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史悠久之最——观澜小学

 国民一员 2018-07-30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咻的一下9月已经来临,相信无论你是在家“葛优躺”,还是在外领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得收拾行囊,回到校园,踏上一段新的学习征程。


说起校园,浦东人民一定拍拍胸脯非常自豪,据2014年公布的《浦东新区历史老校发展现状分析》调研报告(由浦东新区教育局主办、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承办的第21期“浦东教育论坛”所公布)显示:建国前浦东建校的中小学校至少有60所,占浦东中小学总数的20%左右。其中,在清朝即已建校的百年老校有26所。观澜小学、唐镇中学、三林中学、洋泾中学、川沙中学、杨思中学等,均是在浦东这块底蕴丰厚的人文沃土上诞生的历史名校。

在这个金秋九月,就让小编带您一起感受浦东历史名校的风采,领略教育先贤们的创新理念和开拓之举吧。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今天小编要向您娓娓道来的是浦东建校时间最长的学校——始建于1834年的观澜小学。

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原浦东新区城厢小学)位于川沙镇东南隅,始名观澜书院。1903年改为“川沙小学堂”解放后命名为“川沙县城厢中心小学”1961年改为川沙县城厢镇小学,同时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1993年撤县建区改为浦东新区城厢小学2004年易名为浦东新区观澜小学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观澜小学在旧学(1834~1903)、新学(1903~1949)和社会主义教育(1949至今)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

风俗之厚,端由士始


旧学时期(1834-1903)

清道光十二年,元和县令何士祁擢任川沙同知,发现川沙地区不设学,民风不厚,深感忧虑。他认为“牧民之官,有父师责,而风俗之厚,端由士始。”为此,经两年筹划,于道光十四年,捐赠俸银一千两,在当地乡绅沈光珣、丁尔光等人捐助的学田上创建了观澜书院,由此开了川沙教育的先河。

何士祁撰写的《新建观澜书院记》阐述了“观澜”之名的由来:……江以南地大物博,人材如林,匹诸于水,喻观海矣。澜是湍急之水,水有源须清,源清而澜始大。未有源之不清而其流不至溃涸者;未有源之既清而大波小波不自然关于脉络者。



教育救国,学用结合新学时期(1903-1949)

鸦片战争后,昔日的泱泱大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邑人黄炎培深感“空谈改良革新不足以救亡,第一着需从教育入手”,在教育救国思想驱使下,他同张志鹤先生一起多次上书朝廷,竭力提倡“新学”,废止“旧学”,终于在1903年获准改“观澜书院”为“川沙小学堂”,走新学之路。



黄炎培像


黄炎培先生是观澜小学历史上的一颗明珠,是改变观澜书院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提出“并重德育、智育,而归本于忠爱”的办学口号,并着力改革课堂,针对时弊提出了“学用结合”的策略,大力削减读经课,增加实用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美术、格致(理科)、图画、唱歌、手工、英文、体育、课外活动等,意图让学生“强身健体”、“动手动脑”,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他以“理必求真,事必求实,言必守信,行必踏实”来要求自己和教导学生,如今这16个字也成为观澜小学的校训。


学校新学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但也是成效斐然的,培育了音乐家黄自,革命者王剑三、林钧等优秀毕业生。

浦东抗日斗争史集萃之八—— 林钧:浦东建党创始人  抗日救亡急先锋

浦东抗日斗争史集萃之十一—— 黄炎培:锦心绣口兴教育 侠骨慈肠救国难

在抗日战争中,校舍、设备被严重破坏。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急需资金修复,但当时公家财力匮乏,邑人沈敬之等四处募集资金,以修复校舍。学校后改名为川沙县城厢镇中心国民学校。



德育领先,教学为主,发展特长

社会主义

教育时期

(1949至今)

1949新中国成立,学校开始用“城厢”冠名。通过一系列改造、整顿,办学面向工农,教学配合政治,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教育质量明显提高。1961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学校坚持德育领先、教学为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倡向“教科研究、创新实验”要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效果。

解放以来,观澜更是桃李满天下。73届毕业生严纯华1999年入选国家首席科学家。75届毕业生周洁成为著名舞蹈家、影视演员。85届毕业的大队长张炼红是上海市理事会第一任副主席、《我们一百万报》首任主编,曾得到江泽民的接见。

89年毕业生瞿之英,曾作为中国代表团唯一小学生代表,参加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世界青少年科学大会。

70年代毕业的叶佩玉现为华师大二附中化学首席教师,2002年获得英特尔杰出教学奖,是唯一一位姓名被国际天文联合会用以命名一颗小行星的教师。


观澜小学作为百年名校,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走向社会,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观澜小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百年历程,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那么,看完我们今天的介绍了吗?小编温馨提示:珍惜校园时光,努力学习哦!


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名校的现代化转型——上海市浦东新区百年老校扫描》

华东师范大学 范国睿 赵瑞情 王加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