家训,尤其忠实,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这些都充分说明,他们又是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家。这里提到了“钦奉家训”。我想五世同堂,上百口人,能够成年累月地紧密接触,和谐相处,没有严格的家规和家训是不行的。否则,百人百心,人多嘴杂,四分五裂在所不免。说明那个时候,族人与族人之间,是非常懂规矩、有礼节、讲和谐的。

 4、黄氏是个守法之家

墓志铭有 “兄弟怡怡,初无意于异居” 。意思是说:兄弟之间和悦相亲,开始时根本没有想分家。但“乡人当执役者,偶以人共户开讦之。因与先君谋,对泣而均其资产,外不假人与议视”。意思是说:乡里的管理者,偶然以人多户大(有的劳役按照户数摊派)说闲话。因此兄弟商量后,含泪分家,不给外人作议论的借口。

说明黄氏不是依仗人多势众,强词夺理,而是考虑到管理者的难处,服从管理。说明黄氏不仅注意大家庭内部的团结,而且还非常顾及社会外界的评价,尽量不让外人说三道四。所以黄氏又是个本本分分的守法之家。

5、黄氏是个节俭之家

墓志铭还有“性恬澹节俭,不为居养所移。”意思是黄俣平时喜欢清净淡泊,生活非常注意节俭,不为周边居住环境所转移。特别是当黄俣考进士失利后,他“杜门却扫,然亦未尝废卷。”意思是他不再扫径迎客(指闭门谢客),但是依然看书学习。

看浦东最早名人之家风

上述几点说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家族风气是非常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其成员人品及行为的一种传统作风。家风、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体系,不仅有神圣的权威性,而且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上述黄氏家风就是证明。

反观当今社会,不要说大家族,就是小家庭也是矛盾重重、勾心斗角(“新老娘舅”节目天天热播就是证明)。更有某些人道德沦丧,无法无天,做出伤天害理、违法犯罪行为。说明我们的家风、家规、家训等传统教育很有必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

                                                

                                                  周敏法

 

                                               2014年6月30日

 

 

注:2006年我在筹办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时,请上海博物馆专家在原石头墓志铭上进行拓片,并陈列于高桥历史馆。所以该墓志铭是真实可信的。碑文附录如下。

宋故吴郡黄府君墓志铭

乡贡进士黄淇撰

余幼侍曾祖母吴氏之侧,下视诸侄,诜诜成行。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迄五世不分,乡间以孝义称。君伯父与先君致政,钦奉家训,尤笃孝友。伯父有四弟,先君其仲也。吾祖服除后数年,兄弟怡怡,初无意于异居。乡人当执役者,偶以人共户开讦之。因与先君谋,对泣而均其资产,外不假人与议视。

祖考无忝焉。伯父讳俣,字惟大,少颖悟,从故参政郑公闻及卿先生,潘承议考受尚书,后喜习词赋。甫冠有声于郡庠,屡以进士试于有司;数奇不偶,未考即谢场屋。虽杜门却扫,然亦未尝废卷。性恬澹节俭,不为居养所移。而又处事谨愿,遇下慈祥。惜夫自庠序聘举之法坏,而国论罕及乎闾阎之隐士之行。义无愧于吾伯父者,世莫得而闻之。是亦可为于邑也。嘉泰四年八月初五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七十有六。

娶董氏。二子深、澭;二女,长适将仕郎顺燧,次适进士朱□□。孙男四人,敏求早卒,次敏学、敏功、敏修。孙女三人,长适进士陈居仁,馀尚幼。

越开禧改元九月丁寅,葬于所居昆山县临江乡清洲之原。于其葬也,深弟来请铭,淇勉记其行实,泣而铭曰:“孝友足以睦于族,节俭足以律其身,谨愿足以处其事,慈祥足以思于人,而铭于此足以遗其子孙”。

孝男深泣血谨书

 

说明:1963年,高桥钟家弄原海滨农校发现该墓志铭。铭文系乡贡进士黄淇撰于宋嘉泰四年(1204)。墓志铭拓片藏于上海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