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羽兵败后,曹操为何不趁机追杀,放任孙权独吞好处?原因不简单

 静者为王的江湖 2022-12-26 发布于河北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对关羽的描述有一处是相同的,这就是:关羽一个人,就能影响整个三国局势。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关羽发起的樊城之战,尤其是水淹于禁七军后,吓得曹操想迁都,惊得孙权连忙向曹操表忠心,然后两方联其手来,曹操在正面死抗,孙权在关背后偷袭,这才一举击败关羽。

也就是说为了击败关羽,曹操和孙权几乎动用了手下所有的名将和精锐部队,在联合作战下,才取得了成功。但就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关羽得知后防被偷袭后急忙退军,而曹操大军却眼睁睁着看着关羽潇洒“跑路”,根本没有趁势追杀。

反观孙权,却依旧全力以赴,最后不但一举擒杀关羽,还把关羽所统领的荆州全部拿下,可谓独吞了好处。曹操呢为战关羽,死了庞德、丢了于禁,损失惨重,却啥好处也没捞到。这是为何?

其实,在关羽兵败后,据守在樊城的曹仁曾动过趁机追杀的心思。毕竟,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任何一位有眼光的将领都不会放弃。

但就在这时,一位小人物却站了出来阻止曹仁,此人叫赵俨。他本是颍川人士,跟辛毗、陈群和杜袭,并称颍川四大名士。但这个所谓的“四大名士”却并不出名,因为如今,这四人中也就陈群还有些名声,其他三人,则很少有人知道。

后来赵俨为避战祸,来到了荆州,刘表多次请他出来,均遭拒绝,最后赵俨撒丫子投奔了曹操。在关羽发起荆州之战后,曹操派他以议郎的身份,跟随徐晃一起来救援。

当曹仁得知关羽退兵后,立刻便要趁势追击,并表示,这次说不定咱就能活捉关羽了。但赵俨却道:“这事万万使不得!”一句话,让所有人都瞪了眼。尤其是曹仁,但碍于人家跟着徐晃千里救援自己,所以没好意思发作。

再看赵俨面不改色,接着说:“看孙权,他本想趁咱跟关羽死磕,在背后捞好处,想夺取荆州,所以这才低三下四地表示跟咱合作。如今关羽兵败孤军回逃,在这种情况下,更应给关羽活路,让他去牵制孙权。如果咱在这时对关羽斩尽杀绝,虽成功的几率非常大,那么关羽也就失去了价值,孙权非但不会再顾忌关羽,反而会成为咱的祸害。对此,我认为曹丞相必会深思熟虑的。”

这番话说出后,曹仁不吭声了。曹仁好就好在,虽他也想一举拿下关羽,成就个人威名,但他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曹魏利益之下。故而听从从赵俨劝告,没有追击关羽。

果然不久后,曹操的命令便来了,严令曹仁不得追击关羽,留下关羽去跟孙权死磕。等于跟赵俨所说的一模一样。

曹操关键时刻的不作为,一下子让孙权丧失了选择余地,虽夺回荆州抓住关羽了,但杀不杀?不杀是祸害,杀了更是祸害,最终权衡半天才斩杀了关羽。虽看似暂时得到了巨大好处,代价却是巨大的。

两年后,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便起倾国之兵,发动了夷陵大战。虽最后孙权险胜,但这场大战,却严重消耗了孙权和刘备的实力。

反观曹魏集团,竟不废吹灰之力,就将全局主动权稳稳拿在手中,从此无论蜀国还是吴国,再也没法翻盘了,哪怕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北伐,也徒劳无功。

所以,赵俨这位三国时期的小人物,关键时刻的一句话,避免了曹魏集团陷入不利局面,虽看似使得曹魏当时没捞到一点好处,却实属高瞻远瞩之举,竟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大的利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