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东桥话35:浮桥掠影(上)

 唐继舜 2018-07-30

当古人还不会或难以在深水中筑墩架梁,但又需要渡过水宽流急的河流时,该怎么办?第一种办法,自然是坐船;第二种更为长效的办法,就是把若干舟船或浮体置于水面,连为通道,这就是浮桥。浮桥是古人最早能建造的长大桥梁,是古人克服江河险阻的工程创举。今天,尽管人们能建造各种固定式桥梁,但浮桥依然在交通、军事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古代浮桥

全世界史籍中最早记载的桥,就是浮桥。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的“造舟为梁”,就是描述周文王(约前1152~前1056)娶亲时在渭河上连舟搭桥的情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吾国行用浮桥之历史,估计至少已越三、四千年”。李约瑟比较谨慎,他认为浮桥起源于公元前8-7世纪,就“已经够恰当了”。


大约在新亚述帝国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前883年-前859年在位)时期,亚述人就曾采用吹胀皮囊、上铺木板的方法架设浮桥,以使军队越过水面不宽、水流不急的河道。图1所示者,是画家Faucher-Gudin根据巴拉沃特(Balawat,古代亚述的一个城市考古遗址)大门上的青铜浅浮雕饰带临摹的。

图1  亚述王驾驶两轮战车过浮桥

古希腊作家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年─前425年)曾在其《历史》一书中,描述了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前549年-前529年在位)攻打马萨格泰人时,曾动手在河上建造浮桥;大流士一世(前521年-前485年在位)在入侵希腊时,曾在博斯波鲁斯海峡建造了浮桥;到公元前480年第二次波希战争期间,薛西斯一世又在达达尼尔海峡(也称恰纳卡莱海峡)修建过两座浮桥。需要提及的是,希罗多德对博斯波鲁斯海峡浮桥的描述,一笔带过;对达达尼尔海峡浮桥的描述,语焉不详。直至今天,大家对此还存在一些质疑和讨论。


前 257年,秦昭襄王最早在黄河上的蒲津渡(今山西永济市古蒲州城附近)建“河桥”(即浮桥)。至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命改建蒲津桥,把栓连船只的竹索换成铁索,铁索每端用铁牛四头(每只重达约30吨)作为地锚,见压题图片。金元之际,浮桥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制遗物(其中一岸的铁牛铁人铁柱等在1991年出土,见图2)。蒲津桥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古代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工程典范。

图2  蒲津桥头的铁牛、铁人和铁柱

古人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桥梁,也是浮桥。《后汉书·岑彭传》记载,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为阻止汉军入蜀,在今宜昌附近“横江水起浮桥、斗楼,立攒柱绝水道,结营山上,以拒汉兵”。后被刘秀手下岑彭用火攻摧毁。


罗马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在第一次达西亚战争(101年-102年)中,曾在多瑙河上架设浮桥。这一事迹,刻录在今天罗马的图拉真记功柱(建于107-113年)上,见图3。

图3  图拉真记功柱上的浮桥石雕

在汉代,浮桥建造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广泛。不过,因浮桥由易腐的木船木板搭建,能沿用几十年已属少见,能延续几百年(需不时修复或半更新)则更属凤毛麟角。江西赣州贡江之上的建春门浮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见图4),长约400m,桥宽5m,由大约百艘木舟组成。这桥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仍在服役。

图4  赣州建春门浮桥(摄于20世纪40年代)

中国古代的浮桥,有不同制式。在《尔雅・释水》中,有“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有史学专家考证,“造舟”指船体顺河摆放并紧密相靠,并“亘板其上”;“维舟”指用三船或四船形成一个浮体单元;“方舟”为连两舟为一节,即采用古代曾经出现过的双体船为浮体;“特舟”指用一船为浮体;“泭”则是指以(木、竹)筏相连,属最简易的浮桥。从工程的角度看,这样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建造浮桥的舟船数量及类型。至于什么等级的人才能用什么制式的浮桥,大概是后世儒生为维护礼制的附会之辞,现实中恐难实现。


中国古代的浮桥,也有不同构造,主要包括“曲浮桥”和“直浮桥”等。


曲浮桥通常适于河水较深、河床不稳定的河道。曲浮桥的各船体,无需用矴、碇或锚单独锚定于河底,而是采用大缆维系各船,并将大缆栓于两岸桩柱之上。浮桥在水流的冲击下,自然向下游弯曲,形成曲浮桥。早期的大缆材料,使用藤、竹、棕等,后来才用铁链。唐代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了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7年)的洛阳天津桥(初为浮桥,后改石桥),该桥“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应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在浮桥中采用铁链。


为控制浮桥的平面移位不致过大,以利通行,在一些河水较浅、流速不大、河床稳定的河道中,可将浮桥的各船体单独锚固于河底,形成直浮桥。即便如此,通常仍需采用缆索横联各船首和船尾,或将靠浮桥端头的船体斜系于岸边,以策稳定。


另外,为使浮桥与两岸接通并适应水位涨落,需在两岸设置跳板栈桥等;为不阻碍通航,可通过在浮桥中撤板、移船或设置高脚船等方式加以实现。

浮桥的特点

按使用时间的长短,浮桥可分为永久性浮桥(根据桥梁设计规范确定使用寿命,通常50-100年)、半永久性浮桥(特殊情况下或特殊季节中需拆除,经修复更新可维系较长时间)和临时性浮桥(随时装拆,临时使用,不做长远打算)。


与固定式桥梁相比,浮桥有其长处,也有不足。


浮桥的长处包括:(1)构造简单。浮桥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浮体、梁板、缆索及岸上或水中的锚定装置。(2)装拆便捷(永久性浮桥除外)。做好架设准备工作后,多则数天,少则数小时乃至更短时间内便可架设完成;当然,拆除也方便。(3)造价经济。浮桥不用设置水中基础和桥墩,工期也短,尽管日后维护费用可能不菲,但建造费用通常远低于固定式桥梁者。


浮桥的不足主要是环境适应性较差,这表现在:(1)易遭受自然环境(与水文、天气相关者)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导致浮桥的安全性或通行能力降低;(2)设置了开启构造的浮桥,其对水上和桥上交通均有一定影响。


利用浮桥的优点,可快速架设所需的临时性浮桥。图5所示为印度“大壶节”期间,在恒河上架设的多座临时性的人行浮桥。图6所示为2015年解放军舟桥部队演习时,用时15分钟架好的500多米长的军用浮桥。

图5  印度“大壶节”期间恒河上的临时人行浮桥

图6  2015年解放军架设的军用浮桥

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浮桥的使用寿命较长,遭遇环境激烈变化的可能性大,因此,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更需关注环境适应性问题。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部的胡德水道(Hood Canal)浮桥,是世界上第一座在峡湾环境中建造的浮桥,见图7。该桥采用混凝土浮箱,长1988m;浮桥两端设通航孔,中间也有183m长的可伸缩的浮体(以便船舶航行),1961年建成。1979年2月13日,在一场罕见的飓风(最高风速达190km/h)巨浪(最大浪高4.6m)冲击下,一些浮体连接部位破坏,浮桥西半部分最终在2月14日早上沉没,见图8。1982年,修复西半部分后重新开通;2009年,替换了东半部分。

图7  胡德水道浮桥

图8  1979年胡德水道浮桥西半部分沉没

在西雅图的华盛顿湖中,世界上第一座混凝土浮桥(1940年开通,现名Lacey V. Murrow纪念桥),曾在1990年的拓宽改造施工中遭遇风暴,因其中一个浮箱进水而导致850m长的一段浮桥沉没,后经修复在1993年重新开通。


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1943年曾建造过一座永久性浮桥(霍巴特桥,见图9)。这桥由一座长961m的连续布置的混凝土浮箱及一座跨度55m的提升式开启桥组成,总长1160m,桥宽约12m。这座桥曾遭受过多次风暴袭击,浮桥受损明显,预期寿命缩短。从50年代中期起,桥上交通日益拥堵,于是在1960-64年间建造了一座固定式桥梁,浮桥也随之拆除。

图9  澳大利亚霍巴特桥

在我国,似乎还没有用于公路交通的永久性浮桥。目前拥有半永久性浮桥最多的省份,大概是山东(全省有50余座,连接黄河两岸的有20余座)。这些浮桥多采用承压舟(民用的制式舟桥装备)作为浮体,型号多样,承载力较大。为保证浮桥的安全,往往在夏季洪汛期需要拆除,在冬季冰凌期需要拆除(参见图10),甚至在黄河调水调沙时也需要拆除。由此可见,这些半永久性浮桥还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方式显然会对区域交通造成一定阻碍。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是在条件具备时把半永久性浮桥替换成固定式桥梁。

图10  2018年初山东泺口浮桥拆除


(未完待续)

(作者注:本文参考了诸多文献资料,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原创文章 鼓励转发 反对抄袭

学术观点 欢迎交流 敬请指正


作者李亚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桥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桥梁》杂志社副主任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