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绣的发祥地是浦东高桥,乡间俗称“麻袋花”,色彩调和细腻,能从500多种颜色中配绣出精致、细微的画面。它精美、耐用,适宜制作座垫、女用提包、拖鞋、壁挂及各种工艺品。
![]() 绒绣最初起源于意大利的米兰市,1930年传入上海。1945年后,英美商人发现高桥的绣品质量最优,于是到高桥寻找代理商,上海四川路谦利洋行老板杨洪魁找到从事网花、花边刺绣的张秀涛、张鹤鸣父子,要他在高桥发展绒绣业产品,并负责收发货代理。正是张鹤鸣创造了一寸15针的细绣法。 1954年,上级将高桥镇上从事刺绣业的一批绣工组织起来,成立了“高桥供销刺绣生产组”。1956年12月7日经市手工业联社正式批准,成立了“上海市第29绣品生产合作社”并聘任高桥镇第12钟表社的施毓秀为美术设计,自主设计产品,创造了后来一直被沿用下来的“构图”法。绣品社也从绣制的实用美术品皮包花,逐步发展到绣制大型的风景挂画。1958年,第一幅大型挂画绣《向最坚强的人致敬》以及第二幅《上海外滩风景》相继取得成功,《解放日报》对两幅作品都作了相应的专题报道。![]() 之后,优秀的刺绣作品相继问世,有1960年的《毛主席在飞机上》,1961年的《毛主席在延安党校整风大会上讲话》。此外,还有《延安火炬》(1963年)、《万里长城》(1973年)等等。这些作品参加了全国和上海工艺美术品的展览与评比,1968年的绒绣作品《林间小道》两次获得轻工业部评比银奖,《延安火炬》于1963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万里长城》获得全国旅游产品一等奖。有许多作品被挂在人民大会堂,又到香港、日本等地参加展出。高桥绒绣蜚声全国,驰誉中外。
![]() 1961年6月,第29绣品社绣制生产能力扩大,人员也日益增多,经上级批准改名为“川沙县高桥绣品厂”。设计组从1965年至1985年期间开发了1万多种样品,不同的规格和货号有1.5万余种,绒绣大路货的小挂毯、沙发套以及各类小花片工艺品有上千种。
![]() 工艺技师在绣制绣品
到了1992年,绒绣队伍已经发展到3万人左右。这支庞大的绣工队伍,其地域范围从浦东扩大到全市,又从上海扩展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等地。高桥绣品厂成了上海绒绣的中心集散地,成为50年代至70年代经济不发达时期的重要家庭收入。 高桥绒绣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为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追思和怀念。可以预期高桥绒绣如同在麻布上绣出的千姿百态的花朵一样,将永不凋谢地开放在浦东的大地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