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解释中医对糖尿病引起末梢神经炎的认知、治疗。

 昵称53746627 2018-07-30

 中医多将其归为消渴的范畴。糖尿病末梢神经炎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传统医学中并无确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为“消渴”、“痹证(血痹)”和“痰证”的范畴。《丹溪心法》曰:“热浮于下,肾虛受之,腰腿枯细骨节酸疼”。《续名医类案)日:“足膝萎弱,寸步艰难”。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虚燥热,热灼津液,血黏成瘀,瘀血阻络,气血不能达于四肢,肌肉筋脉失养,出现肢体疼痛,麻木不仁。久致阴损及阳,温煦不足,故见四肢厥冷。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加重血瘀的发展,血瘀又影响气血的流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逐渐加重,最终肌肉筋脉失去气血的满养而瘘废不用。还有人认为,该病是因先天肾气不充、后天脾失健运,致水谷精微不被蒸化利用,滞留于血脉之中的成癫,继而发展成血痹。


        针对其病因病机中医提出了多种治法。其中以补肾、活血化瘀、益气为主要治法,清热利湿、祛痰通络、理气生津等法佐之。



        针对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特有的发病机理以及它隶属于中医疾病的范畴,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是改善其临床症状的有效治疗法则。实验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显著的抗凝、落栓、扩血管、强心、降低血小板粘聚性及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流变性及微循环和- -定的软化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可减轻或消除血管内皮及神经细胞的充血水肿及玻璃样变性,进而改善患者的血流及神经传导功能。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等。


        在本病发病机制的代谢异常方面,中医补肾的方药能促进胰腺再生及分泌功能,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调节脂质代谢。吉田途男用八味丸治疗本病,在有效病例中见到下肢末梢神经传导速度好转,并认为本方有改善脂质代谢和阻断醛糖还原酶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本病机制的不断探索,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为天然的药物,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已有研究发现,甘草、黄芪、丹参、龙胆黄、黄芩苷、葛根素等对醛糖还原酶(AR)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日本学者也发现甘草、芍药、桂皮、苍术在体外能够抑制AR。一些具有蛋白同化作用的中药如人参、灵芝、牛膝、枸杞、淫羊藿等又可能在循环改善的前提下,使损伤的神经细胞再生或修复。另外,人参、首乌、当归、六味地黄丸等中药不仅能延缓衰老,还能延缓神经系统的变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药以及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药,如生地、甘草、人参、知母等,对于免疫因素所导致的本病有一定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