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9世纪英国作家和诗人艾米莉·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e,1818.07.30—1848.12.19)诞辰200周年纪念日。 在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艾米莉排行第二(大姐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作《简爱》;小妹安妮·勃朗特,代表作《《艾格妮丝·格雷》》)。她在30岁的短暂一生里,只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在她生前,几乎没有人谈论起这部小说,直到死后很多年,人们才意识到,这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前年夏洛蒂诞辰200周年时,群学君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人性意义上的高贵者》(点击标题即可阅读),相比之下,妹妹艾米莉,对“恶”与“仇恨”,有着更深的体认。法国哲学家巴塔耶说:艾米莉从恶的深渊里吸取了切实的教训,很少人比她更严谨、更勇敢、更正直,她对恶的认识最彻底。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有些人,死后方生。 艾米莉.勃朗特诞辰200周年 《呼啸山庄》 在恶的深渊里认识人性 文 | 群学君 01 在艾米莉去世三十多年后,著名诗人和人文主义评论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年)来到她的墓前,他这样写道:
艾米莉的天才比夏洛蒂更高,她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忧伤与大胆,是自从拜伦之后无人可与之媲美的。
勃朗特家族墓地
作家毛姆(W. S. Maugham,1874-1965)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则是这样形容《呼啸山庄》的:
这并不是一本拿来供人讨论的书,而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发现小说中的错处很容易,但它拥有那种只有极少数几个小说家才能给予读者的东西——力量。
在毛姆向读者推荐的世界文学史上最好的十部小说中,《呼啸山庄》赫然在列。 △ 1834年,勃朗特三姐妹画像,由其弟布朗威尔所作
同为伟大的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A. V. Woolf,1882-1941)也对艾米莉倍加赞赏:
《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难理解的作品,因为艾米莉是一位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当夏洛蒂写作之时,她以雄辩、华丽而热情的语言来倾诉“我爱”,“我恨”,“我痛苦”。她的经验虽然更为强烈,却和我们本身的经验处于同一个水平上。然而,在《呼啸山庄》中,却没有这个”我”。没有家庭女教师。也没有雇用教师的主人。有爱,然而却不是男女之爱。 …… 艾米莉是被某种更为广泛的思想观念所激动。那促使她去创作的动力,并不是她自己所受到的痛苦或伤害。她朝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于是她觉得她的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世界重新合为一体。
在英国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从事英语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克莱尔·奥卡拉汉(Claire O'Callaghan)看来,作为世界上最伟大小说之一的作者,艾米莉应该被视为一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大女性。
据说,有心人做过统计,自从英国有文学史最佳小说榜单以来,无论评选人和发布者是谁,《呼啸山庄》从没有跌出过前十。
2016年BBC电视电影《隐于书后》(To Walk Invisible:The Bronte Sisters),讲述勃朗特家的往事。
02 与身后的声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艾米莉在生前的寂寥。
她只活到30岁,极度羞涩内向,她流传下来的一幅肖像,几乎就是她的精神个性概括:紧张、激烈、孤独、不愿被人知。“不愿为人知”是一种自我防卫,也是获得写作自由的一个办法。艾米莉这部唯一的小说当然是夫子自道;书出版时是以男性笔名发表,读者也坚信不疑作者的男性身份,直到她去世后,姐姐夏洛蒂整理她的遗物,才发现她就是这本畅销书的作者。好像随着艾米莉的去世,世间同时消失了两个人。
艾米莉.勃朗特肖像
《呼啸山庄》讲述了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炽烈又跌宕起伏的爱情,那种粗犷的自然力,以及残酷、极端的人物形象,很难被维多利亚时代普通的英国读者接受和理解。当时的读者这样严苛地评论:
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应该叫《枯萎山庄》才对吧? 是什么样的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 ……
整部小说处处体现了地狱般的呼啸山庄,又营造了天堂一样的画眉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看上去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他不择手段夺取了恩人之子辛德雷的财产,做了呼啸山庄的主人,令辛德雷潦倒而亡。他娶了画眉山庄的小姐伊莎贝拉,无疑是对青梅竹马的爱人凯瑟琳巨大的折磨。可他既不爱伊莎贝拉也不爱她生的儿子,他们母子只是他复仇的工具。最终老一代的都在他的报复下去世了,下一代又成为他新的折磨对象。
希斯克利夫就这样活成了一个虐待狂,没有善待过身边的任何一个人,看上去他完全是愤怒的疯子,文明规矩在他的悲痛欲绝里根本不值得一提,荒凉和孤异是他通向世界的唯一道路,这种放肆淋漓的情感,既使读者觉得恐惧,也是最吸引他们的所在。
在希斯克利夫身上,集中体现了欧美文学历来关注的主题:恶与恨。但这样的“恶”与“恨”又是错综复杂的: 希斯克利夫明明是“恶”的,但这个形象并不通向“丑陋”;希斯克利夫明明在“恨”,但这个“恨”也让人感觉不到“卑琐”。用通俗的话而言,他明明那么坏,可是你却不能说他是个“小人”和“坏种”。你只是在面对他狂暴的感情和暴风骤雨一般的内心时,会因为缺氧而感到窒息。
因为,希斯克利夫不是向往恶,他只是放弃了善。事实上,他一边虐待和毁灭着别人,也一边虐待和毁灭着自己。他要的不是别人的痛苦,而是 “共同毁灭”。所以,他伤害着别人,但谁都没有他更痛苦,更遭罪;他毁灭着别人,也毁灭着自己在人世间所有的快乐。
他不怕毁灭,他怕快乐。他不怕死,他怕活着。 △ 2011年卡雅·斯考达里奥版电影《呼啸山庄》 03 奥卡拉汉说,《呼啸山庄》的意义远不止“爱情”那么简单,嫉妒与仇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是一步步深化和确认的主题。它可以被理解为一部警世寓言,批判那些具有毁灭性的爱情。
伍尔夫说:
艾米莉似乎能够把我们赖以识别人们的一切外部标志都撕得粉碎,然后再把一股如此强烈的生命气息灌注到这些不可辨认的透明的幻影中去,使它们超越了现实。那么,她的力量是一切力量中最为罕见的一种。她可以使人生摆脱它所依赖的事实;寥寥数笔,她即可点明一张脸庞的内在精神,因此它并不需要借助于躯体,只要她说起荒野沼泽,我们便听到狂风呼啸、雷声隆隆。
法国哲学家巴塔耶说: 艾米莉从恶的深渊里吸取了切实的教训。很少人比她更严谨、更勇敢、更正直,她对恶的认识最彻底。 这就是《呼啸山庄》迄今魅力不绝的原因。
《呼啸山庄》书影
04 《呼啸山庄》最早由梁实秋先生翻译为中文,他将书名译作《咆哮山庄》。1930年代末,一位正在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女生对这个译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她说:
我想,也许是梁先生从希刺克厉夫(即希斯克利夫——群学君注)的乖戾性格与暴虐行为得到启发,但我总认为这个书名不妥。在书中第一章里已明确指出W. H.是希刺克厉夫的居住地,原属于恩萧家族的住宅的名称,我想任何房主是不会愿意用“咆哮”二字称自己的住宅去吓唬来访者的。
但究竟如何翻译更为妥当呢?这时,在西南联大学习时养成的“念念有词”的习惯给了她灵感。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书中的场景不停在她的脑海回转,“一阵阵疾风呼啸而过,雨点洒落在玻璃窗上,宛如凯瑟琳在窗外哭泣着叫我开窗。我所住的房子外面本来就是一片荒凉的花园,这时我几乎感到我也是在当年约克郡旷野附近的那所古老的房子里。我嘴里不知不觉的念着Wuthering Heights……苦苦地想着该怎样确切译出它的意义,又能基本上接近它的读音……忽然灵感自天而降,我兴奋地写下了《呼啸山庄》四个大字!”
从此以后,《呼啸山庄》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译名,传诵至今。
这位敢于叫板梁实秋译本,将《呼啸山庄》潜心迻译的女大学生,名叫杨苡。 △ 《呼啸山庄》杨苡经典译本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出身于天津一个富裕的诗礼之家。她的祖辈有四位是晚清翰林,父亲杨毓章早年留学日本,后来担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哥哥杨宪益(1915-2009),是译坛泰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扇窗户;姐姐杨敏如(1916-2017),毕业于燕京大学,一生追随词学大师顾随,是成就斐然的古典文学专家。 杨苡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昆明)外文系、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外文系,师从朱自清、闻一多、吴宓、柳无忌、余冠英等教授,是成就卓著的翻译家。至今,99岁的杨苡先生,还住在南京大学二号新村的家中,时常回想起她笔下遥远国度的爱情故事。 点击即可一键购买 杨苡先生经典译本 ▽ 经典译林:呼啸山庄(精装)作者:(英)勃朗特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