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故事:摩羯座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无可救药的乐天主义者

 文冠厚朴 2018-07-30

苏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

      一想到苏东坡,你会想到什么?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茄子……恩,你是个吃货。

       苏堤、西湖、东坡书院……恩,你是个驴友。

      可是,给这么多菜、这么多景区冠以自己logo的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巫娜 - 照见自在 来自六不和尚 06:43

      他是个四川人,一个好吃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穷游了大半生的人,一个宅心仁厚把爱洒遍大地的人,一个诗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书写了他的生日,1036年阴历12月19日,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山,一个标准的摩羯座。多年后,他在《东坡志林·退之生平多得谤誉》一文中说:“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摩羯为身宫,而仆亦以摩羯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宋代,阿拉伯占星术已传入中国,宋人已有黄道十二宫概念了。

      摩羯苏轼有个双子老爸苏洵。苏洵诞生于双子座头,是个结合了金牛与双子特质的人:27岁之前,他无忧无虑地访道寻僧,走了川内不少地方;27岁后突然发奋读书,经过十余年苦读,名闻天下。《三字经》里的“二十七,始发奋”,说的便是这位苏老泉。

       苏轼是幸运的,他有一个旷达而坚定的父亲,又有一个慈悲而正直的母亲。在父亲苏洵苦读期间,母亲程夫人一直默默经营着棉纱生意,来支撑一家人的开销。她成为了苏轼和弟弟苏辙的启蒙教师,教导他们抄诗文,学《汉书》。苏轼曾满怀深情地回忆,母亲厌恶杀生,不许僮仆伤害鸟雀;搬入新家,发现地下有前人窖藏之物,母亲命重新填好,不让发掘。健康的家庭,滋养了苏轼的健康人格。在之后漂泊流离的几十年内,父亲的性情与母亲的贤德,成为他凝然不动的根基。

        十九岁时,刚成年的少年苏轼成亲了。妻子是中岩书院(苏轼曾就读于此)的院长、进士王方之女。这个十六岁的少女聪明沉静,未曾说自己读书。直到苏轼偶有遗忘,她从旁提示,苏轼才惊觉妻子原是知书的。夫妻感情,由是更为融洽。

      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名声大噪,每有新文,便会立即传遍京师。

      21岁-27岁,在京师,苏轼曾拥有六年的光辉岁月。

      可是,治平二年,1065年,命运第一次对苏轼展现了黑色的羽翼。这一年,苏洵去世了。按照体制,苏轼、苏辙两兄弟需要扶柩回乡,守孝三年。

      三年,已足够瞬息万变的官场颠覆一次又一次。

       这一年,王弗也去世了。因为丈夫太天真,“无不可说之事”,这个聪慧的妻子曾深怀担忧地隔帘倾听丈夫与朋友们的谈话,事后提点谁可结交、谁不可结交。那些“不可结交者”,在十几年后的乌台诗案中,果然站在了落井下石那一边。

        对此,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几乎是带着恐惧对王弗颇有微词,这种恐惧,就像是陈家洛对霍青桐,胡斐对程灵素。他看不到王弗的冰心玉骨,他也看不到苏轼对王弗的深情——在亡妻墓志铭下,苏轼几乎是绝望地写下“余永无所依怙”!

       守孝期满,苏轼回到京城,正逢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帷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而那个能窥透人心的妻子,已然亡故。

      平心而论,王安石是个优秀的从政者,私德也毫无瑕疵。只是,他所要变的法太超前了,超前得像是穿越。但太前卫的结果,就是这位“拗相公”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一干保守派们的打击,而依附他的,却反而是一干想从中牟利的奸佞小人。他只能以梅花来自抒胸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苏轼也不能理解他。

       心怀天下,希望为万民代言的苏轼,看不懂他的远大思想。于是,他对王安石发起了攻击。          历史上有许多“苏王争斗”的轶事,通过诗、通过三峡的水、通过秋天的菊花……理所当然的,苏轼被贬了。

        贬官成为他颠沛一生的开始:1071年,苏轼被派往杭州任通判,1074年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1077年赴徐州任知州。在密州的一个夜里,风声簌簌,松林如涛,他恍然梦见了王弗。梦里的妻子还是新婚时的模样,正对镜梳妆,而自己站在窗外,已是阴阳两隔。梦醒后,一腔思念与个人感怀混合,成为一杯无从品尝的苦酒,他写下了那首传世千载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79年,苏轼被调往湖州任知州,上任后,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表中的一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添油加醋,说他“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包括昔日的朋友。御史台的吏卒们到了湖州,将苏轼捆绑上京。

       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了:新党党羽一心要置他于死地,而元老们则纷纷上书解救,最后,还是那个“拗相公”、已退休的宰相王安石一言而决,“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被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3天的牢狱生涯,总算结束。

        经此一役,苏轼心灰意冷,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由此诞生。

       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被“平反”了,他被召还京都,官位一升再升。保守派当权,从前被打压的事迹,原本可作为自己飞黄腾达的阶梯,可倘若如此,他便不是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党”及废尽新法,苏轼感到了不公,他向皇帝上书,抨击旧党执政后的种种腐败。

      可以想象,他再一次被诬陷了。这一次,新党和旧党都摒弃了他。

       苏轼自动申请了外调。走吧,走吧,把朝廷把京师让给这些争名夺利的人,而你,至少能在任上为老百姓真正做点实事。

      他来到了杭州。当时的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中长满野草。苏轼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印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上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在春天的清晨,苏堤上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他来到了颍州,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他来到了惠州,年近6旬的老人,倾尽私囊疏浚惠州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他来到了海南儋州,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海南学子闻讯蜂拥而至。之前的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苏轼来了以后,立即有学子举乡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徽宗即位后,苏轼终于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江苏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御赐谥号文忠(公),后人亦称其为苏文忠公。

       将近一千年过去了。一千年后,我们不记得王党、司马党都有些什么人,那些在朝堂一度得志的官僚,最终“尔曹声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是,民众记住了苏东坡,自发的。杭州、惠州、黄州、湖州……那些他曾贬官待过的地方,都有“苏东坡纪念馆”。

       徐州对苏轼的故乡眉山说,苏东坡永远是徐州人。在海南,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有些名字,刚一提起,便已变旧、腐朽,而苏东坡这个名字,时时念起,依然灿若星斗。

苏东坡经典词作欣赏(上)

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词故事:把酒当歌兄弟情

      苏轼与苏辙两兄弟的感情十分深厚,患难与共、并肩携手的手足亲情贯彻了他们的一生。

      这首词就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词中最著名的。这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节,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也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以求兄弟能够常在一起,然而这愿望一直无法实现。这年中秋,皓月当空,与胞弟苏辙分别后已有七年未得团聚了,词人面对一轮团圆月,大醉之后生出无穷的悲欢离合之感,拍手狂歌后,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