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古镇高桥捡瓷片

 国民一员 2018-07-30

我喜欢收藏,尤其是瓷器。初学时老师说:现在收藏市场鱼龙混杂,而古瓷片都是真“古董”,从中学会鉴别瓷器的胎质、釉色、器型、工艺、青花画法和发色等要领,再去市场就不会上当受骗了。我记着恩师教诲,所以养成了捡古瓷片的习惯。

我不是高桥人,却有幸在高桥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多次捡瓷片。至今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第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部队回上海探亲,到浦东高桥镇陆凌村看望亲戚。他在厨房烧饭,我站在窗口与他闲聊,无意间发现窗外自留地里有几块明代早期青花瓷片。我快步上前拾取,惊讶地问:这是哪儿来的瓷片?亲戚说农村里每家进行化粪池改造,从地下挖出来的。我楞住了:在印象中,浦东是块年轻的土地,却想不到随手一挖,就是几百年历史。从此,古镇高桥在我脑海里留下了烙印。

第二次是在几年之后,我也是回沪探亲,到高桥镇顺建村看望亲戚。不知怎么的,他也知道我喜欢捡瓷片,于是说:“旁边新建村的太平桥、周家浜一带要建外高桥港区,准备从黄浦江里吹土上来,四周新建的堤坝上有不少瓷片”。我一听精神陡增,催他带我前往。

新堤是“就地取土”堆筑的,有三米多高。原本夹杂在堤坝中的瓷片,经过大雨冲刷,五颜六色的都暴露在外,像是学画的顽童随手涂抹的色彩,在灰褐色泥土的衬托下十分醒目。我惊喜不已,赶紧捡拾。亲戚看我着迷,就让我独自慢捡。

瓷片很多,不仅有明清的,也有宋元的;不仅有景德镇的青花瓷,还有龙泉窑、越窑等。我不禁想:它们不就是浦东的历史吗(后来我才知道,此地就是明嘉靖年消失的清浦古镇遗址)!说来也怪,千百年来,先人赖以生存的房屋、家具、服装、农具等等随着岁月流逝已经荡然无存,唯有这些“烂不掉”的带有中国文化遗传基因的古瓷片,却依然如故,象一个个时光老人,证明着这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向人们诉述着它们的故事。

 一抬头,在远处一片空旷的田野里,矗立着四棵高大的古银杏树。旁边有个废弃的破庙,当地百姓叫它北庵(顺济庵),房子属于军产。我走近细看,古庙历尽沧桑,破烂不堪,像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蜷缩着。到是古树吮吸着大自然的天地精华,愈老弥坚,越发郁郁葱葱。环顾四周一望无际的堤坝,我知道它们命运多舛。我只能默默为它们祈祷,向它们告别(如今有着近九百年历史的顺济庵已经踪影全无。所幸古树挂有“古树名木”的“护身符”,依然挺立港区)。

后来亲戚来催,才知早就过了饭时。回来路过欧高路,看到东面打谷场旁有一眼六角形的青石井。古井还在使用,天长日久井口竟被绳子磨出了几道深痕。明清古井我见过不少,但只有浅浅的磨痕,我估计此井应该是宋元遗物。我至今不明白,“坚若磐石”的古井,怎么会被“软如棉麻”的井绳所制服;也不明白,“水滴石穿”到底是物理还是化学所至?

亲戚说这边快要动迁了。我对此井情有独钟,很想收藏。但想想自己身在徐州部队,又想亲戚自己动迁还要去借房,而且又是个几百斤重的庞然大物,实在难以启齿,只能作罢。每回忆及,依然遗憾:它可能永远长眠地下了吧。

两次邂逅,我被高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折服,也为后来我执意研究和保护古镇高桥埋下了种子。

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天意,后来我从部队转业,几经组织调动,2001年底居然调到了古镇高桥。

如果说前两次捡瓷片是纯属偶然,那么第三次则是有意。有次办事路过高桥新建村的宅前(村名)。我早就听说此地历史悠久,曾经也是清浦古镇旧址,故特意下车到村里凭吊“觅宝”。我先拜访了修复不久的明代“双孝坊”,它是浦东地面上为数不多的明代文物,我为保护修复它曾经出过力感到欣慰。旁边不远有棵百年黄杨,我叮嘱主人好好守护(后来再去,才知被主人卖掉了)。不出所料,我在路边、屋旁、田头捡到不少古瓷片。其中一片是明中期青花瓷片,画的是十分罕见的张着翅膀的“翼龙”(不知是巧合,还是古人有先见之明,近年研究人员真的发现了早已灭绝的“翼龙”),青花发色纯正,釉面白中带青,绝对耐看,正是当年繁盛时期大户人家的典型之物。

第四次捡瓷片是2003年。高桥港改造,河水抽干后露出不少瓷片。中午休息,我来到河边先在近岸捡。突然发现一块明代中期盛行的“仙人乘槎图”青花瓷片,特别漂亮爱不释手。但它在河的里面,我手够不着。我找了一块砖头作为垫脚石,就一脚踩了上去,结果连砖带脚都陷了下去。即便这样,我还是“要瓷不要命”,不达目的不罢休。回到办公楼洗净瓷片,就如获至宝地拿给复旦大学文博系毕业的办公室副主任小田“饱饱眼福”。

第五次捡瓷片更是偶然。2004年,我听说高桥中学即将改造,有些历史遗迹将不再保留。我想实地察看,便找到学校原教务主任张群生老师带领。我们先到“明御碑亭”,那石碑是六百年前永乐皇帝为修筑“宝山”而撰写的,它也是整个上海目前唯一的皇帝御碑。年逾古稀的张老师如数家珍,讲起了原国民党高桥区区长钟玉良怎样把碑移到此地,“文革”中王京盙老师怎样冒死抢救此碑。

我们再去看学校里的界北城隍庙(高桥原有三个城隍庙,现在一个不存了)。其大殿早已拆除,只残存一个改作宿舍的北院。它旁边那棵曾经吸引不少文人雅士为之赋诗题词的古老金桂,已有三百多年树龄,虽然老态龙钟,依然枝繁叶茂(现在虽然栏杆围着它,但已枯死。张老师每年要去看望这位相识几十年的“老友”,希望出现枯木逢春、老桂重生的奇迹)。北院门口的一对石狮不大,但造型迥异、雕刻精美。进门却看见一个雕梁画栋的古戏台,我诧异:过去寺庙讲究“佛门清净”,大概高桥繁华之乡戏迷甚多,所以破例在此修建戏台,其乡风民俗着实与众不同。我无意间在其天井下水道旁的凹坑内,瞥见几片明清古瓷片,看样子是人们使用后随手丢弃的。我边捡边沉思:这些古瓷片几百年来就这样静静地躺着,默默地看着风云变幻、人世沧桑。相比它们,人生短暂,它们才是古镇高桥历史的真正见证人!

可以说,我喜欢高桥古镇,是从捡瓷片开始的;我了解高桥历史,也是从捡瓷片开始的。我与古瓷片和古高桥都有着不解之缘。

 

                                                原创作者:周敏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