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沙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民一员 2018-07-30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防御倭寇的侵犯,经川沙地方绅士、太学生乔镗等提议,在川沙堡修筑了川沙城。新建的川沙城既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城门,又配备了御敌的城堞、炮台及护城河,成为上海东部的海防要塞、军事重镇,为打击倭寇侵犯发挥了重要作用。川沙镇上现完整保存的一段明代古城墙,也成为上海地区仅存的古代城墙建筑,成为浦东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建城后的川沙,不仅成为军事重地,后又发展成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尤其近现代的川沙,精英辈出,人才荟萃,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知名度之高,让世人惊叹。应该说,川沙这个小城,她的历史并不悠久,比起上海地区的嘉定、松江、青浦来说,相差甚远;城池的规模不大,城墙周长仅4里,城厢内机动余地极为有限;管辖的地区也很小,无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立的川沙抚民厅,还是1911年后改称的川沙县、川沙市也好,都只管辖相当狭小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南门不足2里就已进入南汇县地界。但就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城池,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培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精神文明。川沙的历史塑造了她特有的城市秉性。作为傍海而筑的城池,她吃苦耐劳、努力勤奋、包容合作、心胸坦荡;她爱憎分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前赴后继、勇于献身;她善于学习、善于引导潮流,接受新鲜事物。一个地区能折射出如此颇具内涵的精神特征,这是川沙的骄傲,浦东的骄傲。造就这一独特而又明显个性的历史文化,其原因是什么?基础来自何方?其背后的文化支撑又在哪里?经初步研究、探讨,感到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受几百年盐文化的长期影响。明代的川沙,是一个傍海而筑的城堡。早在宋代,沿海地区已成为成熟的盐场。至今当地相当多的路口、集镇、河道,都来自于古代的制盐业。从四面八方迁移而来的大批盐民,是浦东历史上最早大规模移民的主体。从历史上看,凡是移民的地方,往往也是充满生气、充满活力的地区。为了生存,他们吃苦耐劳,团结互助,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海盗、倭寇斗,在制盐业中形成的优秀品格,开创了地区独具风格的文明史,这是海派文化的根。
  其二,在抵御倭寇入侵的长期斗争中,培育了爱国主义思想。由于川沙地处东部沿海,历史上长期受到倭寇的侵犯扰乱。尤其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553-1556年),浦东历史上最早的商贸重镇清浦镇(高桥镇的前身)屡遭倭寇抢掠焚烧。1557年后,以川沙为军事中心的长期抗寇斗争中,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杀敌,战火中锤炼了敢于斗争、勇于献身、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他们的后代,继承和发扬了光荣的传统。民主革命时期,川沙地区以林钧、杨培生、王剑三、黄竞武等为代表的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祖国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名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其三,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影响,形成了相互包容、互动发展的开放性格局。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川沙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中,相当一部分是蒙古族、满族。如清乾隆五十年的穆尔松阿参将是满族人,咸丰四年的成德参将是满洲正白旗人。川沙厅的同知中,有满洲镶蓝旗人和隆、正蓝旗人福生额,正白旗人巴通阿、阿林保,以及蒙古镶白旗人明安图等。少数民族官员与汉族官员一起共事,相互包容,对地区的安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另外,川沙地区也是佛教、道教传入较早的地方,重要的活动场所有历史悠久的长人乡庙、城隍庙,体现儒家文化的孔庙,以及东南沿海妈祖文化的天后宫等。上海开埠后,川沙的唐墓桥地区成为浦东天主教传播中心,1872年川沙城内也建起了天主教耶稣圣心堂,出现了第一个华籍基督教牧师倪蕴山,城厢镇兰芬堂是著名爱国主义者宋耀如牧师的活动场所。天主教、基督教传教过程中既有为殖民主义侵略宣传的一面,也有介绍当代先进文化的一面;而创办的教会学校,包括浦东地区最早的女校,在充实教徒后代宗教知识和宗教生活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
  其四,受西方先进的工业革命潮流影响。上海开埠后,很快成为西人居住最多、西器引进也最多的城市,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先行城市,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心。通过水路只需半天可直达上海的川沙,涌现了以沈树镛、沈毓庆父子及黄炎培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明,吸取新知识快,受西方先进的工业革命潮流影响,为改变家乡面貌积极奔走,呼吁改良,创办新学,大力提倡职业教育。而川沙一带居民有的世代精耕细作,有的祖传民间工艺,既能吃苦耐劳,又重学习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可以讲什么活都能做,什么活都能做好,近代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新行业带头人。如浦东“泥刀”的领军人物、营造业泰斗杨斯盛,中华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开创中国毛巾生产史的沈毓庆,浦东“剪刀”的领军人物、被称为“时装祖师爷”的赵春兰、金鸿翔……。而事业有成的社会名流,在家乡或热心捐资兴学,或造桥筑路,这成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我们今天来纪念川沙建城450周年,是要追溯和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寻觅早期发展的足迹,挖掘丰厚的人文资源,感悟建城后的文化内涵,使先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得到继承和发扬,使其真正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
(摘自《浦东文史》2007年第四期,作者:唐国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