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版《上海地名志》上有两幅地图,其中有关宋元时期吴淞江的位置,涉及高桥地区的地形变化,笔者对此提出质疑。 一、高桥地区成陆之初是不是海岛 《上海地名志》“上海地区北宋前(960年前)”地图上,现高桥地区是个四面环水的海岛。因是权威方志,人们以此为准,所以有关文章,都说高桥地区成陆之初为海岛。 但1999年版《上海历史地图集》,无论“五代十国时期(954年)”、还是“北宋时期(1111年)”地图上,现高桥地区南面是宽阔的吴淞江,其西面并无宽阔的大江隔开,可以说与现在的浦西是连成一体的——高桥不是海岛。 以上两部著作,对高桥地区成陆之初是不是海岛,意见是相左的。笔者认为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即高桥地区成陆之初不是海岛。其理由如下。 唐代晚期,高桥地区已经基本成陆,属于昆山县临江乡八都。其东北面为长江出海口,南面为滔滔的吴淞江,西面那时既无黄浦、又没吴淞,所以是与现在的浦西陆地相连的。所以说高桥开始时的地形,属于“三面是水、西部相连的半岛”。 约从北宋末年开始,吴淞江由原来的“一支东流”,开始从高桥西南部逐渐分叉,另有“一支北流”。它把高桥地区与浦西冲隔开来,形成一条大江,就是现在高桥西面的黄浦江北段(名称仍叫吴淞江达几百年)。在康熙《嘉定县志》卷一全境图上,高桥隔江的浦西,有一小块地方还标着“八都”,说明现在黄浦江的位置,原来都是高桥八都的陆地。 古代上海地区行政划界,都是以河为界,且大河为大界、小河为小界。如果那时高桥西面隔着一条吴淞大江,划界时不可能把“八都”的很小一部分划到浦西去。 至于后来,由于吴淞江改道分叉北上,使得高桥成为海岛,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二、宋元时期吴淞江浦东段的位置 《上海地名志》“上海地区宋元(960年~1368年)”地图上,把吴淞江浦东段标在今高行镇、曹路镇南部。而《上海历史地图集》把其标在今高桥镇南部。两部著作对此也是意见不一的。 笔者认为前者也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首先,如前所述,古代上海地区行政划界,都是以河为界,且大河为大界,如唐天宝十年(751)时以吴淞江为界,淞南为华亭县,淞北为昆山县;在以后的上千年里,淞南划分为上海、南汇、川沙等县,淞北划分为嘉定、宝山等县,也都是以吴淞江古道为界的。只要查一下以上各县的浦东地区分界线,就不难看出,当年的吴淞江古道就在现在高桥界浜的位置。 其次,有大量史料证明,吴淞江就在高桥南侧。如《江东志》卷八陆锡熊《陆梅溪公传》:“所居曰高桥里,当吴淞江入海道。”意思是说,他所居住的高桥镇,是吴淞江入海经过的地方。《江东志》卷九孙和鼎《修江东海塘议》:“余乡南北一带不异江湖,盖南则吴淞江”。意思是说,我的家乡(高桥)南北一带同江湖一样,其南面就是吴淞江。, 以上两部都是权威著作。但它们对吴淞江浦东段的形成年代、位置、走向及其改道,显然意见不同。由此可见,权威专家对浦东地区的早期研究也是不够的,没有形成共识。所以我们更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