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荐诗】7月30日:“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秋林夜雨藏书阁 2018-07-30

《寄黎眉州》 来自1号线上 04:42

诵读者:衡水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李志红




黎眉州:指黎錞(chún)。黎錞,字希声,四川渠江人,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因称“黎眉州”。眉州,在今四川境内。


胶西:胶河以西。当时作者在山东密州认知州,密州在胶河之西。


西川:川西,四川西部。作者故乡眉山,及下句所咏的瓦屋、峨眉都在四川西部,故云。


瓦屋:山名。今属四川眉山市洪雅县,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峨眉:山名。今属四川眉山市,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六一:指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


摄影:《瓦屋山秋韵》 薛良全

摄于七里坪风景区



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成就显耀,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用笔丰腴,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为苏轼在密州任上时寄赠眉州知州黎錞。

诗人在胶西的高处举目西望,夕阳映照着孤云的地方,应该就是家乡四川眉州了,那里有好朋友黎錞。“孤云”“落照”是作者内心落寞的外化。瓦屋山上堆满春后的雪,峨眉山下了好几天的雨,一片翠绿。这里,作者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写故乡瓦屋、峨眉二山的雨与雪,借以表现对好友绵延的牵念。两地相隔,两心相印。

首联、颔联铺垫后,颈联笔锋一转,指涉现实,感叹人事,惋惜如今的文人再也没有像欧阳修那样的贤者了。黎錞擅长经学并有所成,但王安石素不喜经学,不以《春秋》之学为然,黎錞自然不入他的法眼。欧阳修则赏识黎錞的经学学问。欧阳修对苏轼和黎錞有知遇之恩,所以苏轼才发出如此感慨。尾联,作者安慰朋友并期待:等我像陶渊明当年一样归隐后,咱们再一起赋诗、品酒,共度岁月。

诗歌通过将瓦屋山和峨眉山对举,魂牵梦绕的家乡山水、昼思夜想的朋友宛在眼前。在对好友惺惺相惜的惦念中,也表达了对共同恩师欧阳修的怀念。

诗人虽有感伤,却并不沉溺其中,全诗情感跌宕、放达落拓。时而婉约,时而豪放,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语出余光中《猛虎与蔷薇》)。


鸣谢:屈雅红(专栏作家 大学教授)


书法:安徽省书协会员、

诗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啸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